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舞蹈在高职高专舞蹈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19-12-16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舞蹈民族

□林 萍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民族舞蹈是我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而别致的视觉审美与情感魅力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将民族舞蹈引入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已经算是“老生常谈”,但如何在保证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赋予其教育价值,许多教育工作者依然难以达成一致,针对此,笔者对民族舞蹈在高职高专舞蹈教育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与分析。

一、民族舞蹈在高职高专舞蹈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完善高职高专艺术课程体系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校园美育被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那么艺术课程无疑就被纳入必修必开课的行列,艺术的审美教育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必备课程,而舞蹈又是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舞蹈美育也就成为校园艺术课程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舞蹈课程内容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舞蹈课程内涵深度和广度的了解,在训练中敷衍了事,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更限制了学校特色艺术课程的构建。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教育现实的需要,对舞蹈课程体系进行创新调整,改变传统舞蹈课程体系中以舞蹈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结合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延伸民族舞蹈课程体系[1]。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舞蹈艺术资源,如我们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傣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蹈等,这些舞蹈艺术优美独特,充满地域风情,且广为学生熟悉。将民族舞蹈引入高职高专舞蹈教学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艺术发展需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以践行艺术教育要求,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综合型艺术人才。由此可见,将民族舞蹈艺术纳入高职高专舞蹈教育中,既丰富了艺术教学内容,改善了舞蹈教学结构,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舞蹈教育课程体系,又推动了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有利于挖掘民族舞蹈中的审美内涵

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艺术,其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对学生而言,加强审美训练更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其审美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审美构建。舞蹈作为一种充满艺术魅力的美学语言,通过肢体动作的表达能够使人受到良好的美学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辨别、欣赏与创造能力。民族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为多元性,即民族舞蹈中呈现的差异化的审美元素,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还能丰富舞蹈教育的审美内涵[2]。例如,在傣族舞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呈现自然、空灵、柔美的美学意境;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摘葡萄》舞蹈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即舞蹈演员需要通过动脖子下腰、腿部交叉、肩部抖动、旋转等动作,体现身体的灵活柔韧之美,并艺术化摘葡萄的动作,赋予生产劳动美学内涵。此外,蒙古族舞、藏族舞、汉族舞等舞蹈中也呈现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悠久的传统乐器、典型的服装服饰色彩等,都是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高职高专舞蹈教学中引入民族舞蹈教学,让学生感受并接触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进而挖掘其中的审美内涵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有利于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舞蹈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其艺术价值不仅存在于外在的肢体语言中,更表现为内在的文化底蕴。每个民族舞蹈在代代相传中都体现出了对社会的感知和对文化的探索,这既是一个民族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也是其在文化上的独特表达。我国民族众多,民族舞蹈文化受地域、劳动、生活、习俗等多元因素影响,呈现的文化价值既璀璨夺目又各领风骚[3]。

审美要从娃娃抓起,基于此,培养师范生的高职高专院校应承担起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的重要责任。在舞蹈教学中,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引入民族舞蹈,让学生在舞蹈艺术训练中,获得广度横向的民族文化熏陶。因为民族文化的瑰丽和灿烂,在燃起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又会培养其一定的审美能力,进而使其将这样的爱国情怀和美的教育适用于今后的岗位职业上,这样的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就是在无形中对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例如,傣族孔雀舞以模仿禽类动作为主要特征,舞蹈演员在表现中应突出轻盈灵秀的风格,并利用婀娜优美的舞姿传递孔雀之间细腻深厚的情感。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不应局限在对孔雀舞的动作模仿上,而是结合孔雀舞的学习,为学生分析傣族文化中孔雀的象征意义,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理解、保护、传承孔雀舞。

二、民族舞蹈在高职高专舞蹈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律,提升学生肢体协调能力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入学前都不具备专业而系统的舞蹈基础,对民族舞蹈的认知也仅限于电视节目中的欣赏,对其体现的艺术魅力以及背后的舞蹈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舞蹈教师在引入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主体特点和毕业产出导向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舞蹈基础、岗位需求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指导方案,并根据课时量选择不同的民族舞蹈类型,再根据掌握的难易程度,设计各民族舞蹈进阶性学习,以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进而提高民族舞蹈的训练效果。

舞蹈作为一种专业的肢体艺术,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对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其舞蹈基础薄弱,要想利用民族舞蹈提高其综合素养,则需要构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在有限的三年高职高专学校学习期间,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技术能力,需要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而民族舞蹈讲究上下肢的配合,特别能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感。因此,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利用不同民族舞的基本动律,训练学生肢体的协调性;利用不同民族舞的情感表现,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表达。

(二)利用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优化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在如今信息化d时代,舞蹈教学可以根据当今学生熟练运用网络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应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多渠道舞蹈教学指导。例如,在蒙古族舞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将蒙古族舞蹈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梳理,整理出学生认为应该掌握的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资料。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信息,从蒙古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劳作方式、审美意识、服装服饰、音乐、乐器、道具等,进行普及性的归类梳理;然后结合课堂讲解示范,让学生明白蒙古族舞蹈体态、律动的成因。

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有机结合,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蒙古族舞动律,也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互补,深化学生对舞蹈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其他民族舞的教授也可以以此类推,这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实践中的民族舞蹈,提升学生舞台表演经验

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是展现舞蹈艺术的重要途径,在将民族舞蹈运用于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渠道开展舞蹈艺术实践活动,这也是丰富校园文化,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搭建平台。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示,可以设置专门的民族舞专场、儿童舞蹈专场、古典舞专场等,旨在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使其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当然也可以结合校园其他部门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社团就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拓宽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借助艺术社团,拓宽学生的艺术交流。各民族舞蹈迥异的风格,多彩的服装色彩,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中国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学生选择和表现的空间特别大,让学生自主选择展示的内容,学生就可以从中培养音乐剪辑、服装选择、道具使用等实践能力。教师单从技术、场地、经费等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给学生提供展示舞蹈技能的契机,进而有效推动民族舞蹈文化在高职高专校园里的传播。

结 语

舞蹈艺术源于社会生产生活,民族舞蹈之所以别具魅力,是因为其对社会文化的独特表达。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对高职高专舞蹈教育而言,民族舞蹈的引入在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舞蹈教育审美内涵以及推动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学校应在实践探索中积极调整,将舞蹈教育与人才培养需要相结合,实现舞蹈教育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舞蹈民族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学舞蹈的男孩子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舞蹈课
MINORITY REPORT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