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2019-12-15王玉才

广西地方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年鉴内容

王玉才

(桂林市临桂区地方志办公室,广西 桂林 5411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就年鉴而言,创新已成为年鉴界探讨的热点,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的今天,年鉴编纂究竟如何才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提出:“地方志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与其自身价值、功能相匹配的作用,就要因时而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充分发掘、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2]。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摆在年鉴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下面结合编纂《临桂年鉴》的实践,浅谈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创新的一些思考。

一、思想观念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的。思想观念创新,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具体到年鉴编纂工作中,就是着重记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一个县(市、区)的落实贯彻情况,体现地方如何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如何在行动上做到“两个维护”。要做到方向明确,立场坚定,观点鲜明,编纂年鉴时,要时刻不忘在政治上与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其次,思想观念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突破定式思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按照客观真实、全面均衡的要求,把对现实服务和对历史负责统一起来,不仅对年度的重要资料、事件、态势、人物认真准确地记录,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民生指标也要全面地反映,突出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真正体现年鉴的权威性、客观性、史料性、实用性等功能,发挥年鉴的资政、教化作用。再次,要紧跟时代脉搏,在保持年鉴框架结构的全面性和相对稳定性、突出地方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上,不断追求新的热点问题,如近年党中央推进的重点工作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优化营商环境、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等要浓彩重墨,对近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的新现象新事物如农村电商、快递、共享单车等尚未纳入地方政府统计的内容也要做到及时反映。

二、框架结构创新

年鉴框架是年鉴内容的总体设计,是年鉴能否成功编纂的关键。一是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年鉴有自己特殊的体例要求和鲜明的结构特色,必须坚持按照规范编纂年鉴。对于地方综合年鉴来讲,框架结构的创新,一般是通过创设新的类目、分目,升格类目、分目,或者把类目、分目的位置提前到醒目位置等方法来实现。一项内容因为其“重要”被升格了,必然导致他所应当归属的那个部类空虚、失重,造成新的不平衡,处理不当反会降低年鉴编纂质量,因此,找准规范与创新的结合点,至关重要。二是要处理好类目、分目、条目关系。类目的设置重点是保持相对稳定并符合规范;分目作为框架结构创新的主阵地;条目是年鉴的主体,在框架设计过程中不应被轻视或忽视,应加大细节性、微观事物的记述力度,及时反映时代发展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逐步增加实体化条目的数量。三是年鉴每年一卷,要做到常编常新,避免雷同和重复。除建置沿革、位置面积、地质、地貌等稳定性条目外,动态性的条目力求更新,资料求新、特、精、深,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和特色工作。此外,创新思路,可借鉴“互见”办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突出反映地方特点和年度特色。通过系列彩色图片组合形象直观地展现主题,是为图片与正文的“互见”;“特载”“大事记”“重要文件”“附录”中补充强化主题,是为不同文献形式之间的“互见”。

三、编纂内容创新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些主管部门所管辖的范围越来越窄;相反,边缘性的、社会性的、独立性的事物越来越多。因此,无法也不可能把所有内容确定为年鉴常规主体类目,只能以附属内容的面孔放在“附录”“指南”“摘编”等框架内。随着要放的个性化内容越来越多,“附录”内容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年鉴附属内容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主体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一是在年鉴附属内容架构上体现个性化。从目前看,年鉴短时间难以改变其“官书”性质,因此,附属内容仍是用来集中体现年鉴实用性功能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附属内容的作用,可弥补年鉴正文“千鉴一面”,实用性不足的问题。在附属内容的编排上,主要完善主体类目,增补重要信息;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年度特色;突出国计民生,贴近百姓生活。在体现形式上,一般以“附录”“服务指南”“文件选编”“专文”“摘编”“补白”等面孔出现。“专文摘编”是年鉴关注地方政治、经济、社会重要信息的特殊阵地,及时收录社会各界关注的民生大事。这些内容的收录,为年鉴整体质量提高以及个性化的展现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年鉴编排时,一些类目后面,难免会留下大小不等的空白,为年鉴“补白”服务。这些附属内容形成特色,活跃版面,有效增强年鉴的资料性。二是在年鉴附属内容组稿方式上体现个性化。一般情况下,年鉴附属内容要比主体内容来得“抢眼”,因此一定要在编排组稿上下功夫,充分体现个性化。年鉴编辑部在附属内容的编辑分工上,应当相应固定人员,不宜经常调整。这样有利于分工编辑对年鉴附属内容进行通盘考虑,以致将这部分内容编出“亮点”来,为整部年鉴增光添彩。三是在年鉴附属内容编辑思路上体现个性化。“年鉴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就是要通过创新年鉴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提高年鉴的出版质量,并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3]显而易见,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只有靠鲜明的个性化来体现,个性化是年鉴创新的首要目标。在年鉴附属内容的编排中,首先责任编辑的思路要体现个性化。受地方志书功能的影响,将年鉴的功能定位为“存史、资政、教化”,加之“编鉴为修志积累资料”说法流行,受“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使年鉴越编越细,字数越来越多。不少年鉴在附属内容的编纂时注重存史功能,什么东西都喜欢往“附录”这个“百宝箱”里装,以致年鉴越编越肥。年鉴要“减肥”,首先要走出多功能的误区,使年鉴成为便于使用、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料工具书。这个现实问题对于责任编辑来说,关键是要求在编辑思路上对年鉴的定性要有准确的判断,同时,年鉴编辑在编写附属内容时,还要对年鉴读者的定位要有清醒的认识。科学的读者定位对于促进年鉴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读者定位是提高年鉴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控制年鉴篇幅的有效途径。

四、编纂技术创新

年鉴事业要与时俱进、持续发展,不仅要在内容上、形式上坚持创新,在编纂技术上也应紧跟时代步伐。那么年鉴如何最大限度满足信息时代大量快速传递交流信息的需求,是对传统纸制媒体的年鉴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几年,年鉴光盘已逐步盛行,但基本上是建立在纸质年鉴的基础上的,内容与纸质媒体基本相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年鉴部头大、使用率低的现状。一是推行网络年鉴。纸质年鉴因篇幅过长、书籍质量较重,不便携带使用,而网络年鉴则可超越时空、地域局限大大地扩展其受众范围。网络年鉴在网页编排上也应尽量赋予地方特色,要着重体现网页的导航作用,年鉴的庞大数据库,需要有导航来提示。通过网络年鉴,将传统的年鉴发行方式革新,年鉴内容做到网络信息化,实现年鉴信息的快速传播。二是充分利用手机客户端。手机客户端作为现代传播方式的一种,能够很好的连接公众,能扩大受众面。手机客户端,相当于一个数据库,要能支持搜索查找,客户端能够适应移动媒体的特点,在行走过程中随时随地的接收信息,页面设计符合移动阅读的要求,做到简洁、新颖,文章内容要删繁就简,正文标题醒目,同时客户端具有下载功能,方便无网络时使用查找。手机年鉴可申请公众平台,使年鉴的营销更加多面性,定时推送地区的社会动态、大事要闻、便民指南等,在纸媒年鉴出书之前,做好资料的积累。三是不断加强全媒体投入。新媒体时代的报纸、杂志、网络已经融为一体,要想把年鉴作为地方特色宣传出去,就要紧密结合全新媒体。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在杂志上进行特辑发行,网络上设置年鉴界面。年鉴因为自身的“官书”性质,极具权威性,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大全媒体的投入,夯实广泛的群众基础,让年鉴真正实现“为人所知、为人所学、为人所用”。

五、编纂机制创新

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政府主办编纂的年度综合性资料文献,全面反映地方年度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项,重点突出经济建设,凸显地方发展优势、文化特色,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和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翔实、准确的参考资料,为社会各界了解和扩大地方对外宣传提供最具权威的年度地情读本。就性质而言,具有官书性质文献书;内容而言,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和时间密集型工具书;特点而言,年鉴是昨天史实,今天镜子,明天见证;作用而言,实现鉴往知今、服务现实、保存资料、惠及民生作用。我们在连续8年编纂《临桂年鉴》的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形成“供稿、征稿、撰稿”三通运行的编纂机制,有效保障《临桂年鉴》编纂的时效和质量。一是供稿机制。每年初区政府办公室下发组稿文件,对各乡镇、区直各部门提出年鉴供稿具体要求,并明确各部门、各乡镇办公室牵头完成年鉴供稿任务。有了这个供稿机制,年鉴征集稿件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改变了以往年鉴编纂“无米下锅”“等米下锅”的无奈局面。二是征稿机制。《临桂年鉴》编纂组稿除各乡镇、区直各部门供稿外,还向社会征集书画作品、图片及本土特色文化等内容,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证年鉴资料的全面性、代表性和丰富性,从而全面反映真实、鲜活、持续发展的临桂形象。三是编辑机制。在充分挖掘本单位人才资源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坚持能者为师,用特邀编辑的方式,扩大编辑队伍,提高编纂质量。

六、人才培养创新

公众号已成为重要的社交网络和资讯发布平台,随着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各级方志机构应该都会运营。从目前看,全国地方志部门公众号总体上数量不多,各地发展比例不均衡,质量和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这说明地方志部门公众号结构不合理、运营质量不高。公众号运营看似简单,实则耗费人力财力。要实现持续性高效运营,对平台的投入和运营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也就是要打造适应新媒体的工作团队,形成专业从事地方志公众号编辑的优秀人才队伍。当前,许多地方志机构的公众号信息发布和管理工作等多是由地方志部门工作人员承担的,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公众号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专业团队的构建必不可少。一个完善的公众平台建设至少包括框架建设、日常管理、技术支持等几方面的内容。框架建设包括能体现地方志特色的模板搭建和根据本单位实际需要的栏目建设;日常管理包含稿件的编辑、美工及信息的适时推送;技术支持则要负责整个平台的技术服务。除上述之外,一个高质量的公众平台还应开展衍生的推广活动,以便更好地实现推广地方志文化、服务大众为目的。此外,还必须注意在使用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时产生的外部稿件版权问题等。以上内容具有很强专业性,不是普通的方志工作者在短期内能够掌握的。这里所说的人才,既要拥有地方志领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又要是具有能学习、吸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方志部门在明确数字化发展方向后,就应在构建专业团队方面进行更多的投入。首先,应从现有的队伍中积极培养信息化人才,给予相应岗位和合适的人员迅速学习、吸收和应用信息技术,特别要着重培养能快速吸收、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到地方志领域的特殊人才,从人员的选择到培训平台的建立,形成系统成熟的运作模式。其次,公众平台应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并以此为其主要工作。同时加强全体地方志工作者数字化传播能力培养,为稳定的数字化传播储备人才。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地方志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主动融入信息化发展大潮,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激活沉睡的记载,让年鉴由一本书变成一种媒体,让市情、县(区)情、部门情,走进寻常百姓,谱写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年鉴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
主要内容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中国雕塑年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