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西南战役:吹响战略进攻号角

2019-12-15

党员干部之友 2019年12期
关键词:鲁西南刘邓大军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一年多以后,人民解放军迅速扭转战略防御态势,在大量歼敌的基础上由守转攻,而“第一次转入进攻”,则是毛泽东在1947年12月的中共中央会议上说的,指的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挥戈中原、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行动。这个伟大战略行动的“号角”,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揭幕战——鲁西南战役。

国共双方的战略角逐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不到一年,其对解放区的全面攻势屡遭挫败难以为继,于是调整战略,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从1947年3月起,集中兵力瞄准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展开所谓“双矛攻势”,以图一举摧毁共产党的三个重要根据地,即政治根据地延安、军事根据地沂蒙山区及交通供应根据地胶东,然后再转移兵力用于华北和东北。而早在1946年6月内战爆发伊始,棋高一着的毛泽东就有了外线出击向南作战的战略构想,但在解放战争初期明显敌强我弱的态势下,这一计划难以迅速实施。

1946年10月末到1947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多次致电晋冀鲁豫军区和野战军负责人,依据战局的变化情况反复询问、磋商“向南发展”“向中原出击”的可能和时机,可见在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战略图板上,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始终是萦绕于心举足轻重的一步大棋。

1947年春,国民党军集中兵力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两解放区一时面临严重局面。为了反击敌人,更鉴于敌我双方战略机动力量的对比变化,毛泽东适时下出了敌进我进、以攻对攻、两翼钳制、中央突破这步妙棋。

国民党两大重兵集团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所谓“双矛攻势”,因其中原一带守备薄弱、机动兵力不足,也可以说是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形”阵势。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决定以刘邓大军主力向敌人脆弱的“哑铃握把”——中原地区出击,“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根据中央军委一系列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和野战军作了积极而细致的准备。6月26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了鲁西南战役作战命令。

刘邓兵锋所向锐不可当

1947年6月30日夜,在从阳谷县张秋镇到鄄城县临濮集150公里长的八个地段上,刘邓大军12万将士向敌“黄河防线”发起突击。

黄河南岸,兵力不敷使用的国民党守军沿大堤每50米修筑一个暗堡、每15米一个单人掩体,借助宽阔的河床和汹涌的河水形成屏障。我军开始渡河时,船只下水不久即被敌哨发现,枪声骤起,照明弹划破夜空,早有准备的我炮兵立即开火,各种船只满载着战士向对岸强渡,最快的仅仅5分钟便驶过数百米宽的河面抵近对岸。战士们不等船停稳就纷纷跳下,涉水向河滩、大堤冲锋,先期已在南岸活动的独立旅从敌人侧后出击,接应主力渡河。在我军突然而猛烈的打击下,敌河防部队或被歼或逃窜,号称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顷刻间崩溃。当晚,刘邓大军有6个旅顺利渡河并迅速展开,其余主力部队也于次日晚上渡完河。

遭遇当头棒喝的国民党军的“收缩反应”十分迅速,解放军炮声响起仅几个小时,7月1日拂晓前,驻扎肖皮口、皇姑庵的整编五十五师第七十四旅、第二十九旅,便一溜烟退至师部驻地郓城,驻鄄城的第一八一旅和整编六十八师主力则猬集菏泽。我军过河的一纵随即调整部署,急行军直插郓城,为攻城作准备。

河防崩溃,郓城被围,国民党“哑铃阵势”的“握把”有被斩断之虞,蒋介石急忙从豫北、豫皖苏抽调三个整编师和一个旅,命第二兵团司令王敬久指挥,分两路北援。根据敌情变化,刘伯承、邓小平命令全军兵分四路,一纵打郓城,二纵取曹县,六纵南攻定陶,三纵进至定陶以东冉堌集、汶上集一带,监视并待机打击东路援敌。

7月7日晚,总攻郓城开始。8日拂晓5时,刘邓大军渡河后第一仗——郓城攻坚战胜利结束,全歼敌五十五师师部及两个旅1.1万余人,俘中将副师长理明亚以下8300余人;一纵伤亡1928人。刘伯承、邓小平向全军通令嘉奖一纵,称赞其“创造了一个兵团单独攻坚和歼敌两个旅的先例,争取了大反攻中第一个光荣和重大的胜利”。

在此期间,刘邓大军连克鄄城、曹县、定陶等要地,在北起黄河、南至陇海铁路之间,开辟了利于机动的广阔战场,打残了敌人的“西钳”。

欲擒故纵的经典战例

仓促调来增援鲁西南的国民党军各部,归临时领命的第二兵团司令王敬久指挥。郓城、定陶相继失守,惊慌犹豫间,王敬久指挥失措,命整编第七十师开到六营集(巨野东南15公里)、整编第三十二师开到独山集(巨野以南、金乡西北约8公里)、整编第六十六师(缺少一九九旅)开到羊山集(金乡西北15公里),三个师由北向南形成了一条各相隔十几里、首尾难顾的长蛇阵。我军敏锐地抓住有利战机,四个纵队和两个独立旅全部出动,迅疾分割包围敌长蛇阵并准备将其歼灭。

7月13日,王敬久发现金乡、万福河以北的三个师正被解放军分割包围,慌乱中先是令七十师向南、六十六师向北,靠拢居中的三十二师;后又改令三十二师向北接应七十师,然后再一起南下靠拢离金乡兵团司令部最近的六十六师。三十二师师长唐永良、七十师师长陈颐鼎并不买司令官的账,他俩电话商议后认为,不如趁解放军网未收紧,两师会合后向东面城墙坚固、工事完备的嘉祥和济宁撤退。当日午后,唐永良率师部窜向西北,黄昏前与六营集的七十师合兵一处。这时,蒋介石发来紧急命令,指定唐永良统一指挥两师回头速援被围羊山集的六十六师。唐永良、陈颐鼎不敢违蒋令,遂于14日拂晓向南攻击,被一纵阻击部队当头打回。随即王敬久又命唐、陈率部就地坚守至15日待命……国民党指挥系统的混乱无计可见一斑。六营集是个只有两百多户人家的村子,国民党两个师部两个半旅共两万余人困在这里,既无坚固工事,给养也快耗尽,唐永良、陈颐鼎合计再三,谁的命令也不管了,“断然”决定14日当夜突围,向东面的济宁转移。

而此时,我军也在酝酿歼敌之计。一纵司令员杨勇考虑,敌被围重兵如遭四面强攻,恐作困兽之斗,我军或将付出较大牺牲,不如虚留生路纵其逃跑,在野外歼敌于运动中。刘、邓首长当即同意这个欲擒故纵、围三缺一的打法。我军立刻调整部署,以六纵主力和一纵一部从六营集西、南、北三面作势突破,将东面设围的一纵主力继续向东后撤,隐蔽布阵,准备于14日当晚把敌人赶进这个口袋歼灭。敌我双方的计划、部署在时间和方向上可谓“斗榫合缝”。

14日黄昏,敌派小股部队向东试探突围,我设伏主力不动声色放其通过,留待后续封锁部队截击。20时,我军炮火发动,从北、西、南面同时猛攻六营集。21时,敌大队人马从六营集东面冲出,一头撞进一纵预设的洼地口袋。15日晨,六营集战斗结束,共计毙伤敌3500余人,俘七十师中将师长陈颐鼎、副师长罗哲东以下1.5万余人,三十二师师长唐永良带着几千残部侥幸逃到济宁。至此,国民党援军看似力大势沉的“东钳”也被刘邓大军掰断了。

一场牵动最高统帅部的恶战

六营集作战的同时,刘邓所部二纵也于7月13日包围了驻守羊山集的整编六十六师宋瑞珂部。整编六十六师是蒋介石、陈诚的嫡系部队,装备好,官兵战术素养较高,战斗意志相比一般国民党军要更加顽强。

羊山集位于金乡城西北15公里,周围有寨墙,墙外东、南、西三面有深阔的壕沟,北依羊山屏障,易守难攻。13日至17日,我两个主力纵队付出重大伤亡代价却进展不大。转眼来到23日,双方都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代价且疲惫不堪。当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向刘邓发电指示:“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显然,毛泽东不愿看到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打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从而影响挺进中原的战略行动。国民党方面,蒋介石25日电示宋瑞珂:“羊山集苦战,中正闻之,忧心如焚,望吾弟转告部下官兵及诸同僚,目前虽处于危急之际,亦应固守到底……争取最后五分钟之胜利。”

刘伯承、邓小平自然深知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但仔细权衡之后他们认为,敌军已成强弩之末,此时撤围将严重影响我军士气,而且我各纵主力陆续汇聚而来,兵力上对敌成绝对优势,因此决定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于27日18时30分发起总攻命令。经整夜激战,敌人大部被歼,彻底绝望的宋瑞珂放弃抵抗并投降。

鲁西南战役自1947年6月30日夜至7月28日夜,历时28天,刘邓大军歼敌5.6万人,打乱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短暂休整, 刘邓大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波澜壮阔的全国解放战争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猜你喜欢

鲁西南刘邓大军
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策略*
作弊
大话三国志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小平找牛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夏直播花生保护性栽培绿色生产技术
鲁西南民间彩印花布民俗图案的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