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舞蹈剧目《逍遥》的编创手法

2019-12-16马

黄河之声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古典舞编导文人

马 静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

该舞蹈作品由史博编创,张列作曲:杜尚武、罗天、王文虎等表演,曾获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奖赛,古典舞组作品银奖!

一、背景介绍

2013年举办的第七届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中,北京舞蹈学院史博以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为人物基础创作的中国古典舞《逍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依据编导所说,古典舞《逍遥》取“竹林七贤”的人物形象,但舞蹈主题内容并非是为了刻画“竹林七贤”的形象。而是因有感于道家思想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句玄妙之言,并借用汉唐古典舞的舞蹈语汇,取“竹林七贤”这一形象为古代文人雅士的形象代表,来表现中国文人的淡泊名利、坚持自我的气质豪放不羁、洒脱自在的情怀。因此,整个舞蹈作品无论从内容、语言还是意境营造上看,都是给人以潇洒自由、飘然世外之感!

另外,该舞蹈中编导选用“古典舞”作为舞蹈语言,正是由于“古典舞”本身所具有的圆润有度、气韵流畅、顿挫有致的风格特点。通过古典舞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表现,更是与古代文人雅士逍遥洒脱、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巧妙的融合为一体,将人文雅士的气度情怀同古典舞一起徐徐展开……此外,古典舞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下的产物,“竹林七贤”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代表,更是淡泊名利、忧国忧民之品格的典范,编导通过古典舞与“竹林七贤”的融合,更是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以及对优秀传统品格的追求与发扬。因此,舞蹈《逍遥》不论是从作品取材、舞蹈语言方面,还是从有感于道家思想与文人情怀方面来看,古典舞《逍遥》都处处渗透着古代文人雅士的含蓄内敛,处处渗透着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处处渗透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留,并且体现出编导尝试着将古典文化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的结合,使人观赏过后,意味深长。

二、作品内容

该作品不以表现戏剧情节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塑造七位着宽衣博袖的文人风貌,以行云流水般的肢体动作来予以展现古代文人群体独有的精神世界,表现的是一种不为功名利禄所羁绊,逍遥洒脱的理想追求。

舞蹈开始便是一个灵活分散的画面,甚至这七人的朝向都是不同的,各自分散在舞台之间。在看似没有章法的布局中,却丝毫没有不协调之感,可能正是这种“不同”才更好的营造出了文人任自然的“逍遥”意味。

接着由一位舞者引带,一传二,二传四,四传七,舞蹈动作与调度变化富有层次感,灵活多变而又彼此呼应,时而动作各异,但画面依旧和谐完整,风格统一。主舞段时而七人同步,时而二人舞动,四人驻足,时而六人驻足,一人舞动,舞蹈情绪起伏变化,调度流动连绵不断,无时无刻都在传达心灵自由,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

在酣畅淋漓的集体舞动之后,在众人运用博袖组成的呼吸造型之后,各自又回到了独立的空间位置,在看似无序的排列中,透露着的是任自然的道家思想,没有了庸俗,没有了沽誉,留有的只是文人理想的精神世界。

三、意境营造

该作品是没有情节的舞蹈作品,与其说编导是在刻画古代文人的艺术形象,不如说是在借用文人形象来营造出了文人内心逍遥脱俗的飘然意境。因此,该作品意境的营造是其重要内容。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逍遥》之所以这么引人入胜,原因就在于编导对于舞蹈本身的意境营造有着独特而又深刻的认识,在看似简单的舞蹈表演中透露着浓浓的氛围感。

首先,在舞蹈结构安排上,开始影子部分,以及末尾部分,都为作品的意境营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开始的影子部分,长达一分钟的舒缓清丽的琴声中,有坐有站的散落着七位舞者,怡然自得,配以悠然的呼吸韵律,将观者从凡世拉回到了古代文人的诗意世界。这一分钟对于该作品而言,是一个氛围孕育的过程,没有繁杂的音乐,没有过多的动作,在至简中营造逍遥的氛围。而在结尾处,六人散去,只一人以逍遥步态继续漫游,此时音乐已经结束,而这一人持续的漫步,却使得观者依旧漫游在这浓浓的意境当中,而这正体现了编导对作品意境的把握的深厚功力。

其次,在音乐选择上,以清丽高雅的琴声为主,伴以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为节奏,配器简单,音乐风格性统一,整体节奏,起伏婉转,是营造逍遥意境的重要推手。

再次,在舞台调度方面,舞蹈调度富有流动飘逸之感,多以圆形、弧形、斜线为主,且步法轻盈飘逸,这些特点对于逍遥的意境营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舞蹈表演中造型往往适合塑造人物形象,而连绵不断的舞台流动则更适合于营造轻盈飘逸之感。

并且舞者在舞蹈调度,空间变化上都有着巧妙呼应,看似随意的布局,饱含着编导对于逍遥之美的理解,身体不受羁绊,心灵自由放逸。舞台调度和空间运用灵活多变,暗含着这七位文人墨客的逍遥任自由,而舞者之间的呼应,则又暗含着彼此心境的统一协调,这些虚实相生的调度运用,是建构舞蹈意境感的重要手段,搭配以怡然自得“气若浮云,志若秋霜”的表演,共同营造出了飘逸逍遥的文人心境。

四、舞蹈语言方面

中国古典舞代表着中国舞蹈的传统和经典,遵循着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原则,而这些特点无疑为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带来了诸多的特殊性。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言不仅要符合作品本身需要内容需要,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民族属性不能够丢失,因此,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创作,首先要在传统审美的规范之下进行创作。

正如该作品的编导史博所说,古典舞的创作是“带着枷锁在跳舞”,这里的“枷锁”并非是对古典艺术的贬低,而是说中国古典舞的编创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要在中国古典的审美原则之下进行创作,而非跳出古典舞的属性,随意主观的追求新意。

舞蹈《逍遥》的舞蹈语言完全符合于中国古典舞的形式风格和审美特色,并没有因为新的舞蹈内容而依据个人喜好随意创造。在整个作品中汉唐舞中的“斜塔”重心,“流动连接”的气韵,“顿挫”的发力,“虎头蛇尾”的气息,这些汉唐舞典型的动作元素贯穿于作品之中,应该说这是一支典型的汉唐舞蹈作品,继承了汉唐舞蹈的语言原型,符合于中国古典舞蹈的审美原则。

如果说编导在舞蹈语言的创造上坚守住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高地,那么真正的困难则来自于怎样才能创作出符合作品的内容,为我所用的个性化的舞蹈语言。

编导所选择了以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形象为蓝本进行创作,当时的文人墨客崇尚宽衣博带式的着装,以此来彰显自己飘逸玄妙的风貌。编导充分领会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风格,以及对古代文人理想追求的深刻理解,抓住了服装宽衣博袖的服装特点,将汉唐舞的“斜塔”重心再夸张化,并与阔步流动的步法相搭配,飘渺不定,甚至有种飞翔之感。同时博袖不单能营造轻飘之感,编导还创造了较为丰富的舞袖动作,扬袖,饶袖,飞袖,甩袖这些动作的开发,都是编导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环境和文人的出世气质进行的再创造。不同的舞袖方式给予观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双袖飞扬,配以流动的步法,是飘逸之感,而有力的甩袖动作,配以上身的随动甩头,则体现出的是放浪形骸,豪迈潇洒的风貌气质。

丰富的袖舞动作,倾倒的重心和流动的舞步,都是编导在对古典舞蹈的深刻把握之后的个性化再创造,除此之外,该作品还有很多个性化的舞蹈语言,但这些都是在中国古典舞蹈的审美原则之下的合理再创造,即便是一个燕式的吸腿跳跃,都不再是照搬芭蕾的动作,没有过分的肢体逞能,没有杂技般的技巧嫁接,留有的是中国式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特征。

启示:古典舞《逍遥》通过古典舞的方式,取“竹林七贤”的文人形象,来展示古代文人淡泊名利、逍遥洒脱的气度与情怀,更展现出编导继承传统与融合创新的理念。因此,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是有原则的创作,其原则便是继承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典舞创作的母体,它所展现的不单单是编者个人的审美观点,更代表着中华民族公认的审美观。因此对于古典舞的创作,我们应该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文化理论多做研究和思考,对中国古典舞蹈的素材进行不断的丰富和补充,了解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并且根据不同创作内容,创造出个性化的舞蹈语汇,只有这样中国古典舞的语言原型才能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公认的古典舞蹈语汇,从而创作出更多富有深层精神与寓意的优秀舞蹈作品。

猜你喜欢

古典舞编导文人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浅析当前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困境及对策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浅析古典舞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和演变
文人吃蛙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