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019-12-14杨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杨文

摘要 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不科学、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不充分和乡风文明建设有待提高等问题。要实现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科学规划特色村寨建设方案、深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建立多元资金融入渠道和加强文化教育与宣传。

关键词 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9-0257-03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has obtain some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it faces many problems, such as unscientific pla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inadequat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we also need to scientifically plan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characteristic villag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establish the channels of multifund integr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propaganda of culture.

2009年9月8日,财政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经济发展,开始选择性地试点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2012年12月5日,国家民委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为“十二五”期间的特色村寨建设提出了发展要求和目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自实行至今已有10年,在这期间,不仅完成了从理论探索到成熟发展过程,还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3-4]。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5],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了规划[6-7]。可以看出,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施程度。因此,如何创新思路,使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于是,课题组选取巴东县石桥坪村作为田野点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个案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路径思考,期望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1 石桥坪特色村寨的概况

石桥坪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境内,全村总面积49 km2,共1 268人,其中土家族人口约占90%。该村独特的喀斯特地形造就了许多神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如“天生石桥”“龙桥清泉”“地下宫寨”“将军山”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石桥坪村还形成了以土家族文化为主,红色革命文化为辅,民俗风情浓郁、民间艺术出众的地域文化。“撒叶儿嗬”作为土家族民众流传久远的一种丧祭习俗,石桥坪村是其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该村还是辛亥革命元勋、中华民国的重要缔造者之一邓玉麟将军的故里。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石桥坪村于2011年1月被湖北省授予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1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4年7月被湖北省授予“湖北旅游名村”;2013年被湖北省授予“十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4年9月,石桥坪村成為国家民委首批命名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8];2017年11月被授予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称号。

2 石桥坪村特色村寨建设的成效

2.1 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现实基础。根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基本要求,村政府首先实现了“畅通工程”“饮水工程”“亮化工程”,不断便利村民生活。截至2018年全村现已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基本完成饮水改进工程,并成立了供水管理协会;基本完成电路排查,并对村主干道进行夜间照明建设。其次是进行特色民居改造。石桥坪村委会组织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风格统一的土家风情特色民居。此外,石桥坪村作为移民搬迁安置点,将安置房的修建纳入村落旅游的规划中,极具土家族特色的安置房整齐划一,并配备“美食一条街”带动消费与就业。最后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村中修建公共厕所,解决游客和公路沿线过往行人如厕难的问题;修建大型停车场;统一安装旅游标志牌。

2.2 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

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开发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挖掘民族文化遗产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农家乐,鼓励发展特色农业。该村已基本形以旅游、民宿、银杏种植及加工为长期收益产业,以葡萄、草莓、贝母种植和生猪、山羊养殖为短期收益产业的产业链条。全村10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头作用,吸引650余户村民入社,为村民的种养殖品种、规模、技术以及销售渠道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是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政府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以鼓励村民建农家乐,现全村共有农家乐10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有1家,“四星级”农家乐2家,农家乐年总收入达200万元,带动土特产销售400余万元,带动1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同时还吸引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就业创业,实现了产业脱贫。

2.3 挖掘民族文化,丰富文化生活

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发展的灵魂,需要以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构与发展促进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在村两委的带动下,老村主任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将“撒叶儿嗬”仪式从生活搬上了舞台,成立了土家“撒叶儿嗬”表演队。他还创新“撒叶儿嗬”传承方式和内容,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鼓励女性参与传承。其女弟子在其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成立民族文化传承组织,他们不仅表演传统的“撒叶儿嗬”“竹连响”和山歌民谣等土家族民俗节目,还将现代流行婚礼元素融入表演内容以满足各种婚礼、商演的需求,现已成为当地传承和创新传统民族文化的有力载体。此外,石桥坪村于2015年初修建的民族文化表演舞台不仅为本村以及周边民间艺术团队和村民们提供了大显身手和交流互动的场所,还吸引了不少外来艺术团和旅游资源的汇集。4年来,这里先后举办了200多场次的文艺表演和旅游宣传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2.4 开展文化教育,增进民族认同

为实现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开展文化教育,增进民族认同是题中应有之义。石桥坪村打造邓玉麟将军文化广场,修缮了坐落在将军故居斜后方的将军陵墓,现在将军故里成为了爱国教育红色基地,经常有外来游客和学生团体前来瞻仰学习。在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老村主任在任职期间,创作了多首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为题材的民间歌谣,因为内容贴近实际,歌词脍炙人口,在当地得到广为流传,例如歌咏国家政策的《计划生育好》《咏沼气》;歌唱美丽石桥坪村的《桃花源梦圆》《我的家乡》等;描绘村落传统生活的《薅草乐》《牧羊乐》等。他的创作为石桥坪村带来了许多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外来资金的帮助,在促进石桥坪村从以前的“扯皮村”转变为“全国文明村”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巴东县“最美家庭”“最美巴东人”“文明家庭”等评选在石桥坪村开展得如火如荼,涌现出了例如“优秀共产党员”“产业发展带头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模范。在文化广场的宣传栏上,张贴了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石桥坪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文明倡议书等内容,这一系列的评选活动和宣传为凝聚乡村正能量、引领道德新风尚、促进乡风文明、增强民族认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石桥坪村特色村寨建设的问题

3.1 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不科学

要做好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工作,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前提,并且所作规划必须遵守文化保护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村寨实际。虽然石桥坪村被很早就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湖北旅游名村”,但现在石桥坪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仍然处于较为无序开发的状态。村委会多次请专家制定开发方案,但所制定的方案往往由于不符合实际、操作难度大、资金投入过大而被搁置。在旧时期墙体遭到严重人为破坏的邓玉麟将军故居也迟迟没有启动修复工程。诸如“地下宫寨”“天生石桥”“龙桥清泉”等险峻的自然景观,至今仍没有任何的安全措施,完全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浪费了大好的旅游资源。其次,特色旅游资源开发过于独立,未与村寨产业生态联系起来,难以形成村寨资金链的循环,尚未形成政府部门规划的“一长两短”的特色产业结构,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还不足以达到带动其他产业的能力。

3.2 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不充分

民族文化是特色村寨建设的灵魂所在。要保持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挖掘村寨民族文化。据多次走访调查得知,当地除了保留有“撒叶儿嗬”“竹连响”等土家传统舞蹈类的民族文化,实际上还有许多民族传统技艺、民族医药等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例如村中有2名以中草药治疗跌打损伤而闻名老中医,还有铁匠、篾匠、木匠等掌握传统技艺的老艺人。这些老师傅大都年岁已高,又都没有学徒,但并非他们不想收徒弟,而是没有年轻人愿意花时间学习这些“不赚钱”的手艺,最终导致这些手艺面临传承无后而逐渐消亡的困境。其次,在特色村寨旅游开发中,未充分利用民族文化,除了“显性”的特色民居以及在特定时间表演的“撒叶儿嗬”等民俗歌舞,最能代表土家族特色的土家语、传统土家族服饰、西兰卡普、信仰崇拜与民俗节日等都不复存在。

3.3 乡风文明建设有待提高

市场经济入侵使功利主义思想在村寨盛行,阻碍了当地珍贵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政策不是真空中制定的,它是所有这些环境因素与决策制定者的期望与决定相互作用的结果”[9]。从近年来石桥坪村进行的“最美”系列评选的结果可以发现,其中“产业带头人”占了总人数的一半,而“民间文化传承人”每年只有1人。石桥坪村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民众层面,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就导致了文化产业在村中失去一定生存之基。其次,石橋坪村在近几十年由于农业发展情况较好,为村民带来不小的经济收益,助长了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村中出现攀比、炫富等现象。据调查,村中修建有多栋豪华别墅,两三层的小洋楼比比皆是。最后,在村委会前的宣传栏和文化广场的宣传栏上张贴的海报,基本都存在制作排版不合理,字体过小不便阅读,内容复杂不易操作等问题。调查还发现,在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靠车道的墙上,张贴着印有二十四孝图解的巨幅宣传海报。传统二十四孝中的“恣蚊饱血”“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等糟粕文化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地吸收和传承。

4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4.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特色村寨建设方案

科学合理的规划特色村寨建设方案是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保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特色村寨建设,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结合地区实际,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方案,辅以相应的保障制度以促进方案的有效实施。首先,适度开发的原则。自然景观的开发具有双重性,鬼斧神工的自然奇景往往出现在地形复杂的森林、大山中,开发难度大,且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果过度开发而后续维护力度跟不上,极有可能出现自然环境破坏和旅游资源浪费。其次,建重点产业,找特色产业,做到“一村一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应将该村原本就发展得较好的特色产业放在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通过重点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例如通过文化旅游带动蔬果采摘、互动体验、农家乐和民宿业的发展。最后,尊重农民的主体性。政府和规划者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关照当地民众的意见。通过村民议事等方式,听取村民的意见,特别是那些对本村的地理、历史和文化都比较熟悉的能人精英的意见。在充分考察本村传统民族文化深刻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方案制定与实施,减少土地纠纷、利益分配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

4.2 深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与特色旅游的结合度

深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并增强民族文化与特色旅游相结合是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相比于沿海地区的历史区位优势,中西部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是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在现在特色村寨建设出现“伪文化、过度开发、村寨原有关系及传统价值观变异”[10]等问题的大环境下,可以通过传统民间技艺的展演来弥补仅靠改造特色民居而无法吸引游客的不足,充分利用村寨现村存的民族传统歌舞、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等,让前来的游客学跳一支舞、学唱一曲地方民谣、学做一只竹篓、学做一道地方特色菜等体验活动,增加游客参与感。其次,可以建“露天博物馆”,将村寨中零散的遗存,或院落、或庙宇、或祠堂、或桥梁、或农具等无法单独保护的遗存移到异地,集中到一起保护;同时,还将一些掌握着传统手工的艺人请进来,组成一个活态的“历史空间”[11]。最后,开发民族传统民俗节日。通过大型文化节日的举办,不仅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还促进与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并带来资金流入。同时构建现代水果采摘节等文化节,以带动周边特色蔬果采摘农业、农家乐、特色民宿、“候鸟”基地等产业的发展。

4.3 建立多元资金融入渠道,引导村民参与村寨建设

建立多元资金融入渠道与引导村民参与村寨建设是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撑。特色村寨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的系统工程,仅仅靠当地政府和民众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针对一些经济发展落后但同时拥有独特自然资源和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的村寨,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引进投融资机构和旅游企业来共同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地方实际的引进政策,对外来资本在地方的开发规划、方案严加审核、规范管理,保护地方生态环境和维护村民利益。其次,制定保障激励政策,引导村民参与村寨建设。政府制定确实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政策,不仅吸引乡村旅游企业、协会、社会民间组织以及能人志士回乡挖掘和开发当地的特色文化与特色产业,还要通过集体经营、村民入股的形式鼓励村民的积极参与。此外,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因此在引进外来资本和能人精英参与特色村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其开发模式对村寨和村民的影响和利益分配,做到协调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的各方矛盾,运用利益协调的杠杆推动特色村寨的有序发展。

4.4 加强文化教育宣传,培育乡风文明

加强文化教育宣传和培育乡风文明为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环境。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造血”功能的发挥。文化教育中的“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文化,还包括村民们日常生产生产中经常使用到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更包括民主社会的民主法治和思想道德观念等。通过文化教育使村民掌握分辨不良文化的能力,深刻认识自身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提高村民保护和传承自身文化的意识,使其在享受特色村寨建设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减少受到的外来文化冲击和抵御文化“涵化”对本民族文化的破坏,自觉加入到特色村寨和乡村振兴建设中来。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乡村文化活动的宣传,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文明村寨”“卫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保证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通过新媒体、广播、宣传栏、小组会等方式扩大影响,使榜样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激励更多村民参与评选,在全村形成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最后,提高村民主人翁意识,发挥村民在特色村寨建设中的主体能动性。使村民自觉践行“村规民约”,重建“熟人社会”中村民的行动力,增强村寨内部的凝聚力,增强村寨抵御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的能力,最终推动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岚.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3(6):139-142.

[2] 李安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探析[J].中南民族大學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4):42-45.

[3] 李忠斌,李军,文晓国.固本扩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论探讨[J].民族研究,2016(1):27-37,124.

[4] 吴迪.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让各族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主任丁卫东专访[J].中国民族,2013(9):8-13.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6] 牟敏璐,王自随.乡村振兴应注重处理好“四大关系”[J].甘肃农业,2019(2):56-58.

[7] 钱正武.习近平农民主体观理路探析[J].长白学刊,2019(1):31-37.

[8] 谭元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石桥坪村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1):56-60.

[9] 盖依·彼得斯.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顾丽梅,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

[10] 李忠斌,郑甘甜.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185-189.

[11]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