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洗稿”乱象的技术制衡

2019-12-16顾理平

视听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毕业论文手段现象

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位政法大学的教授提到了他在研究“洗稿”现象时,接触到的一种“新颖”方式:借助翻译软件进行“洗稿”。某大学一位研究生平时疏于学问,为了完成学位论文,借助翻译软件几天时间就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他的具体做法是:首先选定一篇他人的中文毕业论文,用翻译软件将其译成英文,然后再次借助翻译软件将英文译成中文。经过软件两次翻译的论文自然语句不通,语法错误频频。随后,这位学生花了两天时间,精心对语句、语法等文字的技术错误进行修正。借助这一方法完成的毕业论文竟然顺利通过查重软件的查重!“洗稿”,正在以花样翻新的手段和形式不断“升级”。

在名利的诱惑和对流量的狂热追求下,“洗稿”现象确实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最初小打小闹的细节模仿、段落抄袭,到全文的结构雷同、创意剽窃;从无名之辈的好奇试探,到网红作者的刻意为之,“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确实令人震惊担忧。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文学创作,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需要经历一个劳心伤神的艰苦过程。但是,一位学者需要孤灯苦坐反复推敲数月甚至数年完成的学术成果,洗稿者却轻点鼠标键盘数小时就可完成“再创作”,随后获得同行的赞叹和单位的奖励;一位文学创作者需要苦思冥想、殚精竭虑创作完成的世态故事或心灵感悟,洗稿者只需在主要人物、地点、情节等若干关键词句上稍做修改,便可快速成为“爆款”,不仅拥有粉丝的鲜花掌声,还可获得平台的高额回报。类似“空手套白狼”的创作方式,当然会有不少人趋之若鹜。但是这种赤裸裸盗窃他人思想成果的行为在现代文明社会显然是不被道德所允许,也是法律禁止的行为。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歪曲、篡改他人作品”和“剽窃他人作品”是典型的法律所禁止的侵权行为,一旦发生,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至于在道德层面,主流道德原则历来不齿于这种兼涉欺诈、不劳而获的非道德行为。“洗稿”行为泛滥的原因众多,但网络和电脑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技术前提,因此,在通过道德原则和法律条文规范这种失范行为的同时,寻找技术的制衡手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技术导致的问题需要借助技术的进步来解决。“洗稿”现象是数字化时代的特有产物(在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前,对他人作品的剽窃通常有两种情况:直接剽窃和间接剽窃,间接剽窃与数字化时代的“洗稿”现象类似),传播技术的进步让“洗稿”变得易如反掌,但与此相伴生的另一个现实是,数字化时代,发现“洗稿”也变得相对容易。在网络兴起之前,发现剽窃行为往往是基于一些偶然事件。笔者的作品早年也有多起被剽窃的经历,但发现都纯属偶然,有的是笔者买到了有剽窃自己作品内容的著作,有的是在翻检论文时发现了与自己作品高度重合的内容。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学术研究需要不断地去广泛涉猎,也许很难发现。但在数字化时代,即使面对海量的数据,数字比对也是可以比较方便地发现哪怕隐藏在天涯海角的涉嫌“洗稿”作品,并可以通过对涉嫌作品进行认真的人工比对分析,发现“洗稿”作品,这是一种数字化时代对“洗稿”现象比较有效的技术制衡。查重软件的出现,就是遏制“洗稿”乱象的一种重要手段。面对海量的信息,人工手段已经无法对具有相似性的文章进行比对甄别,而查重软件却有着强大的检索能力。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查重软件的出现,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会令“洗稿”现象彻底失控。技术制衡的另一个手段是新技术的不断开发。普通的数字比对技术可以发现初级的“洗稿”嫌疑作品,但对诸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借助翻译软件多次“翻译”然后进行“洗稿”的作品却不易发现,所以,技术制衡还需要借助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来实现。事实上,任何一位作品的创作者都有各自有别于他人的创作风格。他们的行文风格、语言习惯、长短句的使用等都是自己作品独特性的主要标志,工程师可以据此开发相应的甄别软件。只要存在名利诱惑,伴随软件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有层出不穷的“洗稿”问题出现。但是技术进步对于洗稿者来说同样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使“洗稿”变得更容易、更隐蔽,但一定也会让反“洗稿”变得更方便,更高效。

作品创作是一件艰辛而美好的事情。经过精心的谋篇布局,行文造句,自己思想的结晶可以通过精美的文章呈现出来,这无疑是一件赏心悦事。从更加高远的视角来说,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字表达无疑是核心的手段。当我们以敬畏之心传承这份文明时,切不允许因为“洗稿”等一己私欲破坏这份美好。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手段现象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本科生论文要从严检查也要适度松绑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第四章光现象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奇异现象传真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