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电视综艺节目引领“中国价值”的路径探索

2019-12-16

视听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仪式价值文化

罗 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艺工作发表了系列讲话。《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指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1]国家广电总局也曾多次出台政策,鼓励综艺节目走向“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自主创新之路,挖掘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在此背景下,一批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综艺节目涌现出来,其中《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节目,深挖中华文化精髓,以先进的视听手段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促进了“中国价值”的构筑、认同与引领。

一、“中国价值”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也就是唯物主义所认为的,“价值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国价值”的产生离不开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活动,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也离不开当前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它源自历史,且与时俱进。

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价值”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形成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继而跟随时代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24字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新时代下为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是从更高层次丰富了“中国价值”的内涵。

二、电视综艺节目引领“中国价值”的路径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威廉斯曾提出“情感结构”概念,用以说明在特定时代语境下人们所共享的感受和思维方式。[4]在媒体传播时代,由经验、记忆、信仰和价值观等相互交汇所组成的情感结构是有被引导和建构的空间的。近年来,部分综艺节目开始致力于构筑与引领“中国价值”,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其对于传统文化、中国故事、中国价值的艺术呈现别具匠心,并摸索出独特的表现路径。

(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唤醒传统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是中华儿女所共享的“文化记忆”,这份记忆就蕴藏在文字、诗词歌赋、书法、音乐、绘画、戏剧等文化载体里,是它们让中华民族的文脉根基得以延续,精神品格得以传承。创作者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作为节目的源素材,并予以创新表达,在赢得更广泛关注的同时唤醒深植于民族血脉的优秀传统价值观。

《经典咏流传》节目抛弃了常见的音乐节目竞演模式和文化节目的答题模式,创造性地将古典诗词制作成易于传唱的流行歌曲,由具有一定知名度且自身经历与诗词内涵极为契合的明星作为“经典传唱人”进行现场演唱,并由主持人与四位“经典鉴赏人”一起,或对诗词内涵进行深度解析,或对歌曲的艺术性进行品鉴,传唱人也会结合诗词意境,进一步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内心感悟。在“和诗以歌”的过程中,经典文化、流行歌曲、情感故事包括世俗仪式相互交织,互为映衬,吸引了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关注,让古典诗词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进入到观众的个人情感结构,与其自身经验相互对应,进而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通过《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乡村支教教师梁俊和山村孩子纯真质朴的演唱,一夜之间成为传播“爆款”,很多年轻人都能哼唱。“太阳照不到我,并不意味着我没有我的青春、我的理想、我的精神风貌,我自己就欢乐地绽放。”[5]康震老师对这首诗的解读,正是其最动人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价值所在,让身处平凡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感受到励志的正能量,想要积极追寻自己的理想和生命的价值。

74岁的台湾歌手陈彼得,先后为100多首古诗词谱曲,因为他觉得最珍贵的莫过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经典文化。他在节目中所演唱的《青玉案·元夕》饱含情感,如诉如泣,震撼了观众。他用一首对联“生如夏花三十年故乡情歌唱到老,逝如秋叶一万年赤子心落叶归根”表达了赤子的中国心。88岁的钢琴演奏家巫漪丽侨居海外多年,回到节目现场重奏一首《梁祝》感人至深,又以一首《我爱你,中国》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王俊凯代表今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少年,演唱一首《明日歌》,发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惜时宣言,唱响今日少年的时代强音;奥运健儿孙杨带来一首《亭亭山上松》,表达英雄男儿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罗家英、汪明荃携手共唱一首《鹊桥仙》歌颂了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爱情的美好;由曹轩宾改编自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别君叹》,原汁原味的“唐人”的乡音把我们带入到古长安某家酒馆,感受到一对友人的离别惆怅……

这些美好的诗词音乐,通过电视节目充满时代性和时尚感的艺术呈现,穿越时空,被当下的中国观众读懂,根本原因在于其蕴含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完全可以被二度创作并得以流传。“爱国、敬业、自强不息、惜时、励志、诚信、爱情友情”等传统价值观,通过诗词音乐的演绎,引发观众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二)中国故事个体讲述,构建价值认同

“故事曾经是人类了解历史、熟悉自然、感悟自身的通俗方式,它构成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原型文化,在人类的血脉中播下了讲故事、听故事、爱故事、迷故事的基因。”[6]讲述中国故事,既是国家媒体的责任,也是内容传播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大环境下,“个体化”成为关键词。受众更加青睐个体化的讲述方式,对于直白的、宏大的集体叙事表现出某种疏离感。讲述中国故事可以选择从个体话语出发,在个体故事的讲述中,完成从个人价值认同到主流价值认同的双重建构。

《朗读者》节目注重“者”的内涵,以朗读的“人”为主体,让每一个朗读者个体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和人生感悟,再选择与之高度匹配的文学读本,借文抒怀,将朗读者、文本创作者、观众三者的情感凝结在一起,产生强烈的互文叠加效应,让观众一次次跟随朗读个体进入其情感场域,感受到善良、坚强、勇敢、正直、进取、奉献、尊重这些人类最宝贵的品质,进而实现经典文本的文化传播及其价值引领。

一方面,通过展现个体的崇高道德价值能为社会树立良好典范。如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动情讲述他之所爱——翻译,时而热泪盈眶,时而激情澎湃,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西文化架起一座桥梁,翻译了《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牡丹亭》《莎士比亚文集》等诸多中外文化名著,他用行动诠释了生命不止、翻译不辍;郭小平给了艾滋病儿童一个温暖的家,成了他们最亲爱的“郭爸爸”;明星江一燕在边远山区支教,给孩子们带去见闻和关爱;清华大学赵家和教授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对教育慈善事业倾囊相助,捐出毕生积蓄1500万元。

另一方面,个体层面之外,节目中也不乏家国天下,舍小家、为大家的中国故事。南极科考奠基人郭坤就是一个为国家民族的荣耀和尊严舍生忘死,在极为严寒和艰苦的条件下,不畏风雪、不惧艰辛,带领团队创造了建立南极科考队的奇迹;前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安文彬在筹备香港回归典礼时,为了争取升旗的“两秒钟”与英方代表谈判协商16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把典礼的各个环节做到天衣无缝。这些故事背后不仅关于个人的成功与荣耀,更是关于民族、关于国家的历史成就与价值认同。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从全人类的高度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人类共同面临着生态环境、战争疫情、恐怖主义等各种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发出的倡议,无数中国人也用实际行动在响应它。在《朗读者》节目中,我们看到了以蒋励为代表的无国界医生,在阿富汗的战火中日夜不休地工作,“为了人类的未来不畏生死”;中国青年黄弘翔为保护非洲野生动物放弃高薪工作,深入虎穴,成功捣毁若干关于非洲大象的交易。

这些中国故事通过一个个朗读者的个体讲述和文本朗读,走进观众内心,引发情感共鸣,其中蕴藏的文化精髓与价值理念也润物细无声地浸入观众心田。

(三)仪式传播营造崇高感,强化价值引领

仪式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是对信仰的表达和强化的行为。“对于仪式而言,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它所营造的隆重气氛可在人们心中唤起神圣、崇高的情感。”[7]在当下,很多原创文化节目有意识地将仪式融入节目,通过一系列特定符号,经由精心设计的仪式流程,建构起观赏的崇高感,唤起敬畏、尊重、钦佩、激动等情感,从而强化价值引领。

《国家宝藏》节目将仪式融入整个节目流程之中,建构起一场庄严隆重的盛大仪式。首先,从001号讲解员张国立的出场,带领观众齐呼“让国宝活起来”,表达节目主旨和叙事特点;到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到九大博物馆接到“看门人”(馆长)的国宝守护任务,直至手捧守护印信进入节目现场,演绎关于国宝的前世故事,引出国宝的今生故事及其讲述人;最后,在国宝被多角度呈现过后,引出一个庄重的仪式——为守护人颁发守护印信并宣读守护誓言。由此,观众完成了对国宝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了解,以及从感动到志愿传承的价值凝练与强化。如何通过仪式传播来强化价值引领呢?

一方面,仪式主体人员的身份赋型。特纳认为:“仪式中人的身份确认需要‘过渡礼仪’”“在空间、时间以及社会地位上都时时经历着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8]节目中没有主持人,只有001号解说员,博物馆馆长化身“看门人”,更有明星嘉宾承担国宝守护人的重要角色,他们从原有的身份中跳脱出来,通过从“接受任务”到“宣读誓言”整个仪式化传播过程,逐步打破观众对其新身份的分离感,慢慢走向聚合,最终实现身份认同。

另一方面,符号场域营造“在场感”。《国家宝藏》节目中集结了实物符号(守护印信)、行为符号(接受任务、手捧印信、宣读誓言)、音乐符号(仪式配乐)、图像符号(全息影像技术、冰屏柱、巨型环幕等)、语言符号(互动口号、专场固定词、守护誓言等)等多种符号进行组合,让屏幕之外的观众在仪式营造的崇高氛围中有融入其中的“在场感”。如,节目首先通过“纱盒”立方体空间及其投影模式,360度全方位超真实视角展示国宝,给观众带来审美震撼。然后经过对国宝的背景介绍与价值呈现,让观众了解国宝的历史底蕴和艺术水准,从而强化其对仪式的崇高感与价值认同。最后将观众带入到仪式场域的最高点——宣读守护誓言,“我志愿守护国宝……”“守护绿水青山”“守护中华文脉”“守护法律初心”等等,每一件国宝的守护誓词都独具匠心,每一次宣誓中,都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中华价值等多元文化内涵。观众在这场媒介仪式中,接受了文化熏陶与精神洗礼。

值得说明的是,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如同上述所提及的案例,其引领价值的路径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往往是多种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电视综艺节目引领“中国价值”的方向与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综艺节目在媒体导向性和引领价值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一方面,追求所谓的“爆款”“流量”,在流量崇拜下过度开发明星资源,追逐利润最大化,缺少人文情怀,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导向性。另一方面,部分综艺节目或缺乏原创精神,脱离现实,或与文化的结合浮于表面,实则哗众取宠,只为取悦观众。因此,综艺“清流”要成为引领价值的“主流”,还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一)坚持“小大正”的创作方向,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电视综艺创作者应回归理性,坚持“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创作原则,坚持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坚守艺术创作的审美理念,切勿让节目沾染铜臭气,渲染一些诸如娘炮、煽情、媚俗、炒作明星隐私、虚假故事等不良审美风向和不正价值导向。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再调动一切资源和方法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将曲高和寡的美声、歌剧、音乐剧带出圈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原创节目《声入人心》,挖掘出一个有别于流行音乐以外的新鲜视角,为观众提供一个了解与走近高雅音乐的入口,呈现了一场场由素人展现的既“声入人心”又赏心悦目的表演,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价值引领,鼓励年轻人积极向上。

(二)促进综艺节目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彰显“中国价值”

综艺节目与文化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综艺节目打造中国特色和中国模式的有效途径。但是,综艺节目与传统文化不是机械的简单嫁接,必须有机融合,呈现出文化底蕴和气质,传播文化精华和其背后的精神价值。比如《上新了故宫》节目,以广博浩瀚的故宫资源作为节目的内容主体,创作者以“考古式研究”的治学精神,通过系统梳理故宫的传统文化资源,筛选出适合节目呈现的“冰山一角”,并以年轻的语态和时尚的视觉对真实的故事悬念和历史人物加以呈现,完成了对历史知识的科普,从而让故宫的文化、历史甚至文创设计及其背后的精神价值都被年轻人收藏。

(三)构建科学的评判机制,建立与优化原创节目研发体系

面对当前影视行业的收视乱象,国家管理部门一方面应该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积极打假,另一方面,需要及时调整唯收视率的单一评价指标,构建更为合理、公正、综合的评价体系。2018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开通试运行,这是管理部门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优势,着力解决当前影视收视样本用户调查方法所产生的弊端。此综合系统将构建节目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多维度评价模型。其中,引导力成为节目评价的重要维度,这将促进综艺节目价值引领力的提升。

国家管理部门和创作单位还应加大对原创节目研发体系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对优质原创作品及其团队加以鼓励与表彰,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原创节目研发资料库,优化原创节目孵化机制,从而让“中国模式”的综艺节目更好地彰显中国精神、引领中国价值。

结语

当前,文化、原创、公益已成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重要的创作方向。未来,综艺节目仍需立足于创新创优,借助全媒体传播优势,将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责任承担起来,以既富有中国特色,又彰显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更好地去引领而非迎合观众的价值取向。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0-2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406.

[4]盖琪.“新主流综艺”: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的双重建构[J].中国电视,2018(7).

[5]田梅.总局例会案例分享:爆款恰自来?《经典咏流传》总导演详解幕后[J].广电时评,2018(3).

[6]高鑫,贾秀清.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6.

[7]何昊.电视颁奖晚会的仪式感研究[J].电视研究,2008(8).

[8][美]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商务印刷馆,2006:19.

猜你喜欢

仪式价值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仪式感
仪式感重要吗?
谁远谁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