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微信科学传播中的对话格局
——以“科普苏州”微信公众号为例

2019-12-16

视听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苏州科普公众

冯 磊

微信作为公众进行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得的主要途径,已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以“果壳”“科普中国”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性科普品牌,以创新的思路、雄厚的实力、战略的布局,聚合了丰富、权威的科学资源,在微信平台上形成了科学传播垂直领域强有力的头部阵营。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区域性科普公众号,利用有限资源,专注微信平台的耕耘,在各自的区域里,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科普苏州”就是其中的一个。

“科普苏州”微信公众号是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也是2018年度江苏十大科普自媒体之一。作为一个专注科学传播的地方政务号,“科普苏州”诞生两年来,用户近8万,多次名列苏州政务微信排行榜前十,其WCI指数表现在国内同类微信号中稳居前列,大量原创内容被申请转载。其用户的高质量与高活跃度,更在日常的互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与众多同类公众号相比,“科普苏州”对用户来说,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它与用户之间,有一种活泼的对话氛围,仿佛一群知交好友,随时分享与开聊。

一、“对话”是必然的选择

区域性的科普微信公众号,因其选择的微信平台、侧重的科学内容、主力针对的地方区域,其实践中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无论是在网络传播、科学传播、创新扩散领域,中外学者的研究和现实的案例总结中,都指明了对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第二媒介”时代,双向互动成了最大的时代传播特征。从原始的人际传播的众声喧哗,到工业化时代大众传播的单向与强制,再到信息化时代人际传播的回归。去中心化的网络世界里,受众的主体性得以重新确认,于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变为网络时代的用户;“传—受”的单向信息流动,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从而实现信息的交互流动。尽管腾讯将微信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但具体到微信公众号,研究者指出,公众号的本质是主持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沟通与对话。对话,是互联网带来的传播关系的迭代进化,也是微信这类新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的重大优势所在。选择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活动,应做好与公众对话的准备。

在科学传播领域,尽管知识必然地由掌握者流向非掌握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会满足于将自己置身于被单向灌输的状态。一方面,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学科越来越细分,科学知识已不再垄断在少数人手中。我国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是10%,2018年这一比例为8.47%,而苏州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2017年就已达到了13.1%;另一方面,当科学发展到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当下,人们对其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需要科学又质疑科学,而科学也迫切需要人们的理解、反思。科学传播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提升公民知识能力,走向更民主更合理地实现对复杂科技社会的综合管理。科学传播的内容也从科学知识出发,延展到科学方式、科学理念、科学人文、科学精神的传播。公众参与、公众对话也就成为今天科学传播的必然方向。

与一般资讯的传播不同,科学传播对很多传播内容不仅重视到达,还重视对人们的说服,甚至改变人们的行为。这对区域性科学传播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创新及传播学学者发现,公众从知道一项创新,到形成自己的看法,决定接受或拒绝,实践,再到最终认可自己的决策,广泛性的沟通渠道在公众的认知阶段比较重要,而在说服阶段,本地性的沟通渠道会更为重要;大众传播媒体会在认知阶段较为重要,人际关系渠道却在说服阶段更为重要。今天,在互联网的助推下,科学传播的速度可以更快更广泛,但让公众认同并接受,需要更强烈而直接的推动,需要共同的价值观、生活经验和乡土知识体系的支持、兼容。对于与用户更为接近、背景更为相似的区域性科普微信公众号来说,建立与用户更为精准、直接、平等的对话,实现更有效的科学传播,既是责任,也是优势。

二、“对话”的构建

(一)议题设置:从共情开始

2019年初,“科普苏州”微信公众号公布了一份2018年度工作年报。年报显示,2018年度的311个内容主题中,用户最欢迎的科学话题排名前列的是:健康、科普活动、天气、时令节日、突发社会新闻、生活常识及辟谣、美食、科学人物、新媒体技术。抛开部分全国人民都关注的共同话题,具有强烈地方人文背景的内容占了大部分。

尤其突出的,是在科普活动、天气、时令节日、美食、科学人物领域,本地主题占据了绝对比例。科普活动主要是苏州举办的各类科普活动及反馈、赛事信息与报道、科技人物推介与获奖等内容。而后面的数类,与苏州历史悠久的朴素的自然观、精致讲究的城市气质、盛产状元院士尊重人才的历史渊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方向密切相关。这些只有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才能会意的城市密码,常常是微信编辑与用户之间共同对话的结果。往往一个主题,引发用户提问补充建议甚至点题,又跳转到下一个受欢迎的主题。

2018年1月,难得的大雪中,苏州成了琼楼玉宇,掀起一场城市狂欢。微信朋友圈里,不少用户刷屏了各种雪景,但不少东西山人的心中,却是又喜又忧。大自然对苏州人四季最为盛大的美食馈赠中,一波是春天的东西山碧螺春茶,一波是初夏时节东西山的杨梅、枇杷。然而,大雪过后,如果不能及时上山,把茶树果树上的雪摇落,便容易产生冻害,影响来年产量。摇雪是很多东西山人欢乐的童年回忆,如今却成为他们对在家照料果树的父母的担忧。于是一篇用户参与创作的《你在园林赏雪,我天天上山摇雪!枇杷杨梅碧螺春说:不摇春天有得吃咩?》出炉,苏州的天气、农产品的生长特性,带着浓郁的乡土情怀,成为当时同城媒体大雪报道中的独特亮点。

同样的内容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的表现却大不一样,由于用户地域性不显,最受欢迎的内容主题则更集中于由热门新闻延展出的科普话题。这类话题中虽然也有一部分具有区域特性,如流感,但其中更多热门话题,如“月兔二号”月背探险之旅、“墨子号”卫星发射、非洲猪瘟等,受区域资源的制约,区域类科普微信公众号在这类话题上的竞争力较为有限。

(二)叙述方式:寻找理解的同频

不同于科普传播中常见的专家介绍式的叙述方式,“科普苏州”里有一个活跃的“小科君”,常常拉上不同的学科“后台君”,形成了一种“小科君体”。

创新的扩散主要是异质化群体间的沟通,但最容易发生的扩散传播又在有着相同背景或者同质化的群体身上。这正是科学传播的一大难点。而很多传统的科普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关系冲突。

“科普苏州”里出现的“后台君”,是苏州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其中不少是苏州科普专家库的成员。但不是所有的专家都擅长进行科学普及,一些专家撰写的科普文章,更像是专家“独白”,普通用户难以理解,难以产生思想的交流,也就失去了科学传播的意义。

因此,“小科君”在异质化群体之间,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和用户代言的角色。在知识的掌握上,“小科君”不是一个多学科专家,他更接近于用户,但他又有一般用户缺乏的科学精神和对话意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助力用户消解传播的部分障碍。

“小科君体”中,常常可以看见,面对着专家型的“后台君”们,“小科君”时而会因犹疑而追问,时而因冲突而反诘,时而因赞同而欣喜,时而在惊诧,时而在吐槽,时而在恍然,时而在自嘲……

这些对话,不是刻板的一问一答,而如同面对面对话场景下,双方或多方行云流水般的对话进程。沿着“小科君”和“后台君”的对话轨迹,用户会不自觉地就把自己代入到对话现场,和“小科君”站在了一起。对话中“小科君”流露出来的情绪和反应,与用户的情绪和反应越同频,用户的代入感也会越强。

对话相当于把微信公众号的工作后台部分开放给了用户,把编辑去追寻解答问题过程中的部分经历、认识、感想都开放给了用户。它们也给对话语境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更好的传播氛围。

和独白相比,对话大大减少了专业语词的密度,在交流进程中为用户留出了情绪释放和停顿思考的空间。这种对话也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

(三)互动反馈:追求复调的开放

在主题文本之外,“科普苏州”构建了从微信留言,到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从虚拟的网络,到真实的现实的多种互动渠道,在这些渠道上,用户取各自便利,与后台编辑实现了你来我往的频繁交流。用户有反对的质疑,编辑进一步解说,甚至继续追问“后台君”,直至疑问消解;用户有支持的案例分享和观点补充,编辑进行勘误后或推荐或提出不同意见;用户有想进一步了解的追问,编辑继续参与讨论,甚至成为新的主题另行发布;用户有脑洞大开的建议,编辑综合考量后或落实实现或加以否决……开放的渠道、及时的应答、平等的态度,是“科普苏州”与用户日常对话的基础特征。这些交流,又构成了重要而鲜活的传播内容,激发更多用户的参与。

通常来说,围绕着一个科普活动的对话是更为复杂而完整的。与很多公众号相似,“科普苏州”对线下的社群活动十分重视,但与其他公众号不同的是,其更注重活动的“小而美”以及活动的反馈呈现。这些活动,每场参与人数约30人左右,场场报名都是一次“秒杀”行动。在对话目标的构思下,一场活动,通常由数个环节构成——主题科普完成相关科学内容传播;根据用户反馈确定活动设计与报名;活动现场实现用户与专家的充分对话;活动结束,用户的创作反馈,如手绘、手账、文本、摄影等,形成新的传播内容。

控制活动参与者的数量,保障现场体验质量,也就保障了对话质量。将用户的创作作为一场活动的反馈,改变了传统由编辑主导进行活动后记的形式,实现了多样性的用户思想呈现。在用户与专家、专家与编辑、用户与编辑、用户与用户之间完成的多重对话,在科学传播中贯穿着强烈的乡土情怀、文化自信,这些强烈的情感在传播中很容易形成强烈的共鸣,提高科学传播的效果。

猜你喜欢

苏州科普公众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