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泽州大阳汤帝庙成汤殿修缮工程

2019-12-15李庆玲张藕莲

文物季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柱子构件建筑

□ 李庆玲 张藕莲

一、大阳汤帝庙的总体布局

泽州大阳汤帝庙位居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西街。该庙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于一体,其中的成汤殿为晋城地区元代建筑移柱造和减柱造的典型实例。

该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建筑以南北向中轴线对称。中轴线上从南往北依次为:戏楼、山门、中门、成汤殿,东侧从南往北依次为:东耳楼、东耳房、东掖门、东廊房、三嵕殿,西侧从南往北依次为:西耳楼、西耳房、西掖门、西廊房、虫王殿。该庙单体建筑共计14 座,南北长64.95 米,东西宽46.75 米,占地面积3036.41 平方米。

二、成汤殿的建筑形制

成汤殿为元代建筑,是庙内建造年代最早、价值最高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成汤殿结构体系充分体现了元代建筑“移柱造”和“减柱造”的建筑特点。

1.柱与平面柱网

成汤殿的柱网布置类同宋《营造法式》中的“身内双槽”。其前檐柱、内柱、山柱均为4 根,各柱为木质圆柱。为节省用材及防腐,后檐柱以墙代替,东西角柱以石柱代替。

成汤殿的檐柱明间宽8.21 米、两内柱明间宽7.18 米,内柱均内移0.515 米,梁架并不居内柱正上方,是元代建筑“移柱造”的典型实例。

成汤殿在前檐柱、前内柱和后内柱的柱头上各设纵向额枋三道,共计9 根,其中除前檐东西次间额枋比较规整外,其它额枋均为原材略微加工即用,充分体现了元代建筑的用材风格。

前檐明间和次间额枋规格不一,明间额枋高度大于次间。为节省用材同时又解决头的承托作用,在次间前檐柱头设上下两层头,明间设一层。明间用下层头承托额枋,次间用上层头承托额枋。

4 根前檐柱、4 根前内柱(梢间为山柱)和 4 根后内柱(梢间为山柱)的上额枋及后檐墙共同承托横置8 缝梁架。额上8 缝梁架、额下4 根柱子,这种结构体系是元代建筑的典型实例,充分体现了元代建筑“减柱造”的建筑特点。这种结构体系既节省了柱子的根数,又扩大了殿内空间,充分体现了古代建造家的智慧和古代建筑的科学性。

3.铺作

成汤殿的铺作为前檐柱头铺作、前檐补间铺作、内柱柱头铺作和襻间铺作共4 种。

(1)柱头铺作

柱头铺作共4 朵,其形制为五铺作重栱双下昂、里转五铺单栱出双抄并计心。

(2)前檐补间铺作

前檐补间铺作共11 朵,其形制为两种,两种形制均与柱头铺作类同,只是外侧二跳假昂改为真昂,昂尾成挑杆,挑杆上置襻间铺作承平槫。两种铺作不同之处是前檐部分于栌斗内与正昂相交呈45°夹角出斜栱各一道。

此外,明间正中补间铺作的栌斗内不出45°斜栱,二跳斜栱构造同上。

(3)襻间铺作

襻间铺作共计12 朵,其中前檐下平槫结点铺作6 朵,前槽内额上襻间铺作6 朵。

前檐下平槫结点铺作形制为:栌斗内实拍栱与搭牵梁相交承短替托平槫。前槽内额上襻间铺作为单栱四铺作。

4.梁架构造

梁架为前四椽栿对后“乳栿+阶梯状搭牵梁两道”,通檐用四柱(后檐柱以墙代替)。

举架:前檐檐部为0.53 举、平槫部为0.57 举;脊部合0.72 举;后檐:上平槫部为0.57 举、中平槫为0.53 举、下平部为 0.57 举、后檐部为0.72 举。屋面曲线流畅,坡度适中。

该殿梁架结构特别,前坡为三椽、后坡为五椽,建筑整体前坡短、后坡长。这是成汤殿的独特风格。

5.木基层与屋顶

槫上圆椽乱搭头铺钉,椽上铺钉木质望板,圆椽方飞。

瓦面为筒板布瓦,前后坡均为绿色琉璃瓦剪边,前坡设绿色琉璃方心三个。前坡瓦面设瓦钉5排、后坡瓦面设瓦钉7 排,瓦钉均无瓦帽之设。

正脊中设脊刹、两端设大吻对峙,前后坡两端设垂脊,垂脊与大吻相交处施挂尖吞口、垂脊下端设垂兽。槫枋两山设博风、悬鱼和惹草。

所有脊饰和吻兽均为手工制作琉璃件,工艺精湛,图案优美。

三、成汤殿的修缮

1.残损要点

(1)屋顶

成汤殿的大吻与脊刹仅存下半部分,上部为2003年拼凑而成。脊筒花卉脱落严重,个别脊筒炸裂。屋顶大面积渗漏,屋顶部分瓦件崩裂,木基层糟朽腐烂,檐口成波浪状变形。

(2)梁架

成汤殿前槽东次间柱额下沉,整个梁架变形、整体向东歪闪,木构件开裂、折断、脱榫。

(3)柱与额枋

成汤殿的山柱、檐柱和前槽金柱均残损严重,分别表现为柱根糟朽、柱子下沉、柱子歪闪、柱身风化开裂。所有额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裂,部分额枋中空,少量额枋糟朽。所有额枋与柱均有不同程度的侧滚、脱榫。

(4)铺作

所有铺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扭闪,部分栱枋断裂、小斗开裂、小斗遗失,前檐耍头和昂嘴全部被锯断。

(5)装修

现有装修系2003年维修时新制,且材料、形制、色彩均与成汤殿的主体风格极不协调。

(6)墙体

后檐墙与山墙墙面砖局部酥碱严重,后檐墙人为开洞,山墙前檐墙头残损较重。

(7)台明与地面

地面凹凸不平,99%的地面砖碎裂。台明压沿石局部遗失,局部稍有风化且移位。

2.成汤殿的修缮要点

成汤殿的修缮性质为重点修缮工程,根据施工前的残损勘测,定为“半落架修缮”工程。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以屋顶、梁架、铺作、额枋、柱、装修和地面的顺序对其进行拆卸。对残损严重不能继续使用的构件进行补配,对残损不严重能继续使用的构件进行加固。

(1)台明与台帮

拆除残损地面,依设计图标高对地面基层进行抄平夯实,其上夯铺15 厘米厚的三七灰土一道,在其上部的屋顶、梁架等修缮完毕后,方砖细墁地面,补配缺失压沿石,归位走闪压沿石。

(2)额枋、柱子及柱下基础

1)额枋

成汤殿的前槽内额残损严重,具体修缮措施如下。

对东西次间内额和明间额枋的加固修缮是:在额枋底部额身内嵌入宽10 厘米、长250 厘米的槽钢一道,与额背预埋的等长钢板(钢板厚1 厘米),用埋头螺栓进行加固。对其断裂处及东山外端用硬木条嵌塞,用耐水性化学粘接,再用熟桐油渗透加固。最后在端部一道、身部两道铁箍加固。

其他部位的额枋均有不同程度的开裂,此次修缮对裂缝用“嵌塞木条,耐水性化学粘接加铁箍”的方法进行加固。

2)柱子

成汤殿的柱子残损严重,残损分为柱身开裂和柱根糟朽两大类。

西山柱的加固:从殿外墙身开柱门,对其上部结构向上抬起5~10 厘米并支撑牢固,然后取出山柱,对柱根部截朽墩接。墩接料用一级落松,墩接榫为刻半十字抄手榫。加固铁件用宽10 厘米刺钉铁箍。取出柱下原残损柱础,对柱下基础局部夯实,用边长60 厘米、厚40 厘米的方形青石柱础更换原有残损柱础。将墩接好的柱子复位。

东山柱的补配:东山柱根部糟朽长度超过了柱身的1/4,此次修缮以一级落叶松进行了补配。柱础及柱基修缮加固方法同西山柱。

前檐东西角柱与柱基:西角柱向西拨正至原位,原物继用。东角柱从殿外墙身开柱门取出东角柱,用三七灰土加固其下柱基并加青石柱础,然后归位东角柱。

前檐平柱因开裂严重且榫头残损严重,在进行“嵌塞木条,化学粘接加固”后,在柱头加铁箍并补配榫头,最后拨正。

对其他开裂的柱子用“嵌塞木条,化学粘接加固”的方法进行加固。对局部沉降及歪闪的柱子进行抬升和拨正。

(3)铺作

此次修缮对前檐8 朵残损严重的铺作进行拆修。这8 朵铺作在拆卸时分件拆除,拆下后再组装在一起保存。每朵铺作落架后,对各个构件进行检查,对折断的令栱依原有形制及榫卯做法用榆槐木复制,用榆槐木补配残损严重和遗失的斗子等,加固劈裂的罗汉枋、规整变形的构件等,对人为锯断的昂嘴与耍头用银锭榫卯及铁件进行补接,所有构件加固完毕后,对整朵铺作组装好以备上架。

(4)梁架加固、整修

为避免在拆卸过程中对构件造成破坏,同时也为减少工作量,此次修缮只是对叉手等小型的构件进行落架,其他不落架构件可依靠加固支撑架来进行加固。

4 根四椽栿均有不同程度的开裂,此次修缮加固方法为:裂缝小于3 毫米的用腻子勾抹严实。对大于3 厘米的裂缝,这次修缮时均用“嵌塞木条,耐水性化学粘接加铁箍”的方法进行加固。

该殿槫、枋残损为滚动错位、槫背部微朽、搭牵梁脱榫,此次对这些构件进行原位检修、加固和归安即可。槫枋就位后补配榫卯,再加扒钉进行加固。依现存规格用落叶松补配折裂严重的叉手3根。

(5)柱、额、梁架等拨正归位

在柱、额、梁架等拨正归位前,首先对一些榫卯的薄弱部位进行局部加固,在调架过程中,派专人看守,如有异常迹象出现,应立刻停止调架,排除险情后再往下进行。

在柱、额、梁和枋加固完备后,首先对柱子调正、抄平安装,对额枋调整和安装;再对其铺作进行安装和调整;然后梁和枋拨正归位。梁架拨正采用的主要工具为人工绞磨机与大麻绳,按设计图中所示每柱侧角、柱底与柱头中线,额枋、栿中线及接榫等尺度逐件校中、复核无误后,分别在柱底嵌塞生铁片加固。梁架等的拨正归位最少为三次,第一次调整到位后,间隔一两天后再次对其进行检查,对个别不到位的构件进行调整,然后再间隔一两天后对所有构件进行检查,确认全部到位后,再进行榑的安装。

(6)装修:明间、次间和梢间依设计图在前槽内柱的下部用松木补配六抹隔扇门,前槽内柱上的门头板全部用松木进行补配。

(7)屋顶

依现存椽和飞的规格补配糟朽、折断的椽和飞;依现存望板规格添配望板;依东山现存悬鱼、惹草、博风、铁饰构件补配西山缺失的悬鱼、惹草、博风、铁饰构件;依现存瓦件添配残损严重的瓦件。

成汤殿正吻,依设计图规格补配大吻缺失部分,其上部和下部仍用原物。后配中部与原物粘接牢固并用铁件加固。

成汤殿脊刹,依设计图规格补配上部缺失部分。

望板、椽飞、脊饰和瓦件所有构件补配到位后,用手工打制的方钉钉椽飞和望板,在望板上进行护板灰、泥背、青灰背的依次抹压,晾背后重作瓦顶。屋面工程中所有瓦钉、铁桩、刹链及对应成组的坐脊瓦上的铁卯件等仍沿用原制。

(8)墙体

墙体的修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补砌两山柱子修缮时所开柱门;二是对残损墙体的修缮。对残损墙体的修缮包括:山墙和后檐墙墙面砖的剔补,后檐墙窗洞和山墙前檐墙头的择砌。开柱门及剔补墙面砖时均用人工以錾子等小型工具来操作,以防扰动其它墙体结构。

(9)做旧

在成汤殿屋顶、梁架、装修和地面全部工程修缮完成后,对新添木构件进行断白、做旧,对新替补的墙面砖进行顺色,使这座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大殿再现风采。

3.成汤殿的构造措施及传统工艺

(1)地面

为保证成汤殿地面原来的传统工艺,对地面砖全部进行“砍磨”加工。

(2)柱、额、梁栿

墙内柱的防腐构造措施:首先对木柱进行桐油鑽生,然后用板瓦随墙绕柱上砌至柱顶,最后在柱脚、柱身和柱头三个部位留出高半砖、宽半砖的通风口。

(3)防止额枋与栿接头错位的构造措施

为防止额和栿接头处发生错位,在各额、栿接头处另行用直径1.2 厘米的扒钉各两枚钉贯拉固。在额枋背部(坐斗底面两侧)嵌埋宽12 厘米的铁板各一道,板上钻孔,用方钉钉贯于额身内,以防止额、栿脱节。

(4)铺作

铺作在拆修过程中,对所有构件依原材料榆木或槐木加工,对内部的榫卯依原规格制作。

(5)梁架

为防止榑枋滚动变形,在一些节点处以铁件进行加固。为防止墙内榑头腐朽,在其部位刷桐油等进行防腐。

(6)屋顶

大吻和脊刹均设铁桩来加强其稳固性,脊下两笼包口瓦用扒钉加固以防止其下滑。

新补配的椽用在后坡不显眼的地方,望板采用错位铺钉,所用钉子全部为人工打造的方钉,屋面仍保留原来的结构层次和制作工艺。在望板上抹护板灰、泥背、灰背,尤其要保证泥背的厚度和灰背制作工艺。

为保证连檐和瓦口结合牢固,以铁件进行加固。

四、结束语

1.在修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有结构、原有构件及历史信息。保护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并使其得到延续,这是文物修缮工程的前提。

2.古建筑修缮在开工前必须对现有文物进行保护。首先搭设保护大棚,对古建筑进行整体保护,然后再对其内的附属文物进行专项保护,各项保护措施到位后才能开始修缮工程。

3.在修缮过程中,采用原工艺是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做好的前提,只有在修缮过程中把好“原工艺”关,才能使修缮后的古建筑保持原有风貌。

4.修缮过程中还必须把好材料关。所补配构件必须采用与原材料相符的材料。木材含水率也要符合要求,“板材在15%以下,枋材和圆木在20%以下”。砌砖所用灰膏须提前淋好,砖和瓦的强度及抗冻性也要达到要求。

5.整个修缮过程要有详实的记录档案。尤其是对修缮过程中新补配的构件,除在档案中记载外,在构件的隐蔽部位也要写清补配年代,让后人对该建筑的修缮历史有所了解。

6.古建筑修缮过程中,一些隐蔽部位的铁件加固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古建筑结构的稳固性。

猜你喜欢

柱子构件建筑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城里有朋友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希腊遗址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观察:长廊和柱子
建筑的“芯”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与理论方法探讨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