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世界杯决赛和颁奖直播中镜头的情感表现

2019-12-16骆艺娴郭小平

未来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克罗地亚决赛世界杯

骆艺娴 郭小平

足球比赛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也是一场文化、心理和政治的较量。如果说世界杯是一部史诗影片,那么运动员、政治家和观众都是其中的演员。和奥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相比,世界杯主题更集中、特色更鲜明,因此参与其中的角色对足球更忠诚,角色之间的关联性也更大。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决赛赛场,各色人等因身份不同情感体验也不同。电视转播镜头捕捉了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那些具有丰富表情的镜头成为世界杯最珍贵的记忆。

一、媒介事件与世界杯的电视转播

在《媒介事件》一书中,戴扬和卡茨提出“媒介事件(media event)”的概念,他们划分了媒介事件的三种脚本,即竞赛、征服和加冕。他们将奥运会明确界定为“竞赛型媒介事件”,沿着这个思路世界杯应是典型的竞赛型媒介事件。但如果深入思考的话,世界杯并非是单一脚本的媒介事件,而是“竞赛、征服和加冕”三种脚本的复合,是一种更具有文化价值和仪式政治的媒介事件。

(一)媒介事件与世界杯的电视转播

戴扬和卡茨认为,媒介事件是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是观众对电视的节日性、仪式性的收看。媒介事件是重大的、国家级的事件,媒介事件不是事件筹划者的独立产品,而是公共组织、媒体机构和电视观众的共同产品。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它能创造节日般的氛围,让观众打乱常规的生活节奏去收看。媒介事件对电视台来说是优质的电视资源,电视机构为了直播媒介事件,经常中止已有的节目安排,抽调精干的报道队伍进行直播报道。正如《媒介事件》中指出的那样,“向观众提供例外的事情去思考、去见证乃至去完成。(电视台)正常的播出被中止并被抢占”[1];“观众把它们看作一种邀请——乃至一种指令——停止日常惯例来参加一项节日体验”。[1](2)

世界杯虽然是国际足联筹划的一种体育赛事,但作为媒介事件的世界杯,它是运动员、电视台、(场内、场外)观众共同制造的文化产品。世界杯足球赛是人类对体能和心理的极限挑战,也是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的场域。“电视镜头就好像人的眼睛,它替代了人眼去感知和体验这个世界。”[2]因为有30台左右的摄像机为人类去“观看”,有技术精湛的摄像和导播去录制,全球观众才能够体验到最华丽的体育盛宴。通过历届世界杯直播,全球观众不仅了解了足球技艺,而且也欣赏了不同足球队的文化表演。德国足球恪守理性思辨,纪律化的全攻全守,体现出日耳曼民族的执着、自信和缜密;意大利人痴情于精湛的足球艺术,潇洒飘逸的球技让人联想到文艺复兴的浪漫;巴西足球精妙绝伦的桑巴风格,巴西球迷对足球的挚爱,为足坛带来华丽的南美风情;美国足球的潇洒自如、即兴发挥,体现的是美国牛仔的浪漫、洒脱和冒险等。还有朴实刚硬的非洲足球,意志坚决的韩国足球,兢兢业业的日本足球等。电视直播让足球世界杯成为媒介事件,电视直播也让世界杯成为人类文化交流的最佳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全球观众欣赏足球无穷的悬念,见证多元文化的碰撞,体验人类复杂的情感。可以说,世界杯是足球技术的光谱、全球文化的光谱和人类情感的光谱,世界杯揭幕战一拉开,人类丰富的文化色彩均在这些光谱上得到连续展现。

(二)俄罗斯世界杯与“雨”中的颁奖礼

在日常的收视行为中,“观众被认为是在看电视,而不是看节目,其态度是消极的、无选择的,而且只满足于播些旨在唤起兴趣差不多的观众短暂注意力的故事”。[1](2)媒介事件是特殊的电视文化仪式,它与电视报道的常规事件具有明显的区别。媒介事件首先具有干扰性,它能够干扰公众的生活、干扰电视台的工作;媒介事件需要电视直播,它不是由电视台单独发起且在“真实的时间”中进行,因此它又具有不可预测性;媒介事件对事件和时空的蒙太奇组合,使它实现了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连接,它会“受到电视台和观众两方面的格外的价值认同”。[1](6)体育比赛是激烈的竞技较量,但并非所有观众都能看懂球技,因此制造悬念和故事、抓拍各类人群的特写,成为世界杯电视转播的重要任务,当然这也是世界杯电视产品的卖点。决赛前,拉姆和沃迪亚诺娃将大力神杯展示给观众,这既是世界杯决赛前的一个仪式,也是国际足联提升电视转播价值的重要策划。拥有“体育传奇”称号的菲利普·拉姆是德国著名运动员,2014年德国队获世界杯冠军时,他是德国国家队的队长。娜塔莉亚·沃迪亚诺娃曾是水果摊“打工妹”,现为俄罗斯超模、演员和路易威登总裁儿子的恋人,因此她被认为是俄罗斯版的灰姑娘。两人将“大力神”带进决赛现场,其实也是将两个人的故事带进现场、带入直播画面,沃迪亚诺娃“纯真、野性、莫测”的目光在开赛前就感染了观众。

媒介事件是优质的电视资源,是观众狂欢的节日,是政治家表现的舞台。7月16日,法国队以4∶2的比分战胜克罗地亚队,时隔20年再次捧得大力神杯。国际足联官网宣称,决赛期间“通过电视收看比赛的法国观众人数达2035万人,收看颁奖仪式的观众增长至2221万人,约占法国人口的33.2%。而在克罗地亚,观赛观众有153.8万人,仅克罗地亚与英格兰的半决赛赛事就吸引了154.2万人收看。在俄罗斯有2081万人的观众收看了决赛。而在巴西、德国和美国,决赛收视人数分别达4045万、2132万和1601万”。[3]俄罗斯世界杯再次刷新了世界杯的收视纪录。随后进行的颁奖仪式虽然只有17分钟,但因为现场下着大雨而更具有故事性、喜剧性。心理学认为,“情感对思维的制约比思维对情感的控制更容易”。[4]在决赛和颁奖环节,电视镜头对于不同情感画面的选择,其实是为了引导观众去感知和体验不同的社会价值。

二、镜头中的运动员:奋力拼搏中的身体美学与情感美学

世界杯是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优秀的一群足球运动员,经过最艰苦的较量,去争夺“大力神”杯的过程。在俄罗斯世界杯期间,32支队伍进行了64场搏杀,最终法国队以4∶2战胜克罗地亚队,捧夺了梦寐以求的“大力神”杯。足球比赛既是技术和体力的对抗,也是心理和智慧的对抗。克罗地亚队并非世界顶级强队,他们三场淘汰赛均是在加时阶段以1∶0险胜,最终靠顽强的拼搏逆袭晋级;虽然他们在决赛阶段未能如愿,但他们在俄罗斯已经超额完成了出征目标。在决赛和颁奖直播中,观众不仅见证了两队排兵布阵的智慧,而且欣赏到运动员的身体之美、力量之美和情感之美。

(一)决赛转播中运动员的身体符号传播

足球比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战争想象”,它是在人类制造的共同规则约束下,不同文化背景的球队进行身体的对抗。情感表达可以使用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但球场上的运动员主要采用身体语言,身体是现场球员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主要工具。随着政治、商业、资本等进入足球场,“足球世界杯成为一种后现代的娱乐景观”。[5]决赛运动员虽然需要体现国际足联的价值观、需要发扬职业球员的精神,需要传播人类向往自由的理想,但他们更多的情况下给观众传递的是人类本能的情感和反应。在强大的身体对抗和心理压力下,运动员的情绪控制能力减弱,情绪表达更接近于心理的本能活动。“我们的情绪反应快于我们对情境的解释,因此情绪体验出现在思维之前。”[4](461)决赛赛场情境瞬息万变、扣人心弦,场上局势的瞬间变化,能够唤醒运动员和观众的不同体验。

远景和全景能够表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能够展现运动员整个身体的运动,能够反映足球场恢弘的气势,能够传递更加丰富复杂的信息,但缺少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中景、近景和特写对人像起逐渐放大作用,随着人像在画面中所占画幅的增大,环境信息、关系信息越来越少,但对人的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因此,世界杯直播经常是远景、全景与中近景、特写的交叉切换使用,从而使直播既能传播足球场狂欢的气氛,又能捕捉到不同人物在现场的动作和表情,从而展现更加真实的人性之美、情感之美。

世界杯决赛万众瞩目,运动员心理上“压力山大”。当大力神杯向观众亮相时,运动员们却在准备室谋划、祈福。“传播行为在表面上是信息的传递,但本质上却是理念的共享。”[6]从世界杯直播画面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准备室中紧张的气氛,几乎没有一个运动员处于放松状态。他们有的嘴角嘟哝、默念、吁气,似乎在寻求上帝的眷顾,也似乎在平静自己的心境;有的圆睁双眸但却目光空灵,他们的眼神似乎伸向了最辽远的远方,心中似乎在期待机遇最大的眷顾;还有的用双手搓脸、舌头不停在口腔打转……法国队博格巴双手蒙面,似乎是在祈求上天的庇佑,也似乎在憧憬夺冠的辉煌;克罗地亚的莫德里奇睁圆眼睛,视线似乎跳过现场的景物,延伸到遥远而空灵的远方。电视特写镜头记录了这两个最感人的镜头,他们细微的表情增添了电视画面的抒情性,也拉近了运动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亲近感。

运动员虽然在规则和理性的制约下比赛,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往往是本能的、纯粹的和无意识的。两军对垒中的运动员如脱缰的野马,他们在“秀”战术与球艺之余,还有更多的情绪表现和情感表达。在他们的目光中,我们能够欣赏到进攻时的投入、射门时的专注、进球后的狂喜、失球后的无奈、丢球后的内疚、冲撞时的愤怒、争议时的计较、被罚后的无辜等等。当姆巴佩打进全场第5个进球,法国队以4∶1领先时,克罗地亚队后卫维达双手从脸部一直深搓到颈部,那种无奈之中透出的不服或是绝望非常具有感染力。经历95分钟厮杀后,法国队终于获胜,法国中场队员托利索双手压住顶门,久久地回味比赛过程中的艰辛和获胜后的幸福,高清镜头将他脸部的草叶拍得非常清楚,现场感和亲近感都非常强。正是转播镜头对人性的关注和表达,使“电视世界杯”在某种程度上比“现场世界杯”更加真实、生动和感人。

(二)决赛转播中现场情境的营造与控制

情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外部环境,人的行为常常受情境的强烈控制。世界杯有两个情境:一是赛场环境提供的比赛情境;二是现场环境和拟态环境提供的收视情境。决赛期间,运动员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运动员与现场环境的互动性增强。激烈的身体对抗和球迷的激情呐喊,为运动员的球技发挥创造了现场情境,但也使运动员情绪容易出现失控现象。“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7]决赛现场局势的转换,往往会导致运动员情绪的失控,他们会产生挫折感、屈辱感、愤恨感,此时,主裁判和教练对场上局势的有效控制,是防止运动员产生情绪宣泄和转移攻击的重要途径。而裁判和教练对运动员情绪的平服,也是足球比赛的重要看点,它体现的是不同文化的对垒和智力的较量。

世界杯是一场“想象的战争”,是运动员在规则和理智的制约下合理征服对手的过程。规则是经由特定的民主程序,由特定组织制订和裁决的,对特定人群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成文法规。规则可以保护每个参与者的权利,可以保证竞赛的客观公正,可以让比赛在秩序下进行。规则的约束、裁判的执法和教练的布阵等,正是用规则和理性对运动员的情感制约,它保证了运动员能够展现个体和球队的风采,也能保障比赛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规则是由人制订的,规则也是由人实施的,但现场裁判的注意力是有限的。2018年世界杯有很多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其中引入视频助理裁判就是一个重大的创举。“视频助理裁判(video assistant referees)的设立和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能够帮助教练进行技术指导和保护运动员的安全。”[8]决赛打到33分钟时,法国队战术角球导致克罗地亚队佩里西奇手球,主裁判皮塔纳通过观看视频判罚法国队点球,法国队格里兹曼主罚命中使法国队2∶1领先。这个判罚似乎符合裁判规则,它纠正了裁判的“漏判”,但却引起全球各地媒体的广泛争议。舆论认为,佩里西奇手球是“纯偶然的轻微事件”,在何种情况下使用VAR技术还缺乏明确的标准。

决赛直播需要给电视观众创造一个观赏情境。“仪式中出现的音乐和语言都是社会经验的总结,携带着人类社会的共同情感和共识信息。”[6](15)国际足联具有和电视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借助现代科技电视直播可以还原、创造现场气氛,制作一种“比真实还真实”的“电视世界杯”。决赛使用的是阿迪达斯的“Telstar 18”比赛用球,这种球内植入了NFC芯片,球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与其连接。足球场安置了几十个高度指向性的麦克风,现场混音师将各种不同声音收集、混合、调整,最后让观众通过声音感受强烈的现场气氛。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似乎比现场观众还要更清楚地听到球员踢球的声音、足球“嚓”过球门边框的声音。现场摆放了17台摄像机,它们从不同视角摄录比赛画面。现场摄像都是国际顶级摄像师,他们对决赛双方的特征、技术烂熟于胸,他们控制摄像机能够达到人机合一状态,能够娴熟控制摄像机镜头实现电视人的想象,能够跟拍到场内运动员健美的身姿和细腻的表情。视频导播适时切换远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通过各种镜头的有机、巧妙的组合,既能够传播比赛现场的气氛,也能抒发电视直播创造的情感效果。正是电视制作团队的精妙合作,既在宏观上再现了足球的排兵布阵,又在中观上展现了运动员的身体对抗,更在细节上放大了运动员的情感体验。

(三)世界杯颁奖礼上运动员的淳朴与率性

和奥运会相比,世界杯的主题更单一,运动员体验的快乐更强烈。比赛期间“两军对垒”,运动员情绪是紧张的,情感是冲动的。然而,当激烈的大战结束后,运动员们心理上骤然放松,就像战士卸下了盔甲。进入颁奖环节后,运动员由“极度紧张”转为“极度放松”,他们情感上表现出更多的是淳朴、率性、友善和天真。电视画面中运动员的真情流露,让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精神的归宿感。在颁奖礼上,法国队姆巴佩获得“最佳年轻球员奖”,莫德里奇获得“最佳球员奖”,然而两个人的表情却各有特色。姆巴佩享受到冠军的喜悦,享受着“最佳年轻球员”的光环;而莫德里奇比较矜持、内敛,他稍带忧虑的目光勾起观众较多的同情,也让观众看到他内心深处的不屈。

颁奖礼很快“遭遇”到大雨,然而正是“雨”给颁奖礼带来故事性、戏剧性。完型心理学强调,艺术作品要“把客体与主体统一起来,从而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统一起来”[9]在世界杯颁奖礼中,大雨似乎成了一种背景、一种道具,一种记忆。大雨让观众的情绪有了起伏,大雨给运动员提供了表演机会,大雨让世界杯增加了记忆的焦点。“唤醒激起情绪,认知引导情绪。”[4](461)“雨”唤起了运动员、观众的共同体验,人们对“雨”的认知,使“雨”成为作品的要素。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解说也很快围绕“雨”编制故事。法国队获得世界杯冠军,捧得大力神杯,成为大雨中的主角,他们身披法国国旗在雨中跟着音乐摇摆,他们像孩子一样抚摸、亲吻大力神杯,他们在雨中的草地上匍匐滑行。“雨”让这些运动员有了更多的表演力和创造力,“雨”更让观众体现到足球的自由和浪漫。

“优秀运动员通常会把比赛压力视为挑战,在压力面前并没有表现出高度焦虑状态,在情景应变方面也表现出了超凡的能力。”[10]此次克罗地亚队拥有新一代克罗地亚的黄金球员,他们虽缺乏世界级的大牌球星,但运动员平均水平较高。进入淘汰赛后,克罗地亚前三场均遭遇0∶1的落后状况,最终靠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顽强的意志逆袭。因为前三场淘汰赛均打加时赛,克罗地亚球员的身体严重透支,但他们在决赛阶段还是打得非常努力,他们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给观众以很大的鼓舞。世界各国足球队四年一个轮回地奋斗,目标就是在世界杯决赛阶段获得好成绩,对于优秀的球队来说就是获得冠军。获得冠军当然是辉煌的,但世界杯更是一种失败美学。当一支支球队铩羽而归时,观众看到的是一支支悲壮的队伍,看到的是他们对四年后的“满怀希望”。世界杯颁奖礼转播后一阶段镜头主要对准了法国队,但亚军的克罗地亚队同样具有一种悲壮美。克罗地亚这个仅有四百多万人的小国,拥有了一支全球亚军的足球队,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一种值得各国球迷细致品味的故事。

三、镜头中的政治家:大雨中上演理想的仪式政治

世界杯是全球关注的媒介事件,体育是全球通行的文化语言,因此世界杯是仪式政治和公共外交的重要舞台。世界杯直播“是在崇敬和礼仪的氛围中完成的”[1](8),媒体制造的仪式场景能够控制社会情绪,能够塑造和整合社会价值观。政治家们因此更会敏感地利用世界杯舞台,他们通过文化表演、政治表演传播本国政治理念,打造本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世界杯的媒介舞台与政治家的仪式政治

西方日常政治是寻求党派利益平衡的议会政治。各种政治势力在议会中唇枪舌剑、相互博弈,利益和观念的冲突是议会政治的常态。在日常政治中,科层式的官僚机构阻碍了政治领袖与基层群众的直接接触,政治领袖与普通群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等级”“社会距离”。媒介事件压缩了政治家和民众之间的社会距离,政治家可以绕过议会争吵和媒体鼓噪,直接在虚拟环境中对公众“喊话”。“地理距离并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7](311)媒介事件还可以重新定义社会边界,让公众误认为政治家生活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一种“身份平等”的假象,进而增强了政治家的亲民性和影响力。仪式政治“表达的是对和睦、融合的渴求”,“认为和谐是正常的”,[1](2)因此它是一种“政治美化论”。

世界杯决赛拥有几亿收视群体,能够产生强大的曝光效应,因此,法国、克罗地亚、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均自觉利用决赛舞台进行政治表演。世界杯“带有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暗示的冲突、对抗”[5](51),每支参赛球队和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均会将世界杯看成是“想象的战争”。然而,在现代文明和足球文化的压力下,政治家需要用一种亲民的、谦卑的姿态,在世界杯舞台上发挥他们的公共外交才能。戴扬和卡茨将领袖的仪式表演划分为姿态性表演和话语式表演两种,在世界杯大环境中话语是苍白的,政治家更多用身体语言来传播他们的理念。面对世界杯这种宏大场面,电视直播更加关注身体语言、环境语言,电视转播注重塑造电视画面的戏剧性,并通过精心的剪接,将政治表演塑造成一幅幅具有视觉效果的庆典绘画。符号是“吸引、感染、劝服受众以达到政治意图的基础结构”。[6](13)在世界杯颁奖礼上,基塔罗维奇拉着马克龙的手一道走向颁奖台,基塔罗维奇、马克龙和普京等围在一起交谈等,他们用身体语言取代了对话和辩论,他们用自身的魅力“唤起人们对社会及其合法性权威的忠诚”。[1](9)

需要指出的是,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记者具有较为强烈的“批判意识”“距离意识”,会对采访对象的行为和言论保持高度的警惕,会花心思去核实新闻来源的准确性。然而,在媒介事件中,现场记者、评论员会被壮观的景观所折服,他们往往会丧失媒体人正常的批判意识,更多以崇敬的口吻去报道、解说世界杯。因此,媒介事件可以“将教堂、国家和市场联成一体”,它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通过生产与再生产实现“对某种中心价值的专注”,“激发人们对‘神圣日子’的沉湎”。[1](17)在世界杯颁奖礼中,法国和克罗地亚领导人收获了更多的政治形象分,他们不仅能够转移国内民众政治关注的焦点,也能够让各国球迷对两国产生很好的国家印象。

(二)三国领袖在颁奖礼上的姿态表演与政治收获

电视可以使有限空间内的仪式,演变成全球参与的公共仪式。世界杯在俄罗斯卢日尼基体育场举行,但电波能够将仪式带进全球亿万个客厅,戴扬和卡茨将这种仪式称为“大流散仪式”。正因为世界杯拥有庞大的仪式功能,克、法、俄三国领导人均自觉进行姿态表演,他们从各自的仪式表演中得到不同的政治分。媒介事件舞台上的仪式表演,“不是一种威严的姿态,也不是一个确切的造型,而是一些小姿态的连续和积累,这些小姿态集体上升为大众感情的一次表演。”[1](201-202)颁奖礼那场不期而遇的“雨”,似乎让政治家们的表演更生动、感人。“雨”无疑放大了仪式表演的效果,增强了仪式表演的气氛。

在媒介事件的电视转播中,公众潜意识认为世界是有中心的,且“媒介代表那个中心发言”。[11]世界杯足球转播缔造了一个宏观的视觉景观,在这个大的景观框架下还有许多精巧的细节和故事,正是这些精巧的戏剧性的故事才让宏大叙事有了真情。克罗地亚总统基塔罗维奇无疑是最合适的“演员”,她身上拥有成为故事叙事的很多元素,如克罗地亚是刚从战乱动荡中走出来的年轻国家,基塔罗维奇是克罗地亚最年轻的女总统,在很多男性球迷看来,这位女总统还不失美貌和性感……在媒介事件中,电视转播需要基塔罗维奇这个故事要素,基塔罗维奇也需要世界杯这个舞台。基塔罗维奇也似乎做好了充分的表演准备,她没有乘坐总统专机到俄罗斯,而是自掏腰包坐经济舱去看球;因为看球会耽误总统的工作,她主动提出扣掉世界杯期间她的工资;她在机舱里、准备室、球场边,不厌其烦地接受球迷的拍照,看望克罗地亚球员、庆祝克罗地亚胜利;她几乎总是穿着“格子衫”出现在镜头前,红白相间的色彩使她很容易成为镜头中心。在世界杯期间她的很多举动成为了各国媒体报道的焦点、争议的话题。然而,克罗地亚属于议会制国家,总统职位只是象征性权力,但基塔罗维奇的表演还是给克罗地亚挣得了很多国家形象分。

颁奖礼上的雨下得越来越大,克罗地亚又是决赛的失败者,因此,当克罗地亚队接受亚军颁奖时,现场有着强烈的悲壮氛围。女性的情感是细腻的,女性的情感也常赋感染力。在整个颁奖礼中,基塔罗维奇给裁判、教练和运动员的拥抱最多。“最佳球员”莫德里奇登台领奖时,基塔罗维奇拥抱他有8秒之久,她的脸紧贴莫德里奇的脸,手激动地拍了4次莫德里奇的后背,然后用右手抚摸莫德里奇的左脸看着他离去。当克罗地亚所有球员上台领奖时,雨越下越大,基塔罗维奇几乎深深地拥抱了她的每个队员。中央电视台评论员贺炜面对此情此景,激情朗诵起克罗地亚的国歌:“当阳光亲吻他的沃土,当狂风吹刮他的橡树,当天堂召走他的所爱,他的心仍为克罗地亚打着节拍。”主教练达里奇来到基塔罗维奇面前时,雨已经下得很猛,此时女总统不仅与主教练在雨中拥抱,拥抱过后两人双手还紧紧拉在一起热切交流。总统与教练长达12秒的近距离接触,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记忆犹新。单从国家形象的角度看,世界杯颁奖礼上克罗地亚获得了更高的政治分,它让世界人民更加感性地了解到克罗地亚这个国家和基塔罗维奇这个总统。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总统,他的故事一度成为媒体娱乐版的重头戏。2017年,马克龙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在选举期间,他和夫人布丽吉特的师生恋,一直成为世界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新闻。决赛当天,马克龙夫妇现场为法国队助威,他在看台上夸张的观球表现,无疑缓解了他在国内刚刚遭遇的政治困境,同时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总统。

作为诞生冠军球队的国家的总统,马克龙更有资格享受胜利后的快乐。马克龙和基塔罗维奇一样,不断拥抱自己的球员,并用手拍着运动员的后背。但作为男性的总统,马克龙比基塔罗维奇情感表达的手段更丰富、自由。马克龙多次用双手捧起运动员的脸,和运动员交流或亲吻他们的头顶,如姆巴佩等;他还将运动员揽在怀里,当主教练德尚到来时,他将德尚紧紧抱住,久久不愿放开;他还和运动员击掌握手,男性之间的力量碰撞能够产生更为直观的情感交流……此外,他在更衣室抚摸克罗地亚球童,颁奖礼上与基塔罗维奇牵手前行等,既让他体验到作为冠军国家的总统的幸福,也让他成为场地上一个有魅力、有情感的视觉焦点。

东道主俄罗斯队在世界杯上表现不俗,俄罗斯民众关注本届世界杯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俄罗斯《体育快报》做了一个统计,63%的俄罗斯民众认为俄罗斯队不会小组出线,另外还有7%的球迷认为,俄罗斯队在本届世界杯扮演的是‘重在参与’的角色。但是,这支32强中排名最低的球队,最终落位是八强,他们距离四强只有一步之遥,倒在点球大战,这种方式何尝不是一种骄傲?”[12]俄罗斯队也是本届世界杯的赢家,当然普京总统也赢得了他的公共外交的胜利。媒体认为普京赢得了世界杯赛场内外的两场胜利,“他们不仅展示了东道主在场内赢球的实力,也用出色的赛事筹办能力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的软实力。”[13]在西方抵制本届世界杯的背景下,普京带领的俄罗斯举办了一届精彩的世界杯,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人的新风貌,这本身就是公共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世界杯期间,普京总统多次现场观战,他在赛场边的表现,一方面为本国球队助威,另一方面也显示“普京大帝”的尊严。6月14日首场揭幕战,俄罗斯队以5∶0大比分战胜沙特队。当俄罗斯队刚进一球时,普京主动与沙特领导人握手问好,显示了大国领导人的风度与自信。

7月15日的决赛实际上是一个“三合一”的仪式,由闭幕式、决赛和颁奖礼三个部分组成。决赛当天普京邀请了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现场观看,各国领导人均对俄罗斯世界杯表示了肯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世界杯消除了一些人对俄罗斯的偏见,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认为俄罗斯世界杯是历史上最棒的世界杯。普京在世界杯期间展开了密集的外交活动,俄罗斯的国家形象和普京个人形象均大为改观,这为深陷外交困境的俄罗斯打开了新局面。“人们的要求总是超出政治家们能力所能满足的范围。”[14]世界杯组织和安保质量均属上乘,普京的仪式外交也风生水起,但颁奖礼环节还是有一个瑕疵,引起世界各国网民的热议。颁奖礼开始后雨下得很大,但电视镜头中长时间只有普京一人享受了雨伞,基塔罗维奇、马克龙和其它国际足联官员等均淋着雨。风雨中一人得以在伞下接见运动员,体现了普京在俄罗斯的“大帝”风采,但却让俄罗斯和普京的形象有所打折。

四、镜头中观众的情感:被纳入直播框架中的多彩表情

作为媒介事件的世界杯是国际足联、俄罗斯、运动员、电视台和观众的共同产品。世界杯期间,现场观众不仅是现场球赛的观看者、现场仪式的见证者,他们还是“受邀”参与事件生产的演员。现场观众的情绪宣泄是电视镜头捕捉的对象,现场观众丰富多彩的表情是传递给全球亿万观众的媒介事件的构成要素。这些丰富多彩的情感要素,成为电视直播创造核心价值的重要元素。布热津斯基曾提出消除“边缘人”的不满情绪和精力的办法,就是给他们的嘴里塞上奶嘴,“这种‘奶嘴’包括参与性游戏,比如发泄性娱乐、暴力网络游戏等;也包括庞大的景观秀,比如偶像剧、明星丑闻、真人秀等。”[5](51)世界杯风云变幻的赛场、缤纷多彩的情节,经过电视镜头的切换、编辑,成为影响全球公众生活的景观秀。

(一)观众特写与现场直播的价值框架

“足球之所以赢得了如此多人的喜爱,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足球集中了人类社会所有的动机、理念、规则以及宗教指向。”[15]四年一次的世界杯是令球迷痴迷的世俗宗教,很多球迷长途跋涉前往俄罗斯,他们似乎在完成一种朝圣之旅。现场观众能够感受世界杯的现场氛围,但现场观众的欣赏视角是有限的,他们的视阈取决于他们的座位位置。然而,电视观众却能够获得更多的观看视角,能够“看到”现场观众不能看到的景别。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一场景只能坐在一个地方,每次观看只有一个视角;然而电视转播有近20个镜头,无数视角可以捕捉精彩的镜头。电视直播通过不同画面、不同景别镜头的编辑、切换,能够创造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视觉体验。电视直播的世界杯,不再是现场世界杯的简单复制,它是现场画面拆散后的重新组接,是电视生产出来的全新的视觉产品。这个产品与现场比赛有联系,但已经不再简单地等同于真实的比赛,它是穿插了更多生产者价值观的视觉产品。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更加美妙的现场体验,是一种“比真实还真实”的消费体验。

世界杯决赛是一部史诗,现场观众都参与了这部史诗的创作。现场观看是一种群体行为,人们在群体状态下情绪会发生相互感染;场外观众是在起居室中离散化观看,电视通过现场气氛的营造让离散的观众产生虚拟的现场感。电视镜头运用远景、全景烘托环境气氛,山呼海啸的人浪、此起彼伏的呐喊,现场观众的群体体验传染给离散的个体,使电视观众仿佛也加入到现场集体的狂欢中。仅有环境气氛就缺乏观看的主题,因此近景和特写更能突出观看主题,更能通过现场人物的活动传递电视主张的集体价值观。传播自由、快乐、激动、奋斗等普世价值,是电视转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些主题经常通过现场观众的特写来表达,传播符号主要为观众的眼睛、嘴巴、动作、表情和穿着。当电视镜头不断出现现场观众的画面焦点和镜头特写,世界杯转播就有了更多的抒情性。通过电视转播这个空中的桥梁,场内外观众实现了互动,他们共同完成了媒介事件的最后工序,实现了人们心理与情感上的狂欢。

(二)三类人群成为情感镜头捕捉的重要对象

电视观众观看电视直播会在意识领域产生事件体验和记忆。“意识是对周围环境,包括诸如对世界的视觉、听觉、记忆、思想、感情和躯体感受等认知事件的知晓。”[16]电视观众对世界杯赛场的记忆,首先应该是对球场局势变化的认知,然后是对现场观众表现的认知。“现场观众”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成为场外观众的认知元素。在宏观方面,“现场观众”是隐含到比赛情境和环境氛围中,电视观众常常将其作为比赛背景,通常并不将其作为独立的认知对象;在微观方面,“现场观众”从比赛情境和环境氛围中凸显出来,它通常成为电视观众相对对立的认知对象,虽然这种认知与足球比赛有关联。在微观层面,现场观众成为场外观众在足球之外的另一看点,而电视转播镜头捕捉情感画面的对象无外乎三类对象,即男人、女人和孩子。这些观众虽然有国家主义的情感,但他们的表情主要是普通人的正常表情,他们能够感染全球观众产生更加本能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

足球是男人的运动,男性对足球更痴迷,男性球迷也最多。西方社会学早就提出过“足球寡妇”的概念,意即在足球赛季男性球迷经常会放弃家庭生活以“看球为生”。“自由地表达情绪的外显特征会强化情绪本身。”[4](470)世界杯决赛现场的男性球迷,他们放弃了生活中的烦恼,能够在比赛现场尽情宣泄自己的感情。男球迷一般有明确的球队和球员,他们在场地更有组织性和群体性,他们更关注比赛的攻防、技术和节奏。因此,男球迷强调在妆饰和行动上的接近性,他们在赛场为心仪的球队呐喊加油,他们为运动员精湛的球技鼓掌喝彩,当然男球迷也是最容易产生足球暴力的群体。从法国和克罗地亚的决赛中,我们看到了双方球迷为各自球队的鼓劲,看到了球迷为场上局限变化的牵肠挂肚,自己的球队进球了他们欢欣鼓舞,自己国家的球队失球了他们痛苦落寞……他们不是简单的观看者,他们是球赛的参加者,他们用“精神”伴随运动员在场上踢球。这些情绪当然也会传递给场外的观众,使场内外形成一个巨大的足球场域,这个场域正是引导和控制当代人生活的文化场、舆论场。

体育场边的女球迷近年来也逐渐增多。和男性球迷严肃、痴迷、理性相比,女性球迷更加生动、细腻和感性。女性球迷更加关注“人”,关注运动员的形象和表现;对比赛对决的过程关注的少,对比赛胜负的结果关注的多。体育场边的女球迷不仅关注自身形象,也对足球场上的各种情况保持敏感的反应。女球迷现场及时的情感反应,恰好可以成为媒介事件的生产要素,电视对女球迷形象的捕捉,可以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体会到电波中的情感波动。决赛开赛前,直播镜头捕捉到两个女球迷的表情:一位克罗地亚球迷身穿格子衫,头戴宽沿遮阳帽,面带微笑,随着现场音乐节奏频频摇头,形象尊贵典雅、笑脸光彩夺目。一位法国球迷穿着大花裙子,手持写有“FINAL2018”字样的缎带,随着现场气氛手舞足蹈。当注意到电视镜头对准她后,她更是兴高采烈、欢蹦乱跳。决赛期间,直播镜头根据现场攻防节奏,在犯规、进球等的间隙适时穿插球迷特写,其中一些女球迷的表情更能调节画面节奏,使电视观众在紧张的看球之余有放松欣赏的机会。决赛进行到10分钟时,克罗地亚队组织了一次不错的反攻,镜头给出了看台上一位女球迷在队员进攻时的表情:先是张着嘴巴盯着场上局势,当看到运动员组织起有效进攻时,她兴奋地上蹿下跳。当比赛进行到93分钟时,克罗地亚队仍然2∶4落后,此时看台上一位克罗地亚球迷屏住呼吸、神情紧张,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赛场,似乎在祈求上天庇佑克罗地亚队。正是这一个个女球迷形象,让体育场边、电视屏幕多了一道更加靓丽的风景,也让观众紧张的看球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体育场边的儿童球迷又是一个生动的看点。孩子是纯粹可爱的,他们跟随父母来到体育场,仅仅为获得一份快乐、体验一段游戏。儿童球迷本身可能并不懂球技,但他们在场边形成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逻辑。正像每个球队出场均有球童相伴一样,电视转播中出现孩子的形象,不仅仅使画面生动有趣,而且也预示着足球运动与球迷的后继有人。决赛当天,卢日尼基体育场似乎是克罗地亚的主场,克罗地亚球迷在现场占有压倒性的多数。决赛视频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天真的孩子骑在父亲的肩头,他先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盯着体育场的喧闹,然后用手抚摸、亲吻父亲的头顶。开场10分钟后,镜头中又出现了一个戴帽子的克罗地亚小球迷,他跟随着大人一起为克罗地亚对加油;比赛到75分钟时,镜头又给这个小球迷一个特写,他张大嘴巴为克罗地亚队鼓劲。这些可爱的孩子在电视画面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他们使电视转播能够吸引更加广泛的观众群体。

五、小 结

媒介事件不仅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本身,且包括电视对真实事件的加工。作为媒介事件的世界杯至少有两类构成要素:一是国际足联组织的32支球队的比赛、世界杯的各种仪式性活动、现场观众的观看和表演等;二是电视媒体对现场环境取景,然后根据电视制作的原则和价值传播的需要,对时空进行拆散后重组的影像。也就是说,电视转播比真实事件更具有社会意义,更能传播特定的价值观。

为了传播的需要,电视可以将精彩画面不断重播、慢放,从而产生比现场更加直观的观看体验;电视还可以将前后画面颠倒,将同一时空的多个画面衔接,从而创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影像产品。因此,世界杯是各种人群共同参与制作的产品,每个角色在其中被分配了不同角色,他们的不同表演构成了内涵丰富的世界杯景观。运动员彰显了他们的运动天赋,并在复杂的比赛场景中体验了人类复杂的情感;政治家更加重视世界杯的仪式政治功能,他们更愿意放低自己的身段,利用世界杯舞台达到公共外交和魅力政治的目的;观众既是世界杯的欣赏者,也是媒介事件的建构者,男性、女性和儿童的不同欣赏品味,使作为媒介事件的世界杯更加生动而富有张力。

猜你喜欢

克罗地亚决赛世界杯
挺进决赛
克罗地亚Grand Park酒店
克罗地亚萨瓦河河滨创意公共空间
多彩世界杯
世界杯搞笑来袭
世界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