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中国歌剧发展的思考

2019-12-16邱璟宜

黄河之声 2019年13期
关键词:歌剧创作

邱璟宜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国歌剧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在这一段风风雨雨进程中,中国歌剧经历了三次探索期,从最初的艰苦摸索到现在百花齐放,诞生出了很多具有中国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展现了中国歌剧的独特魅力,展示了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虽然中国歌剧已经得到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依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笔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梳理了目前中国歌剧的困境,思考并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当代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歌剧终于迎来了第三次发展的高潮,从文革的低谷中慢慢复苏,进入到了新的时期,从八十年代金湘先生的《原野》开始,大量类型的作品相继而生,中国歌剧步入了多样化、多元性的探索之路,其中最多见的且最有成就的就是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而创作的歌剧,如《伤逝》、《雷雨》、《骆驼祥子》《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不仅如此,还有众多多元化体裁也值得关注的剧目,如中西融合的《马可波罗》、高级知识分子题材的《呦呦鹿鸣》、宏大史诗结构的歌剧《长征》、突破地域局限的“地方戏”题材《盐神》等,都证明了我国歌剧正在蓬勃有力的发展着,在新的时代里,呈现出新的时代气息与审美情趣。

如今新的世纪已经过去十八载,而中国歌剧一直在延续着八十年代的多元化探索之路,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坎坷与摸索,得到了很多优秀的成绩与宝贵的经验,虽然中国歌剧正生机勃勃地发展着,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成绩,可是却无一歌剧再获得像以前《江姐》、《白毛女》等歌剧的影响力,而在歌剧的创作上也还依然面临着许多艰难的课题,例如发掘利用民族本土资源、如何借鉴西方经验、市场复杂的创作环境,中国人听觉习惯上对现代语言的排斥等等,许多难题似乎还没有一个完满的答案,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歌剧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之路还需要再继续艰苦努力的探索。

二、当代中国歌剧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中国歌剧气质与风范

中国的歌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想要走得远,首先必须体现当代中国的气质与风范,在创作中把中国的文学、戏曲、民间音乐吃透,把借鉴西方歌剧的要点融汇贯通,在作品里,真切的体现出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中华民族音乐的灵魂与气派,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气质的歌剧,这样我们才能稳稳的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打开中国歌剧更高的格局。

(二)音乐探索与观众喜好之间的平衡

近年来,原创歌剧层出不穷,可在现代语言创作下的歌剧选段普遍可听性下降。中国歌剧现阶段的写作,在不放弃音乐语言的有力探索的条件下,还是应该尽量照顾国内观众的听觉习惯,尽量偏向可听性与旋律感。中国人的耳朵有自己偏好的听觉喜好,观众会更喜欢富有旋律感家乡音乐。中国歌剧这几十年的发展,在继承了戏曲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上,也适当的借鉴了西洋的创作手法,在新时代下正慢慢与时代一同进步。未来的中国歌剧创作,应当在利用好本土资源下,迎合现代审美情趣,同时把握好创新探索与观众喜好之间平衡的杠杆,这对作曲家是一种考验。有很多优秀的例子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郭文景的《骆驼祥子》,在宣叙调的创作中就非常的成功,还有施光南的《伤逝》中子君的咏叹调唱段,优美动听,都具备楷模式的代表。

(三)本土资源的利用与创新型的转化

中国歌剧的发展必定要利用好本土的资源。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创作优质的中国歌剧,一定要充分去发掘民族文化。然而在当代,无论是中国的戏曲也好,民歌也好,若原原本本照搬肯定是行不通的。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的展示出来”。在新时代下,中国传统艺术若想立足当下,一定要响应时代号召,在吃透传统的“骨髓”下,融入创新的血液,以虚心和勇敢的态度来面对创作,摆脱传统的束缚,走百花齐放的道路,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与民族精神的中国歌剧。例如歌剧《林徽因》,作曲家创作中运用了20世纪早期音乐与电影音乐、流行音乐的结合,风格现代,又不失旋律感,让人耳目一新、实属不易。

(四)复杂功利的创作环境

当代中国歌剧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时期挣脱了旧社会的束缚走向新时期,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但在欣欣向荣的今天,却又无奈走进一个充满功利创作的复杂环境中。

我国近些年的歌剧创作,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受到上级与领导的制约,作曲家、剧作家经常会接到任务,规定“意图”创作任务,甚至规定了很短的创作时间,这种现状严重剥夺了歌剧工作者的创作环境的自由,削弱了他们的激情与想象力,束缚住了他们的手脚,高精良的作品从何谈起?这一现象导致原创歌剧众多,可是许多却经不起“推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开始转型,艺术家们以前曾经郑重其事对待的事情,现在正渐渐失去神圣的光环,在这个利益涌动、虚华浮躁的年代,更要保持创作的一颗初心。歌剧不比其他的艺术形式,在创作上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领导者们在布置歌剧创作任务的时候,也要更多的从艺术出发,为中国歌剧的创造环境绘上一篇纯净自由的蓝天。

(五)歌剧成本制作

这些年来,国内很多歌剧的创作都推崇大成本、大制作,在前期都需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除了华丽的布景、一流的演员之外,还得经历长期的彩排与反复的修改,总体算下来花费可以说非常之高。歌剧是一门贵族艺术,这些花费了巨额打造的原创歌剧,中,其中一大部分上演的次数不会很多,也较少进行全国巡演,而因为版权保护的问题,能在网上能搜索到的视频也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让很多外地仰慕的观众也实恨无缘一睹。这样大规模的物质投入,却无法产生同等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模式也会严重影响中国歌剧创作的积极性。

其实,并不一定要“大投入”的歌剧才会受观众的喜欢,例如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篇幅不大,却深受百姓喜爱。我们在创作上可以多借鉴这些短小的歌剧形式,例如上海的“小剧场话剧”形式也可以运用到歌剧里来,资金投入较少,票价也不会高,能成为百姓们日常休假的节目选择,久而久之自然会在这个城市建立稳定的观众群体。

(六)新媒体的支持

21世纪是一个快餐时代,满屏明星综艺、演唱会,潮流资讯不断演变,人们借助网络工具可以浏览天下之事,自媒体行业孕育而生,在网络平台上做广告能迅速广而告之,如果加大热度可以迅速在全国掀起热潮。

随着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视与普及,“音乐欣赏”已经成为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愿意去欣赏歌剧,只是很多普通民众缺少对歌剧的了解,也缺乏可以专门了解剧目演出的渠道。在自媒体时代,在一部新歌剧上演之际,可利用网络力量加大宣传,可行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微博图文或者软件直播,这能让新歌剧迅速扩大知名度,有助于大众欣赏歌剧的意识。

三、结语

当代的中国歌剧,正面临着百花齐放的艺术环境,传统文化与新思想的碰撞也给歌剧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的歌剧工作者的创作应当立足于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并结合国际潮流进行不断地探索,创作既要符合当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又能反映中国歌剧的气质与特色,这个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作为新一代的音乐学者,应该接着前辈们的功绩,继续进行顽强艰苦的探索,无论这个探索有多曲折,中国歌剧都将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歌剧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