APP下载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互动式教学模式分析

2019-12-17刘玉珍

魅力中国 2019年48期
关键词:互动式法治道德

刘玉珍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实验学校,江西 赣州 342600)

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然而,对大学数初中学生来说,道德和法治的学习,同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基础课程来说,显得枯燥和重要性不显著,再加上知识比较抽象,理解难度大,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并不上心,这样,学生也就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学好这门课,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在意义。而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授课的的时候应当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融入课堂,从而加深对道德和法治的深刻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的教学,从而拉进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互动式教学也能将道德与法治这门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从而外化于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

一、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可以发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体现。而初中时期,正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重要时期。并且,在相关的文件中也有要求,应在中小学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而学生学习的道德与法治内容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这门课程多充斥着很强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初中学生生活阅历较少,通常较难理解。所以教师通过和学生互动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可以将抽象、枯燥、难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法治意识。

二、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的教学实践

(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发言,表达学生自身的内心感受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里和学生进行双方的交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和困解之处,然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的提升,加强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比如,教师在教授《中学时代》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发言,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比如,教师问学生觉得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是什么?学生起来回答,中学是大家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这个时间并不是非常长,但是却为我们的人生奠定着十分重要的基础。这个时期,很多学生从少年逐渐向青年过渡,开始有意识主动的去发现自己和认识自己。并且,与此同时,对这个社会和世界也着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进行补充,中学时代也是一个人进行意志的磨砺和品格的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生活的思考,开始有自己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初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意义。

(二)教师应当重视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进行互动式教学课堂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之外,还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构建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做更好的自己》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从而初步的掌握这部分基本的知识结构。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书本的具体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部分的内容。并且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讲解,并且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经历。在课堂上讲述自己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付出了哪些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收获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慨和认识等等,从而以自身说法,调动学生的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道德和法治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而互动式的方法,能够激发课堂气氛,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能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课堂中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而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能让师生之间能够进行互相交流学习,相互进步,老师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能深入学习更多知识。而且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互动式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中美术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Prezi云存储互动式《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数据分析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