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的模式创新

2019-12-14苏海洋杨小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苏海洋 杨小敏

摘要 如何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面临的难题。在文博专业博物馆传播学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甘肃农业文化博览园”建设方案的设计实践,既受到了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又提升了专业能力。这种“寓教于学,寓学于行”的创新模式,对于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和专业课教学方式的改革均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农耕文化;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S-01;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9-0265-03

Abstract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s a common problem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s, students have not only received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education, but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was also improved through the design practice of the Gansu Agricultural Culture Expo Park”. This innovative model of “value education in learning, learning in practice” is of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Farming culture;College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Teaching model;Innovation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悠久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目前,高校主要通过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及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等模式开展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些传统模式存在内涵和外延不明、内容比较模糊、教学方法单一、实效性不高、影响有限等一系列问题[1]。如何开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甘肃农业文化在文博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和方式的创新问题。

1 寓教于学: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的模式创新

现今甘肃省在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就是在西部地区,也与其他省份拉开了距离,然而古代的甘肃与今天有所不同:大地湾一期文化是目前已知的西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农业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黍作农业的重要源头之一[2]。马家窑农业文化处于东亚、西亚两大农业体系和我国稻作与旱作农业文化汇流地带,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生产的农业文化[3]。齐家文化位于东亚农业文化与欧亚草原游牧文化交流的中继站[4]。周祖农业文化具有亲民性和农神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的特点,是周人礼乐文明的渊薮,在世界农业文化史中独具特色。早期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农牧并重,为东亚精耕细作农业经济与欧亚草原游牧经济的集大成者。战国至隋唐时期,中西文化在此荟萃,农牧文化异彩纷呈。宋元至明清时期,甘肃是以茶马贸易为代表的东亚季风区与中亚干旱区之间农业交流的枢纽[5]。甘肃农业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农业文化史上的地位,可以极大地激发在甘肃求学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

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已开设陇右文化概论全校公选课多年,内容涉及甘肃传统文化,但因内容宽泛、抽象,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同时,文物与博物馆系博物馆专业的博物馆传播学课程也面临一些困难: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版博物馆传播学的相关教材,文博界将传播学理论引入博物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该课程教学理论素材主要来源于郭庆光主编的《传播学教程》[6],教材针对性不强,且缺少具体案例的支持。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在2015、2016和2017级文博专业博物馆传播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甘肃农业文化陈列与设计的实践环节。笔者将一学期的课时做了分割,即教师讲博物馆传播的理论知识占50%,学生上讲台报告实践成果的时间占50%。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将笔者给同学们讲解甘肃农业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史上的地位和特色,并将笔者撰写的甘肃农业文化博览园建设方案介绍给大家。要求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设计甘肃农业文化陈列与社会教育的具体方案。方案设计要始终贯穿甘肃传统农业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农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这一主题。学生模拟设计甘肃农业文化博览园陈列与社会教育方案的过程,既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过程;采用思想教育加专业能力教育的混合模式,既破解了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佳,深入人心不夠的难题,也摆脱了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

2 寓学于行: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形式的创新

2.1 确定基本原则

尽管甘肃农业文化在我国文明起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还没有一家省级的农业博物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同类博物馆的先进经验,结合甘肃的实际情况,突破了农业博物馆陈列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思路,提出建设农业文化博览园的新方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综合师生各方面的意见,拟定了以下原则。

2.1.1 创新性原则。在吸取同类博物馆经验的基础上,突破现有以农业文化展览为主的框架,集收集、展出、研究、交流和休闲为一体。在布局上,突破室内展区的局限,增加农业文化体验园,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注入寓教于乐的新内容,以增加博物馆的活力;在表现手段上,通过计算机图像图形技术将现实世界和历史虚拟画面互相重叠后,展示在电脑终端或手机屏幕上,营造一种身临历史情境的感觉。

2.1.2 前瞻性原则。充分吸取国内关于甘肃农业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在展示甘肃农业文化演变历程的同时,突出甘肃农业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价值。

2.1.3 丰富性原则。策划展区和展品时采取模块化手法,以满足更换展品的需要;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片、实物、模型、音像、游戏、虚拟体验和实际体验等形式有机结合,以增强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

2.1.4 综合性原则。设计要体现展示、收藏、研究、交流与体验的五位一体的互动理念。

2.2 农业文化陈展内容设计

笔者根据自己对甘肃农业文化的研究,将甘肃农业文化提炼、概括为时代特色鲜明的8个发展阶段[7],并提出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

2.2.1 “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以旧石器晚期至前仰韶文化时期渔猎工具、家禽家畜骨骼、野生动物骨骼、圜底陶器及向心式聚落遗迹,反映伏羲时代“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的时代特征和“以德王天下”的社会组织形态。

2.2.2 “神农教民播五谷”。以仰韶文化至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农作物和家禽家畜标本、纺织生产工具、祭祀用陶器和玉器、祭祀遗迹及大地湾四期聚落,反映炎帝时代“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的生产模式和“兵甲不起而王”的文明进程。

2.2.3 “时播百谷,淳化鸟兽”。以齐家文化农作物和家禽家畜标本、祭祀用陶器和玉器、祭祀遗迹及师赵村七期聚落,反映黄帝时代“时播百谷,淳化鸟兽”的农业多样化生产和以“兵甲王天下”的国家文明特征。

2.2.4 “羌童看渭水,牛羊岭上村”。以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杨郎文化代表的西戎文化和周文化、早期秦文化关联密切的青铜和铁制生产工具、羊骨、马骨、陶器、木器、骨器、绿松石、玛瑙珠、琉璃珠、琉璃耳珰、石头珠、石坠饰、皮革、纺织物、海贝、岩画、马具、马车构件、青铜工具等,反映了先秦时期以畜牧经济或半农半牧为主的经济形态和华戎交汇的时代风貌。

2.2.5 “凉州农牧为天下饶”。通过河西汉简、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出土农具、陶俑、木牛等文物,展示秦汉至魏晋北朝时期甘肃农牧局并举的社会风貌。

2.2.6 “富庶者无如陇右”。通过出土的隋唐时期农具、敦煌壁画中的野宴、射手、耕获、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扬场、运输等图画,展示初唐至盛唐时期以河西走廊为代表的陇右道“闾阎相望,桑麻翳野”的繁荣景象。

2.2.7 “散放牛羊食禾黍”。以历史文书、简牍、壁画、宋墓壁画展示吐蕃、西夏和北宋时期农牧经济和农村生活画卷,反映唐末及宋夏时期甘肃以牧为主或亦农亦牧的经济形态和时代风尚。

2.2.8 “血汗铺成茶马道,铜铃摇响出陇右”。展出宋至明清川甘茶马古道沿线文物、道路遗迹图片、碑刻、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西南亚热带湿润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域经济与文化交流图景。

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成8个兴趣小组,每组推选1名小组长,负责任务分配和组织协调工作。每一组分别负责某一时期文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物影像的筛选、文字说明的凝练和陈列方式的设计。设计完成后,每组选派1~2名代表上讲台汇报。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从观众的角度提出改进意见,再根据意见反复修改完善,评价结果计入期末成绩。

2.3 组织架构设计

农业文化博览园的组织框架包括办公室、展示部、收藏部、研究中心和社会教育中心。让每个小组同学合作绘制每部功能与相互协作关系流程图,模拟编制每部具体的岗位责任,在班级微信群中展示、分享、交流。综合师生评价给每小组打分,计入平时成绩。

2.4 基本布局设计

农业文化博览园由主体展馆、农业民俗体验区和农业生态旅游区三大部分组成。教师提供学校南山豹子沟东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每小组各自合理确定每个功能分区的具体位置、面积和空间布局,并以平面图形式标注在地形图上。综合师生评价给每小组打分,计入平时成绩。

2.4.1 主体展馆。主体展馆应该包括中心展厅和办公楼2个部分。中心展厅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主要是展示甘肃农业历史和历史时期农业生态环境的场所,由于每一历史阶段表达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展厅的内部建筑应根据展区的安排富有变化,展览内容设计完成后,教师指导各个小组合作设计建筑的布局。为了降低难度,允许以手绘平面示意图或手制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办公楼设计以实用、够用、功能齐全为原则,特别是要给临展部预留更多空间,以便于展览交流活动的顺利展开。

2.4.2 农业民俗体验区。基本思路是仿造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四合院、窑洞、篱笆楼、马康、毡帐等,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过农家节日、感受农家婚礼,以增加观众人数和在博览园滞留的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农家屋出租和经营,为博览园提供一笔收入,以补贴其日常运作。基本要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资料,确定特色民居类型与数量,根据地形、地貌与民居完美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农家院落的位置,并拿出具体的民俗体验活动的策划方案。

2.4.3 農业生态旅游区。在历史农业文化与绿色生态农业相结合思路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合作设计谷博园、树博园、蔬博园、果博园、动博园展览方案,要求以时间为顺序,活体、标本或图片展示历史时期农作物、具有气候指示意义的动植物及今天甘肃地区的优良农畜品种、珍稀动物和树种、土壤标本,文字说明需要重点突出其历史、科学和生态价值。在区内安排若干块农田,让游客干农家活、耕农家田,感受农家生活、畅享新鲜的乡村气息,在接受历史文化、科学教育的同时,享受到农业的乐趣。

2.5 表现形式设计

(1)甘肃农业文化博览园作为农业文化社会教育的场所,在布展格局上,要求学生的设计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角冲击。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布展设计上,需要突出重点,每一部分安排若干个场景,例如旧石器末期狩猎场景,马家窑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场景等,将场景复原、模型、文字、图片、实物等有机组合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在一些关键部位安排若干组座椅,让观众有条件坐下来慢慢欣赏,在接受历史文化、科学与情感教育的同时,发挥博物馆休闲、娱乐的功能。

(2)除了简明前言之外,每一部分讲述的“故事”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以图片、实物和模型为元素的跳跃性叙述。针对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对展出的内容进行提炼,确定明确的主题,以此为红线将分散的珠子串联起来。“叙述”必须符合简洁性原则性。此外,为满足部分观众深入了解的需求,可以安置一些触摸屏电脑,录制比较详细的介绍,或加入游戏环节。

(3)博物馆不设立专职解说员,但配置语音导游解说器,里面录制每个展示品的详细解说词,采取扫描二维码的形式为有需要的观众提供免费服务。因此,要求每一小组除了提供内容与形式设计外,还要撰写各自负责部分的解说词,用通俗的语言,讲观众能理解的历史故事,文物背后的故事和修复的故事。

2.6 运营原则设计

需要学生参照国内外其他博物馆的运营情况,拟定博物园经费来源、管理办法、有偿服务管理条例。

3 改革成效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设计付诸实践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甘肃农业文化、农业生态旅游区和农业民俗体验区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实践上。教学模式和方式的创新,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专业素养,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3.1 学生对甘肃农业文化的内涵和地位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农业文化是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8-9]。物质文化部分可以用与农业生活、生产联系密切的器物体现出来,但精神文化的内容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于情景复原、艺术阐释、文字解释等直观的方式加以展示。为了能让普通“受众”看得懂,同学们只有对甘肃农业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地位有深刻理解,才能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学生寻找合适角度,设法“教育”别人的过程,实质上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充分认识了甘肃农业文化求变、创新的精神内涵和源头性、多样性、开放性、过渡性特征。因为所有的结论必须有实物的见证,所以教育和感化是自然而然的,并以一种被说服者觉察不到的形式悄悄进行着,效果要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

3.2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修博物馆传播学课程的同学为大三学生,他们的集体性活动已经大大减少。据调查,大部分同学都是以宿舍为单位活动,平时也很少到其他宿舍窜门,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很不够。鉴于此,教师要求分组时在考虑个人兴趣的同时,尽量男女搭配,并且避免同一个宿舍的同学被分到同一组里。为了做好设计,不同性别、来源、性格的学生需要充分沟通。周末,有些小组成员干脆带上笔记本电脑,在学校食堂里一起吃饭、一起商量,合作完成方案设计。小组每个人被绑到一条船上,大家只有团结一致,奋力向前,才能获得好成绩。

3.3 增加了学生历史和考古方面的知识

甘肃农业文化年代范围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涉及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先秦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和明清考古各个阶段和环境考古、农业考古、丝路考古等多个领域。要真正理解文物的价值,需要将它放在农业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因此,学生在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实践活动中,为了讲好文物故事,涉猎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与考古知识,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基础。

47卷19期 苏海洋等 高校开展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的模式创新

3.4 提高了学生搜集、表达信息的能力

模拟实践活动前,好多学生不能熟练地利用中国知网、超星发现等数据库搜集资料。模拟实践活动开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熟练掌握了在中国知网中利用主题词、关键词、篇名、作者、摘要等检索方式检索所需文献。模拟实践活动前,个别同学因性格比较内向,羞于或不善于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模拟实践活动开始后,为了督促同学们发言,教师要求以抽签的方法决定每小组上讲台报告设计成果的同学。点评期间,教师对认真听讲、点评到位的同学以平时成绩加分奖励;对没有认真听讲,敷衍了事的同学以减分处理。由于教师提前告诉了基本要求,大家都能认真对待,并踊跃发言。经过一学期的锻炼,同学们的胆量变大,自信心有所增强,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3.5 加深了对博物馆传播特点和本质的认识

博物馆传播与图书馆传播最大的不同是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有些同学最初的设计文字描述多,图像展示少,违背了博物馆传播的基本原则;有的同学过度依赖图像,文字说明过少、过于学术化,不足以补足文物本身丧失的历史信息、科学信息或生态信息,也无法引起普通观众的兴趣。在点评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出其中的不足,督促相关小组反复修改,直到大家满意为止。在修改过程中,同学们逐渐领悟了生动、形象是博物馆传播的关键,清晰、完整的阐释是博物馆永远的追求。

甘肃农业文化融入高校文博专业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将文化育人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融入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如体育教育融入传统体育文化内容[10],美术教育融入传统美术文化内容[11],音乐教育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内容[12],数学教育融入传统数学文化内容[13],科学教育融入中国古代科技史与科技思想内容[14]等。这样既可以提高高校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也可以提升高校专业教育的思想高度与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李霞,孙留涛.新时代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9(1):45-48.

[2] 苏海洋.论大地湾一期文化与中国农业起源的关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97-101.

[3] 苏海洋.论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产生的地理背景及影响[J].农业考古,2015(3):17-23.

[4] 易华.齐家文化:史前东西文明交流的中转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2-22(B03).

[5] 苏海洋.唐宋时期青泥路的高精度复原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4):18-25.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 苏海洋.甘肃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战略研究:以农业文化博览园建设为中心[R].2018:6-7.

[8] 赵勍,高旭,徐峰.京郊观光农业景观特色分析与营造[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3(2):43-49.

[9] 王青.发展农村创意经济构建综合发展的农村现代社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7.

[10] 黃启轩.浅谈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J].经营管理者,2017(12):128-129.

[11] 顾雅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有机整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139.

[12] 葛春先.音乐鉴赏教学应强化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J].中国教育学刊,2017(8):107.

[13] 张蕾.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校高等数学教育研究[J].科技资讯,2018(36):177-178.

[14] 马勇军,张笑梅.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教育的互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