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

2019-12-16李宇欣湖北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界限美学艺术

□李宇欣 湖北美术学院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起源及其含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把艺术审美的态度带进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所有东西都被注入了“美”。这一概念最早由麦克·费瑟斯通提出的,指的是审美超越所谓纯艺术范畴的审美活动,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日常生活审美化”蕴含三重意义。

第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那些消除了艺术和日常生活界限的艺术亚文化。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这些艺术流派通过大肆攻击博物馆、美术馆的古典艺术作品,将日常生活用品、即兴表演和身体活动等纳入艺术范畴,试图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其中最著名的如马塞尔·杜尚的《泉》及其一系列的“现成品艺术”。第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通过打破艺术与生活的原有界限,将生活转化为一种艺术作品的计划,最终通过艺术精神的转化和美化,将无论是主体周围的生存空间,还是个人的外在形象和行为等进行改造升华,从而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人们的生活以及身体、情感、行为等都被视为艺术作品。第三,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充满现代生活的符号和形象。各种商品符号价值的塑造源于广告商等大众媒体所宣传的极具诱惑的形象。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对其使用功能的利用,而且是对其所指阶层和生活方式的认识和象征性的归属[1]。费瑟斯通认为,上述三个方面是当代消费审美文化发展的中心。一是艺术走向生活,二是生活接近艺术,三是艺术逐渐融入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逐渐审美化。

二、中西方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不同观念

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历经了一百多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在19世纪中叶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并对工业产品的艺术质量下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莫里斯对技术与艺术的矛盾的解决办法是主张倒退到手工业的时代,这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第二阶段,德国艺术产业联盟于1907年成立,旨在寻求保证工业产品艺术质量的途径。工业设计开始将产品的功能、美学和舒适性结合起来。第三阶段,1929年,美国发生大规模经济危机,许多美国企业提出了“美是成功销售的关键”的口号,用审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经过三个阶段的铺垫,在20世纪中期西方进入消费社会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就出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审美已经不仅局限于纯粹的艺术领域了,而是存在于广泛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了覆盖整个社会文化层面的现象。然而审美不仅可以存在于欣赏艺术作品中,还可以存在于生活之中这一点正好与西方主流美学思想背道而驰。审美只存在于艺术之中,是独立于生活的这一审美自律性概念是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现代西方美学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艺术与生活界限模糊的结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和生活总是分不开的。审美情趣一直与日常生活和生活感知密切相关。宗白华先生也曾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国的艺术通常伴有一种“哲学的美”。中国艺术追求“意境”,“意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归结起来,中国美学引导人们提高人生境界,开阔胸襟,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悟无限的宇宙深沉境界,追求更诗意、更有意义的人生。因此可以说,中国美学与生活美学是自然紧密结合的。然而在1990年,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西方的文化观念全面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剧烈碰撞,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社会。如果说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只属于社会的文人阶层或少数精英,那么在1990年后审美文化则彻底走入大众生活,生活走入日常生活。

三、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反思

(一)艺术界限的模糊

“审美日常生活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另一个方面。随着审美方式不断向生活转向,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开始逐渐消失。自1950年起,现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以波普艺术为主,波普艺术以其通俗、廉价、批量生产、低廉等特征成了大众文化的同谋。许多艺术家开始将诸如漫画形象、进宝牌罐装浓汤、好莱坞明星形象等各类流行图示直接放置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它不仅消除了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界限,而且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卫艺术从“反美学”转向装置艺术、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批判了传统的康德美学。康德美学一直秉持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将纯审美与其他文化领域所割裂开来,提倡“无目的性”非功利化的审美态度,并力图建立审美中雅俗分赏的等级制度[2]。因此,康德的美学将艺术或美学与其他文化领域区分开来。归根结底,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随着“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正在进入生活领域,试图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传统阶级秩序解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是审美艺术的“平民化”,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及艺术形象的复制品出现在大众用品之中。从精英艺术到大众艺术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艺术走向生活,逐渐转变为日常生活的过程。艺术与生活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1964年,安迪·沃霍尔把一堆纸板箱放在画廊里展出时,日常必需品被当作艺术品展出。前卫艺术家们不断扩充艺术的概念,打破艺术的边界,并思考如何将不是艺术的东西视作为艺术作品。这使我们开始思考艺术的终结问题。在当代,艺术是否已经终结了,艺术是否开始向绝对的观念发展延续了。这是阿瑟·丹托的所提的“艺术终结论”。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泛滥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资本在城市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艺术、时尚元素融入商品与日常生活用品之中。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存在被误读、被曲解的问题。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不仅仅是感官刺激和享乐主义。如果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以感官刺激和享乐主义为基础的“审美”,那么它就是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外衣中的“审美”概念,即非审美和反审美。在日常生活美学的语境中,人们可以从娱乐、休闲等各种文化产品中获得一般的感官满足,但同时也需要通过积极健康的文化艺术获得更纯粹的审美享受,进而产生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3]。

结 语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产品不仅要停留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表面水平,更不能忽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审美需求。相反,要不断提升各种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和内在意义,不断引导广大群众追求更高的艺术美学和更高的精神追求。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文化与其衍生产品作为连接高尚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拓宽艺术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界限美学艺术
界限
盘中的意式美学
间隙
过去
外婆的美学
破次元
纸的艺术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