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连戏的现实性

2019-12-15韦京东

黄梅戏艺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救母目连剧种

□ 韦京东

目连戏是我国戏曲剧种之一,又称“阳腔”。明初在现安徽省南陵县已有此戏,后流行于皖、宁、浙、湘、赣等省。古老目连戏的主要剧目为《目连救母》,也演部分《岳传》和《西游记》等戏。“目”剧中,《下山》、《雪下》、《训悍记》、《王婆骂鸡》和《老驼少》(又名“哑子背疯”)等折最为流行。目连戏曾受山歌和徽调等艺术的影响,演唱主要用高腔,以鼓击节,锣铙伴击;唱腔有“四平头”、“吊句子”、“念滚板”等,其曲牌有[娥儿郎]、[新水令]、[红衲袄]等。该戏后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和徽戏等。

目连戏的代表剧目是《目连救母》。该剧故事源自《佛学盂兰盆经》。该经在唐代敷衍成变文《大目乾(犍)连冥间救母变文》;其唐变文敦煌卷子写本,另有写目连故事的说唱本,因文残缺,今人拟题《目连变文》,又有《目连(傅罗卜)缘起》,均写目连冥间救母之事;唐后,有关目连的戏曲流传颇广,宋有杂剧《目连救母》;元末有《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开天宝卷》;明有郑之珍的一百出(或104或曰109出)传奇《目连救母劝善(行孝)戏文》,亦称《劝善记》;清有张照二百四十出连台本戏传奇《劝善金科》;近代亦流行目连戏和目连宝卷。目连戏《目连救母》的选场片段《思凡》和《下山》等折子戏,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不断整改和完善,已成为当今戏曲舞台上经典的传统单出小戏。

值得关注的是,“目连救母”故事,源于“佛经”,经唐变文、说唱本、宋杂剧和元“宝卷”之后,一直到明朝郑之珍的《劝善记》,才明确标明和提出了“劝善”二字,可见,郑本“目连救母”的划时代伟大意义。郑本前的目连剧只将“目连救母”衍译成传奇故事,而郑本始后的“目连救母”却重点突出了“善”的要义。如清张照本,其名也称《劝善金科》,“善”的要旨也进一步得到了鲜明的渲染。立此“主脑”,永恒意义的“劝善”,便成了郑本目连戏成功之“亮点”。可见,郑之珍是谓我国戏曲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家。

“三字经”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徽人郑之珍正是紧紧扣住了“善”的主题,使得其《劝善记》一百余出流传四方。郑本写“善”,亦如汤显祖写“梦”,王实甫写“情”。与郑同一朝代的剧作家汤显祖,其代表集《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中的代表作《还魂记》,便成功创作出了杜丽娘于梦中还魂与柳梦梅重逢叙情的传奇故事,该剧借梦写情,突出杜丽娘的痴、惊之梦,名为梦,实为一个“情”字。早于郑之珍一个朝代的王实甫,其代表作《西厢记》。该剧源自唐传奇《会真记》。王本“西厢”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不仅写出了青年男女的欢爱,而重点强调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一个永恒的现实的“情”和“梦”,造就了二位伟大的戏曲家。然而,一个既现实又永恒的“善”,也使得写成《劝善记》的郑之珍家喻户晓,名留千史。

郑本目连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剧本现实主义性强,还在于它对戏曲剧种目连戏的推广和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明朝初期,安徽皖南地区已见目连戏剧种,而郑本目连戏又写成于安徽皖南的大演(今石台县大演乡),自然,目连戏便有了自己人写成的“劝善”目连本,这对推动本地剧种发展有其直接作用。有了“劝善”为主题的一百多本连台本戏的本地剧目,因“劝善”很快形成了本地声腔和本地剧种,又因“劝善”,目连戏很快盛行于江南、江北及浙江、湖南等广大地区,其流行的速度和盛况是非常迅速和空前一时的。

目连戏是安徽的古老剧种,也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它和昆曲一样,有着6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又正象新中国建国前的昆曲一样,而今的目连戏,正陷入濒临泯灭之边缘。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象目连戏和昆曲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化传媒的冲击下,面临着急待抢救而又无以着手的窘境。眼前昆曲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连戏,既然还能在现实中存在,留存于乡间土壤之中,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像昆曲一样,有着它自身存在的空间和存在的价值。观众还能接受它,民间目连艺术家还能将它传承下去,还能值得观赏,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象对待昆曲一样抢救和发扬目连戏,像对待安徽本地的徽剧一样来研究目连戏,传承目连戏。存在决定意识。

目连戏是古老的,然而它又是新生的。古老的已退化,新生的在重新获取。重获新生的目连戏已小露尖笋,破土而出。“新目连”的要义便建立于此。从实地考察来看,目连戏的新生有三点可行性:

一是“善”,即劝善。善是永恒的主题。在今天的安徽石台县大演乡唐家村“同乐”班社的戏台二侧的对联上,无不传颂着“善”的宗旨。如果说郑本之前的目连戏是以“奇”义而传世的话,那么郑之珍的目连戏文是以广众性和永久性的“善”义,使得目连戏文和目连剧种广传天下,流传至今。又是这个“善”字,同样能使得安徽古老的目连戏剧种重获新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善”的文艺教化又是何等的重要,又能激发多少中华情感。其中,目连剧种的新生,更能借此“善意”的东风。

二是“蕴”,即底蕴。目连剧种有着深厚的目连戏文化的古典传统文化基础。我们可以看到从唐朝之前的《佛学盂兰盆经》,到今天安徽大学徽学中心整理并点校的《郑之珍卷》,再到常见于戏曲舞台上的《双下山》和《尼姑思凡》等经典“目连救母”折子小戏;再看看新生的民间目连戏班常演于田间村头的观演情况,均可见目连戏文的观演基础和文化基础。可以说,从目连救母传承的各种形式,乃至今天的戏曲剧种、剧本、演出和观众诸方面来看,目连戏都有着广厚的文化基础。存在决定一切。既然目连剧种还有人能演唱,能演出几出戏,还有这个那个目连戏班子,还有七、八十岁的唐焕高家族老艺人们等,还有唐家班等今日传人在继承传唱,还有那么多诚信的乡村观众,就连游客和有关专家们也是啧啧称道。可见,今日目连剧种的得以发现、存活和展示,是有着一定的“目连”文化基础的。在这个“目连”底蕴的基础上,目连剧种的生长是有着一定的目连戏文市场。

三是“新”,即新生。其典范是中国昆曲,还有徽剧,包括其它很多剧种,大多在绝迹的边缘一掘而获新生。昆曲是一出《十五贯》剧目救活了一个剧种,徽剧是一个徽剧团新建了一个剧种,而目连剧种能获新生更有着现实基础。首先是社会昌盛,文化领域百花齐放,适者生存;其次是有其一定的经济基础,新农村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第三是文艺团体整改,民营机制突出,民间团体盛行,有利于乡土剧种的发展;此外,政府扶持,企业与文化的联姻,特别是文化与旅游等文化产业和本土乡间古老剧种等服务行业的内在结合,更能激活目连剧种的新生和广为流传,此外,还有“让目连走进城市”等其它方面的因素……总而言之,以上诸多元素有机有效的嫁接,融合和相互激励促进,应是安徽新发现古老剧种目连戏重获新生的现实平台。目连剧种的新生是可行的。

徽文化崛起了徽商,徽文化养育和发展了徽戏曲,其中包括了目连戏。在“打好徽字牌”的二十一世纪前半叶,目连剧种可谓是恰遇盛世,古木逢春,它重获新生的可行性也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产物使然。目连戏的可行又必将对现实文化艺术产生一定的社会作用和经济价值。

传统而古老的目连戏,它的现实意义何在,分析有三:一、能完善当代古老戏曲剧种;二、能增进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三、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一、完善当代戏曲古老剧种

戏曲界有“一出戏救活一剧种”之说。此句所指的是昆曲的《十五贯》。新中国成立后,“十”剧的重新整理改编,催成了当时抢救中的昆曲新生,是谓昆剧。这是一段梨园佳话,戏曲事实。此后,戏曲有很多剧种由此而获得新的生命,江苏“昆曲案例”告知我们,安徽的“目连戏”也可能由此而新出,成为安徽太平湖和新安江两岸古老而现代的地方剧种。这是比照其它成功的更新剧种,再参照其它新生剧种的成功剧目而预见的。首先从戏名剧名出发。目连戏之所以称之为“目连戏”,顾名思义,是因为目连戏有“目连”,《目连救母》是最能代表目连戏的剧目。可见,“目连戏”由此而得名。我们可剔除“目”剧因果报应、阴阳轮回的封建迷信思想,来发掘扬善惩恶的戏剧主旨,重新改编整合,使“目”剧成为一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新编剧目,从而,促使“目连戏”重获新生。这应是行之有效的。再者,可从“目”剧的传统单折小戏着手。如《思凡》、《下山》和《雪下》等戏曲保留剧目,进一步扬弃,使之重新成为目连戏的经典代表折子戏;不断继往开来,以点带面,进而促成整合大戏和连台本戏的排演。与此同时,目连戏还可举办乡村、民间和区域“目连”竞赛,走进城市,积极同黄梅戏等其它剧种同台竞技媲美和相互吸纳兼容,不断增进相互间的交流和进步,锐意革新,吸取先进的戏剧元素和现代科技。这样,一个未来的重获新生的剧种指日可待。这应是屈指可见的“目连世界”。

抢救“目连”剧,是抢救目连戏最直接、最便捷、最为行之有效的快捷通道;催出目连戏的新生,不仅推出了戏曲园地又一枯木逢春的花朵,最为重要的是,它充实和丰富了我国的地方剧种,又一次使得戏曲古老的剧种获以新生,让梨园异葩新增,争奇斗艳。

戏曲剧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约为三百七十六种,而真正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又有多少呢?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抢救目连戏,不仅在于增加了一个新生剧种,更在于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要长期“立”在舞台上,“存”在博物展览馆,“活”在广大观众的心间,乃至世界观众的中间,从而,进一步增进其地区文化和区域经济的沟通与交流。

二、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来说,文艺复兴和文化兴盛与太平盛世有着一定的联系。应该说,目连戏的抢救,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繁荣而稳定的历史时期。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现代传媒的渗透、融合和竞争,使得文学艺术突飞猛进,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法的涌现,让文化市场色彩缤纷,百花竞放。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充实下,人们并没有忘记传统文明的传承,没有忘记传统文化的张扬,没有忘记传统文艺的个性显现。这是因为,人们需要它,又因为,它是我们的根。根文化,根的情结是植根于人的血液和灵魂的。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反之亦然,越是世界的亦越是民族的。由此,我们的目连戏,也应正是如此。好在它今天终被人们发现和挖掘,正赶上今天的时代。

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带来文学艺术的昌盛。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促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各个文化元素繁荣的层面之上的。其中,文艺戏曲的“目连戏”,又是一个“基因”,自然,目连戏的发掘、传承和交流,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让目连戏产业化应是它发展的目标之一。文化产业产生于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又是建立在我国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要发展,文化要繁荣。文化的真正繁荣,应是建立在文化市场的真正竞争和发展的架构之上的。没有文化市场的繁荣,那种所谓的“文化繁荣”,只会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因此,目连戏的发掘,除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的发掘,更应是在文化市场的框架下,建立发掘目连戏的有效运行机制,真正让目连戏在市场文化的轨道上开端、运作、运转和发展。这不仅使目连戏得以真正传承,更能使之在产业化文化竞争中急流涌进,催生出新的目连戏,从而,有效推动整个地区的文化事业,促进地区文化市场及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

我们是市场经济社会,当然文化也不例外,目连戏更应是如此。目连戏如果是市场文化运作,走“目连产业化”道路,必然带来目连戏的抢救成活和传承发展,更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首先是目连戏之间的市场竞争。这不仅能形成众多的民间乡土目连班社或目连戏班集团公司,还能产业化形成县市级目连戏院团,这些团体的产生,必将带动地方就业率的提升,文化市场的繁荣。

其次是它与其它剧种如皖南花鼓戏和黄梅戏间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其实就是份额的争夺,也就是利益的更多获取,其中包括经济、人才、就业、观众等,还有长久性演出市场。实际上,市场就是我们俗称的“蛋糕”。这种“蛋糕”,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一种利益,一种经济价值。谁想占有,就得竞争,进入市场机制的竞争。这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式和手段。目连戏和其它剧种的发展格局毫不例外,同样要通过竞争手法,这样便能真正推动目连戏经济的增长,也能推动戏曲市场的经济文化增长点。

再就是目连戏的嫁接和联姻,将会推动区域旅游和其它企业的发展。常见“企业搭台,文化唱戏”,这是一个双赢的市场企划和运作。但真正获益的,还是地方经济。无论是“体彩”等彩票摸奖演出也好,还是此节彼会的商业演出也罢,大都会跟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有一定的关联。目连戏仍不例外。让各种企业来“搭台”,用目连唱戏,一方面扩大和增强目连戏的影响和实力,一方面让众企业从中获取企业文化广告的无形资产利润或直接现场获益,另一方面,收效最大的还是地方。地方经济的增长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目连地方”的经济增长,也将在“目连唱戏”的带动下收获良多,获益匪浅。

如果说目连戏能再次填补古老戏曲剧种的空白,能向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充实我国当代戏曲剧种是可行的话;那么,正因如此,它便能增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它将成为一种实际功用。目连戏的意义便在于此。我们今天研究目连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也不仅仅在于直接将它送进“研究院”,更在于它的现实价值。无价值的东西是无味无谓的。正因为我们的目连戏“有戏”、“可谓”,因此,我们共同来发掘和耕耘它。

期待既古老而将新生的目连戏得以传承和发展,更期待着有关目连戏的新生事物得以成形和成功!

目连戏因故成戏,因戏成种,因种成山,又因目连山地域文化成名而流传,其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如何再现今日传奇,可以从戏曲剧种角度比照昆曲来展望目连戏剧种的发掘,从抢救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探寻古老目连戏的新功用,从郑之珍《劝善记》的首倡行孝劝善主旨,来预示目连戏的“以本救戏”。可见,目连戏的传承与发展机遇无限。“目连救母”的现实意义,可以引发新目连戏剧种的可行性:即“善”的永恒主题、目连戏文的文化底蕴和剧种的枯木逢春,古树新枝。由此,我们可以展望将来目连戏的价值:一是在徽文化影响下重获新生的古老剧种,丰富了当代戏曲剧种;二是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带动地方经济的相互增长。同时它与黄梅戏和皖南花鼓戏等剧种间的市场竞争,同样能够催生出新的观演价值。

猜你喜欢

救母目连剧种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河南抗癌7 年女大学生卖花救母希望带给更多人温暖
铁杵成针临危不惧
如何让古老戏剧文化与当代接轨——南陵全国目连戏学术研讨会综述
寻迹哑目连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