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风相送》南海存疑地名及针路考*

2019-12-14李彩霞

海交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顺风港口方向

李彩霞

《顺风相送》是中国航海史上一部重要的海道针经,约编成于1571年至16世纪90年代[注]张崇根:《也谈<两种海道针经>的编成年代及索引补遗》,载《国家航海》2013年第四辑,第68-80页。。李国宏《祥芝港在明代泉州海交史上的地位——兼释<顺风相送>“长枝”的地望》和周志明《<顺风相送>与猫里雾考》[注]李国宏:《祥芝港在明代泉州海交史上的地位——兼释<顺风相送>“长枝”的地望》,载《海交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26-130页;周志明:《<顺风相送>与猫里雾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1期,第148-153页。等,已对《顺风相送》中的南海地名如长枝、猫里雾等,作了一些研究,但仍有大量地名和更路无法考证。特别是涉及马来西来、印度尼西亚的地名,由于距离较远,地形复杂,很多还无法确定,极大地影响了《顺风相送》一书的使用价值。

在已知更路方向和更数的情况下,利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百度地图等先进的测距手段,再结合该地的地理特征及其它辅助材料,推算出更路的出发点或目的地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比如从独猪山“用坤未针,二十更船取外罗山”,即从大洲岛以217.5°(坤未),航行248海里(二十更[注]更数与距离的换算,有一更等于10海里、12.5海里等不同观点,笔者曾从海南更路簿中随机抽取15条航线的距离,与更数相对应,计算出一更平均值为12.4海里。本文为论述方便亦采用该数值,但实际数值可能略有变化。详见李彩霞《从航海更路簿向渔业更路簿的演变——兼论南海更路簿的分类与分期》,载《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1-9页。)到达外罗山。百度地图用中文标注东南沿海和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具体岛屿的名称,但未载录外国地名,仅适合考证国内更路。谷歌地球详细标注外国地名,适合考证外国地名,但主要是英文标注。其具体方法是打开谷歌地球的软件后,先点击“添加地标”标出始发地A,再按照更路方位和距离,点击“标尺”牵出该航线所指向的终点B。反之,亦可由终点B推算出始发点A。在始发点A、方位、距离、终点B四要素之中,需知晓其中三项,方可推算出第四个要素。由于“一更”的距离受风向、风速、洋流和航海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会有长短的波动,需结合其他史料及前后更路的衔接等进行综合考察,但推算时仍需有一个基本数值作为参考,因此本文姑以“一更”等于12.4海里为标准,如遇与实际情况不符之处,会做特别说明。

一、浯屿往大泥、吉兰丹针路(从外罗山起[注]由于本文只涉及《顺风相送》中的南海地名,故对福建、广东等国内地名,不作讨论。线路也是从外洋路线开始,后同。)

(一)校杯屿、羊屿

从浯屿出发,经广东沿海到达七州列岛,再从独猪山(海南大洲岛)“用坤未针(217.5°)二十更船取外罗山外过。用丙午针(172.5°)七更取校杯屿及羊屿。”[注]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3页。第一部分引文,除特殊说明外,皆出自此处。这是从大洲岛以217.5°、248海里,到达外罗山(今李山岛)。再从李山岛取172.5°、86.8海里到达校杯屿。校杯屿指归仁港东面的芳梅半岛(Phuong Mai)的海角,因状如茭杯(古代占卜用具)而得名。羊屿指归仁港东南面的Gambir岛,文中把它与校杯屿并列而谈,似乎相隔很近,其实尚有三更(37.2海里)的距离,见张燮《东西洋考》:“新州交杯屿(两屿相对如交杯状,故名。内打水十八托。用丙午,三更,取羊屿)。”[注](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74页。新州即归仁港,交杯屿在归仁港附近。

(三)六坤、大泥

从马来半岛东北部的吉兰丹港,“用单申针(240°)七更船六坤,坤身尾有浅,过西边入港是大泥”。从吉兰丹港以240°方向,航行86.8海里到达六坤。关于大泥和六坤,陈佳荣《古代南海地名汇释》(以下简称《汇释》)分别指出,前者在今泰国北大年 (Patani)府一带,后者在“今泰国的那空是贪玛叻(Nakhon Srithamarat)府及其附近一带。又作洛坤,均为Nakhon译音”[注]陈佳荣、谢方、陆峻岭编:《古代南海地名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2、222页。。虽然六坤与洛坤读音接近,但洛坤在吉兰丹的316°方向,相距190海里(合十五更余),与文中的单申(240°)、七更(86.8海里)相差甚远。况且这段行程是从福建至大泥(泰国北大年),因此并不需要走到大泥西北方约110余海里的洛坤之后,再折回大泥。《东西洋考》也说:“六坤(暹罗属国也。其地与大泥相连)。”[注](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第176页。可见六坤与大泥紧密相连,而今泰国洛坤府与大泥相隔110余海里,中间还有博他仑、宋卡等其他城市隔断,并不相连。文中又说从六坤西边入港是大泥,说明六坤在大泥之东,对应今北大年东面的巴那雷(Panare)。由于北大年港是一个弯刀形的半岛港口,船须先绕到其西边才能入港,与文中描述吻合。《指南正法》也说:“吉兰丹港口用辛戌(292.5°)七更沿昆身驶见六坤下池,取大泥。起身用壬子五更取孙姑那港口。”[注]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174页。文中吉兰丹与六坤的距离,与《顺风相送》一样都是七更,说明距离并无差错,但《指南正法》方位从单申针(240°)改为辛戌针(292.5°),结合地图,应以辛戌针更为精准。下池一地,向达先生说“下池、六坤地势相近,俱在马来半岛东岸大泥之北,今属泰国”[注]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210页。。下池在马来半岛东岸,今属泰国没错,却并不在大泥之北,而应在大泥之东,因北大年府之北只有海洋,并无岛屿村庄。《顺风相送》《指南正法》皆说到,从吉兰丹出发后,先见六坤、下池,再到大泥,说明下池在六坤与大泥之间,对应今北大年的TaloKapo一带,地处马来半岛北部的东海岸,是吉兰丹至北大年港的必经之地。

二、广东往磨六甲针路(自昆仑山起)

(一)将军帽、火烧山

自昆仑山,“用丁未二十更船用单未二十五更船取苧盘山及东西竹将军帽。远看见将军帽内及火烧山”[注]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55页。第二部分引文,除特殊说明外,皆出自此处。。苧盘山、东西竺分别指马来西亚东岸外的潮满(Tioman)岛和奥尔(Aur)岛[注]《顺风相送》中的“东西竹”,在其它史籍中常作“东西竺”,本文除引文外,统一都写作“东西竺”。,将军帽指今马来半岛东岸外的丁宜 (Tinggi)岛,前人已有定论,无需赘言。火烧山一地,则颇为费解,该名仅见于此处及《指南正法》“浯屿往麻六甲针路”中。两处文字内容略同。《指南正法》云:“(自昆仑)用坤未、单未四十五更取茶盘及东西竹。远看将军帽在内及火烧山。”[注]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192页。与《顺风相送》相比,第一句少“将军帽”三字,第二句多“在”字,语句更通顺。《顺风相送》中前一句说到达将军帽,后一句又说远远看见将军帽,前后矛盾。《指南正法》明确说仅到达茶盘和东西竺,将军帽和火烧山则只是远远看见,并未到达。弄清楚是否到达过将军帽,不仅关系到航线的清晰与否,还关系到该针路下一句的出发点在何处。下句说用“丁未针(202.5°)十五更船取白礁”,出发点是将军帽,还是东西竺呢?将军帽离陆地非常近,如果从将军帽出发,取其西南方202.5°,只能延伸到马来半岛内陆。如果从东西竺出发,沿该角度能到达今新加坡海峡附近。可见《顺风相送》中前一句末尾的“将军帽”为衍文,应该去掉,概受后文影响而衍,而以《指南正法》中的描述为准。从东西竺往新加坡海峡,远看见将军帽在马来半岛东岸,相对于外侧的茫茫大海,就是内侧,故《指南正法》言“在内”,《顺风相送》脱落了一个“在”字,显然语意很晦涩难懂。火烧山应指丁宜岛东南方的泗务岛(又称诗巫岛,Sibu),离岸更近,也属于内侧。

(二)白礁、南鞍、罗汉屿

从东西竺“丁未针(202.5°)十五更船取白礁。北及南鞍并罗汉屿”。白礁位于新加坡海峡与南海的交汇点,距马来西亚柔佛州约8海里,距新加坡之东约25海里,是一块终年被鸟粪覆盖而呈白色的礁石。

“南鞍”一名仅见于此处。《指南正法》作“(从东西竺)用丁未十更取白礁及马鞍山并罗汉屿”,[注]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192页。两段文字的始发地、方向均相同,距离接近,且都在白礁、罗汉屿附近,说明南鞍就是马鞍山的别名。“北及南鞍”说明南鞍处在白礁的北方或西北方。《东西洋考》又说:“东西竺(此柔佛地界也。用丁未针,十更,取罗汉屿即柔佛港口)。”[注](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第176页。从东西竺(奥尔岛)取202.5°方向,航行124海里,罗汉屿就在靠近柔佛港之处。虽然罗汉屿在奥尔岛的西南方,但两地之间地势复杂,并不能直线前进,而是在经过白礁后,向西拐入柔佛海峡,在马鞍山、罗汉屿稍作停留,再往西南进入新加坡海峡。这段行程在《四夷广记》中也有类似记载: “(苧麻山)用丁针(195°)七更船平马鞍山及达罗汉屿,并白礁北边进妙,用丁针五更船取龙牙门。”[注](明)慎懋赏:《四夷广记》,转引自余定邦、黄重言:《中国古籍中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03页。与《顺风相送》中的描述一样,都带有“北及”“北边”等字眼,说明南鞍在白礁之北。《汇释》称南鞍“在今新加坡海峡,一说指宾坦(Bintan)岛上的大、小宾坦山。一说指巴塔姆(Batam)岛东北端的鸟岬(TanjongBurong),又名猪岬(Tanjong Babi)”;罗汉屿指“在今马来半岛东南岸外,指利马(Lima)岛”[注]陈佳荣、谢方、陆峻岭编:《古代南海地名汇释》,第169、515页。。这两处解释皆与南鞍、罗汉屿在白礁之北或西北的事实相矛盾,宾坦岛也并不在潮满岛(苧麻山)的195°方向,况且这条针路是在经过马来半岛后,从白礁往西经新加坡海峡,到达马六甲,根本无需绕到白礁之南的宾坦岛,既延长了航程,又十分危险。

南鞍、罗汉屿应指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交界处的德光岛(Tekong)和小德光岛(Tekong Kechil)。由于“屿”通常指较小的岛屿,“山”通常指较高大的岛屿,故南鞍指德光岛,罗汉屿指小德光岛。德光岛是新加坡离岛最大的岛屿,位于新加坡东北角,小德光岛在德光岛的西面。从新加坡海峡进入之后,须先向北、再往西才能到达这两个岛屿。它们皆位于在白礁的西北方,潮满岛的西南方(即《四夷广记》中的丁针、195°),但不是从潮满岛直接往西南航行,而是先往南至白礁,再往西进入新加坡海峡。“南鞍”之名,概因其地处白礁往柔佛港航线以南而得名。从东西竺至白礁的直线距离仅68海里,不到六更,《顺风相送》却作“十五更(186海里)”,《指南正法》作“十更(124海里)”。相比之下,《指南正法》比《顺风相送》更接近事实。但即便作“十更”,仍有一定误差。除了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海峡地形狭窄复杂、行船缓慢,使原本的六更延长到了十更的原因之外[注]“更”还可以作为时间单位,一昼夜为十更,一更合2.4小时(144分钟)。见郑若曾:《筹海图编》(中华书局,2007年,第158页):“更者,每一昼夜分为十更,以焚香枝数为度。”谢杰:《虔台倭纂》(《玄览堂丛书续集》第5册,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第52页):“夜五更,昼五更,故舡行十二时辰为十更。”所以从六更到十更,也可以代表时间的延长。,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十更”不仅是东西竺至白礁的距离,可能还包括白礁到南鞍、罗汉屿的距离。只不过因为作者对这段行程笼统言之,使后人以为“十更”只是东西竺到白礁的距离。无论如何,从“十五更”到“十更”的变化,还是能再次印证《指南正法》对《顺风相送》的更正意义。

(三)龙牙门、长腰屿、吉里闷山、昆宋屿、前屿、五屿

船从白礁经过之后,再“用单酉(270°)针五更船取龙牙门。夜不可行船,防南边有牛屎礁。过门平长腰屿,防南边沙浅及凉伞礁。用辛戌(292.5°)针三更船取吉里闷山。乾亥针(322.5°)五更船平昆宋屿,单亥针五更船取前屿。乾针(315°)五更取五屿。沿山使取磨六甲为妙”。船在白礁取270°方向,航行62海里到龙牙门,应指新加坡海峡。“门”指水道,新加坡海峡因岛礁林立、参差错落,状如龙牙而得名。《航海图》图一五也说:“吉利门五更船用乙辰(112.5°)及丹辰(120°)针取长腰屿,出龙牙门,龙牙门用甲卯(82.5°)针五更船取白礁。”[注]向达整理:《郑和航海图》,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49页。说明龙牙门就是白礁之西的新加坡海峡,从卡里蒙岛向东行五更之后,再往东南方不远就是长腰屿。《顺风相送》“赤坎往旧港顺塔”条也说:“(东西竺)丙午(172.5°)十更取长腰屿”[注]向达整理:《郑和航海图》,第64页。,也说明长腰屿在卡里蒙岛的东南方,且在奥尔岛至旧港的必经之路上,对应今宾坦岛。

从宾坦岛以292.5°方向,航行37.2海里至吉里闷山,指今新加坡海峡西部的卡里蒙岛(Karimum)。从卡里蒙岛以322.5°方向,航行62海里到昆宋屿,《东西洋考》记载吉里问山至昆宋屿线路时,方向与之相同,都是乾亥针(322.5°),距离为三更,“吉里问山(打水二十七托,两边有浅。用乾亥针,三更,取昆宋屿。)昆宋屿(打水二十五托。用单亥针,五更,取箭屿。)箭屿〔打水三十四托。用乾戌(307.5°)针,五更,取五屿〕”[注](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第177页。既然方向相同,按该方向,昆宋屿对应今马来西亚柔佛州笨珍县外的香焦(Pisang)屿,又称披宗屿、毗宋屿或披宋之屿,皆为其音译。香焦屿与卡里蒙岛直线距离24海里,以《东西洋考》的“三更”更为接近,《顺风相送》的“五更”略有偏差。《郑和航海图》作毗宋屿,“满剌加开船,用辰巽针五更船平射箭山,用辰巽针三更船平毗宋屿,用丹巽针取吉利”[注]向达整理:《郑和航海图》,第50页。,昆与毗概因字形相近而误,这段行程与《顺风相送》正好方向相反,可互相印证。

前屿,应为箭屿之误,又称射箭山、射箭屿等。《西洋朝贡典录》卷上满剌加,“(披宋之屿)又五更取射箭之山。又五更至五屿”[注](明)黄省曾著,谢方点校:《西洋朝贡典录》,第36页。。前屿地处香焦屿与马六甲的中间点,对应今柔佛州巴株巴辖县的BukitBanang山。五屿一地,据《瀛涯胜览》“满剌加国”条称:“此处旧不称国,因海有五屿之名耳”[注](明)马欢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116页。,《西洋番国志》也说:“满剌加国……此处旧名五屿”[注](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第14-15页。,可见五屿距离马六甲非常近,且马六甲原本就被称作“五屿”,指马来西亚马六甲港外的瓦特(Water)群岛,主要有Besar、Dodol、Hanyat、Nangka、Undan等五个岛[注]高伟浓:《更变千年如走马:古代中国人阿拉伯人眼中的“黄金半岛”》,马来西亚:学林书局,1995年,第177页。。

三、苧盘往旧港并顺塔针路

(一)长屿、龙牙门山、馒头屿、七屿

从苧盘往旧港的针路,是从“苧盘山南边生角尖有山屿。西头低,用丙午针(172.5°)过东西竹山。用丙午针十更取长屿。用丁午针(187.5°)十更取龙牙门山,在马户边来过山。用单午针(180°)三更取馒头屿。用单丁(195°)三更船取七屿。在帆铺边第二山有沉礁。用坤申(232.5°)针取旧港正路。”[注]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56-57页。第三部分引文,除特殊说明外,皆出自此处。从潮满岛出发,按172.5°方向行驶到奥尔岛,再按172.5°方向继续行驶124海里到长屿,即长腰屿的简称。再从宾坦岛以187.5°方向,航行124海里到龙牙门山,应指林加群岛中最大的林加岛(Lingga)。从林加岛以180°方向,航行37.2海里到馒头屿,指与林加岛南北相对的新及岛(Singkep)。又从新及岛以195°、三更船取七屿,再以232.5°针取旧港,这段行程应该有误差,因为新及岛在巨港正北方,如果从新及岛先往195°,再往232.5°方向走,根本不可能到达其正南方的巨港。又《四夷广记》“爪哇回昆仑针位”条载:“(彭家山)用壬子针三更船,见七屿,用癸针,三更船,取馒头屿。”[注](明)慎懋赏:《四夷广记》,转引自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317页。即从邦加岛以352.5°方向,航行37.2海里至七屿,对应今印尼占碑省之东的7个小的岛礁,其中Tudju岛最大。以七屿往前反推,《顺风相送》中从馒头屿“用单丁三更船取七屿”中的单丁(195°),应改为单巽(135°),才符合实际。

(二)麻横港口、林麻塔、奴沙喇

从旧港,“用辰巽针(127.5°)十更船取进峡门。用丙巳(157.5°)针,南边打水四五托,北边打水八九托。用单申针(240°)三更,船打水十托,沙泥港地连坤身。使单丁针(195°)及丁午针(187.5°)五更船,丁未(202.5°)船五更船都取麻横港口”。从旧港以127.5°方向航行124海里(十更)后进入一道峡门,这个峡门应指苏门答腊与邦加—勿里洞省之间的邦加海峡。邦加海峡内的航程并不长,总计约100海里(合约八更),但由于海峡内迂回狭窄,须小心翼翼,故多出二更。麻横港口一地,应是从旧港出发后,相继沿127.5°、157.5°、240°、202.5°等方向航行,在曲折潆洄中穿过邦加海峡后,到达苏门答腊岛东南岸。《东西洋考》介绍都麻横的位置为,“三麦屿(过屿用单丁及丁午,五更。单未,五更,取都麻横港口)”[注](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第178页。。与《顺风相送》相参照,可发现《顺风相送》中的“都取麻横港口”有字序颠倒,应改为“取都麻横港口”,都麻横即图朗巴旺(Tulangbawang)之译音。又从都麻横港口,以“单午针(180°)收林麻塔……离了屿用乙辰(112.5°)三更船(37.2海里)见奴沙喇”,从图朗巴旺河口以180°方向取林麻塔,未说明更数,又从林麻塔以112.5°方向,航行37.2海里见奴沙喇。《汇释》称奴沙喇“在今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位吉打榜东岸外,或谓指Zutphen群岛”[注]陈佳荣、谢方、陆峻岭编:《古代南海地名汇释》,第304页。。但《东西洋考》明确记载都麻横港口、览邦港口和奴沙喇几乎在一条直线上,“都麻横港口:……用单午针(180°),十更,取览邦港口……外有小屿名奴沙牙,近屿打水八九托。用丁午(187.5°),三更,取奴沙剌”[注](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第178页。。即从都麻横港口至览邦港口为180°,从览邦港口至奴沙喇为187.5°,三者在苏门答腊岛东南岸呈由北向南的垂直走向。《顺风相送》“赤坎往旧港顺塔”条所记也基本相同[注]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64页。,所以说奴沙喇在今巽他海峡的观点并不准确。《汇释》又将“览邦”释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古国名Lampung的译音,故地在今楠榜省一带。今该省首府为直落勿洞(Telukbetung),但古时的览邦港口或指吉打榜(Ketapang)。”[注]陈佳荣、谢方、陆峻岭编:《古代南海地名汇释》,第589-590页。览邦在今印尼楠榜省东南岸大致没错,读音也可印证,但说览邦港指吉打榜就不对了,今吉打榜在西加里曼丹省,“位于坤甸东南,临卡里马塔海峡”[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等编:《世界地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430、1140页。,与苏门答腊岛上的楠榜省完全无关。况且览邦港周围还有奴沙牙、奴沙喇等小屿,查考地图,苏门答腊东南岸只有巴考赫尼(Bakauheni)一带有礁石。巴考赫尼至今仍是沟通苏门答腊与爪哇岛的重要门户[注]360百科:“南榜是爪哇岛-苏门答拉岛交通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从爪哇岛的孔雀港(Merak)到南榜的Bakauheni乘渡轮需2.5小时,乘船45分钟。”https://baike.so.com/doc/7459923-7728410.html.,故奴沙喇应指巴考赫尼(览邦港)南面的礁石。从麻横港口以单午针(180°)至林麻塔,林麻塔也在苏门答腊岛东南岸,巴考赫尼之北,今拉布汉默林盖(Labuhanmeringgai)一带。

(三)石旦、顺塔

从奴沙喇,“用丁未针(187.5°)三更(37.2海里)船远望见类旦大。单午针(180°)五更(62海里)船取石旦港口。有五屿在马户边,二屿在帆铺边……前来南边六更船使是顺塔,进入为妙”。从巴考赫尼出发,先以187.5°、三更,再以180°、五更到达石旦港。《汇释》称石旦“或称锡兰山港口……在今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位万丹港西北”[注]陈佳荣、谢方、陆峻岭编:《古代南海地名汇释》,第243-244页。,也不太准确。首先,文中说有“五屿在马户边,二屿在帆铺边”,说明有五个小岛在船尾[注]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57页)将五屿打上横线,表示专有地名。实际上,此处“五屿”指五个小岛,与后文“二屿”形成数字对应关系,并非专有地名。《顺风相送》中的专有地名“五屿”在马六甲附近,不在此航线中。,两个小岛在船侧,即港口附近应有7个小岛,而巽他海峡的孔雀港(Merak)附近就是一片平坦的海洋,并没有7个岛礁存在。有众多岛礁的应是万丹湾(Banten Bay),万丹湾内最大的潘姜岛(Pandjang)是印尼的著名港口,此外还有其它许多小的岛礁。[注]王作秋:《世界港口及内陆点索引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第19页。其次,从巴考赫尼相继以187.5°和180°到达石旦,说明石旦在通达岛的南侧,符合万丹湾的位置。《汇释》将石旦与顺塔搞混淆了,它所解释的石旦,实际上为今顺塔。顺塔是Sunda(巽他)译音,指位于万丹省西北方的孔雀港。从万丹湾驶入孔雀港,须先往北再往南,故云“前来南边六更船使是顺塔”。由于二者皆位于万丹省西北角,且皆为港口而容易混淆,应该从出发地至目的港的方位、更数,以及沿途岛礁数量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四、福建往爪哇针路(从东西董山起)

(一)东西董山、东蛇龙山

从大佛山,“用丙午针(172.5°)十三更船取东西董山。用丙午(172.5°)十五更,用单午(180°)三十更取东蛇龙山”[注]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57页。第四部分引文,除特殊说明外,皆出自此处。。从大佛山出发,沿172.5°方向,航行161.2海里至东西董山,指越南东南岸外富贵岛南面的卡特威克群岛(Catwick),其中东董为萨巴特(Sapate) 岛,西董为大卡特威克(Great Catwick)岛。从卡特威克群岛沿172.5°、186海里,再以180°、372海里至东蛇龙山,应指纳土纳群岛东南侧的塞拉桑岛(Serasan)。

(二)沙湖屿、鸡笼屿、交兰山

船经过塞拉桑岛之后,“入门打水十五托,近看是坤身,门中二边都是小屿平平,号名沙湖屿……用单丁(195°)七更船平大山尾……用丁午(187.5°)四更船平鸡笼屿……丁午针(187.5°)十更平交兰山”。从塞拉桑岛往东到达的沙湖屿,指加里曼丹岛西北岸外的默龙东岛(Merundung)。再从默龙东岛先以195°、86.8海里,再以187.5°、49.6海里到达鸡笼屿,指今印度尼西亚的卡里马塔岛(Karimata)。从卡里马塔岛沿187.5°方向、行驶124海里到达交兰山,指加里曼丹岛西南岸外的格兰岛(Gelam),读音吻合。

(三)吉里闷、胡椒山、杜板山

从交兰山出发,“用单午针(180°)三十更取吉里闷。用单午针五更取胡椒山。沿山使用丙午及巽巳针十更船取杜板山,即是爪蛙也”。从格兰岛以180°、航行372海里到达吉里闷,指卡里摩爪哇岛(Karimunjawa)[注]这段行程误差较大,实际上是188海里,约合十五更。。胡椒山一地,在《西洋朝贡典录校注》中有两段正好往返的行程:“(吉里门山) 又五更平胡椒之山,又三更平那参之山,由是而至杜板”“(杜板)又五更平那参之山。又四更平胡椒之山。又四更至吉里门之山”[注](明)黄省曾著,谢方点校:《西洋朝贡典录》,第18、33页。。皆说明胡椒山处在卡里摩爪哇岛与拉森(Lasem)之间,既云“胡椒山”,说明它一定是一个岛礁。爪哇岛北面海域基本上都是平坦的海面,仅南望湾(Rembang)之外有一些礁石,应该就是胡椒山。言“胡椒”者,盖指其颗粒很小且形状较圆,因印尼各地皆盛产胡椒,并非它所独有。从胡椒山相继沿172.5°和142.5°方向,航行124海里到达杜板山,指今爪哇岛东北的图班市(Tuban),是13-16世纪东西方汇聚的重要港口城市,为音译词。此处方向和距离都有一定误差,图班市实际上位于胡椒山110°方向、73海里处,更数的延长应该主要是靠岸行驶,航速较慢而造成。

五、浯屿取诸葛担篮针路(从苧盘、东西竺起)

(一)已养颜

从苧盘、东西竺,“用乙辰(112.5°)四更,用乙辰(112.5°)、单乙(105°)四更,又单乙(105°)及乙卯(97.5°)四更,见是独屿,名已养颜”[注]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72页。第五部分引文,除特殊说明外,皆出自此处。。从潮满岛、奥尔岛出发,沿112.5°方向,航行49.6海里,再沿112.5°、105°方向,航行49.6海里,再沿105°及97.5°方向,航行49.6海里,到达已养颜。接着说在已养颜“南风船在屿北过,见外面独屿四个平长。内面是淡勿兰州府,前去见外屿一列四五个”,船从已养颜北边经过,见外面四块礁石“平长”,与后文“一列”,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意思,故已养颜应指淡美兰(Tambelan)群岛最北的门达里岛(Mendarik),位于马来半岛与西加里曼丹岛之间的必经之路,那些与它在一条线上的礁石指淡美兰群岛上的其它岛礁。

(二)三哒氏州

从已养颜出发,“内面是淡勿兰州府……又见前头屿生开用单午使开,恐西南风内面湾里屿多,是三哒氏州府”。从门达里岛出发,其南边(内面)就是淡美兰州,三哒氏州指今加里曼丹省西北的三发市(Sambas),为音译词。船从奥尔岛出发,目的地是诸葛担篮(今苏卡达纳港,见下条)进发,总航向是西北—东南走向,三发并不处在这一方向。去三发的目的应该就是为了贸易,三发自12世纪以来就是华人聚居地和贸易中心,间接证明渔民远航进行海外贸易的性质。同时,三发位于门达里岛的正东方,应用单卯针(90°),而不是单午(180°),文中“单午”应为“单卯”之误,只有在下一句从三哒氏往吉宁马哪(卡里马塔岛,见下条)时才用单午。

(三)吉宁马哪、竹屿、诸葛担篮

从三哒氏州出发,“恐无风船身挨开,看昆峷内独屿南头高员拖尾,又见前头大小屿生在马户边来是吉宁马哪。丙午收第二门过,又在竹屿边过,用单甲收诸葛担篮是也”。昆峷指沙洲,马户指船尾两边[注]陈佳荣:《再说<顺风相送>源自吴朴的<渡海方程>》,载《海洋史研究》2017年第十辑,第363页。。文中从三发至吉宁马哪,没有说明方向和距离。向达先生注中称吉宁马哪即“假里马打”,则应指加里曼丹岛西南的卡里马塔岛(Karimata)。大小两个岛屿在船尾,指卡里马塔群岛的卡里马塔岛(大)和塞鲁图岛(小)。再从卡里马塔岛以172.5°方向从竹屿边经过,从方位来看,文中“竹屿”并非奥尔岛,而是苏卡达纳港(Sukadana) 外的马亚岛(Maja)。再从马亚岛以单甲(75°)到达诸葛担蓝。虽然没有说明更数,但往该方向前进的苏卡达纳湾是避风停靠的港口,距马亚岛约30海里,合二更半。故诸葛担蓝指今印尼加里曼丹岛西岸的苏卡达纳港,为音译词。

(四)然丹山、将军帽

回程时,从苏卡达纳“出港,用辛酉针取竹屿吉宁马哪山门,离了用乾戌五更,若遇西风大在缭使二更用乾戌三更前去见然丹山”。从苏卡达纳港出发,取277.5°方向,到马亚岛和卡里马塔群岛,再取307.5°方向,航行62海里到达的然丹山,指卡里马塔岛西北的珀詹坦岛(Pejantan),发音亦接近。再从珀詹坦岛“用辛戌三更,又用辛戌取将军帽,用壬子取苧盘”,即按292.5°方向,走37.2海里,再沿292.5°方向继续行驶到将军帽。从珀詹坦岛到将军帽共228海里,约十八更。文中开始走了三更,后来方向没有变化仍是辛戌,应补上“十五更”三字,才是珀詹坦岛到将军帽的完整路线,即“用辛戌三更,又用辛戌十五更取将军帽”。不过既然方向不变,为何不直接写“用辛戌十八更取将军帽”呢?可能是传抄过程中把“辛戌”重复了两遍,而把“十八更”或“十五更”遗漏了等等,由于情况复杂,就不得而知了。

六、浯屿往荖维针路(从苎盘山起)

(一)偏舵屿、仙丹山

从苎盘,以“单乙五更见偏舵屿,乙辰十更取仙丹山在正手边”[注]《两种海道针经》,向达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2页。。从潮满岛出发,以105°方向,航行62海里到达偏舵屿。由于潮满岛的目的地是加里曼丹岛西侧的荖维(劳特岛,见下条),故而总体方向105°大致不错。从潮满岛沿该方向航行,只有距其仅10海里(一更)的帕芒吉尔岛(Pemanggil),以及距其101海里(八更)的Repong岛,并无其它岛屿。但二者与文中的“五更”皆有误差,前者比文中少四更,后者比文中多三更。考虑到这段航程距离较远,没有必要在短距离的岛屿之间频繁停留,笔者认为,将偏舵屿定在离潮满岛东南较远处的Repong岛更为合适,发音也较接近。Repong岛位于阿南巴斯群岛南部,地处马来半岛至加里曼丹岛航线的必经之路。从Repong岛取112.5°方向、航行124海里到的达仙丹山,对应今印尼淡美兰(Tambelen)群岛一带。

(二)旗屿、荖维、陇胶山

从仙丹山出发,以“单辰七更取旗屿,东边有尖山四个甚尖。单午五更见昆峷,便是荖维港口”。从淡美兰群岛以120°方向,航行86.8海里到旗屿,指加里曼丹岛西岸的Kabung岛。文中说东边有四个尖山,指Penata-besar等四个岛礁。从旗屿再以180°方向,航行62海里到荖维,指今印度尼西亚坤甸西南的劳特岛(Laut),发音相近。后文又说:“(旗屿)开势有二个大山名陇胶山,打水八九托,陇胶山门打水二十三托,流水甚紧,乙辰三更老维港口有浅甚远水二三托,入港用丙巳甚妙。”从旗屿开船往南,两个大山应指其南方的特马朱岛(Temadju)和达都岛(Datu)。由于两岛相隔仅25海里,沿途还有许多暗礁,形成水势很急的状态。陇胶山指坤甸西岸,离荖维较近的达都岛。从达都岛用乙辰(112.5°)、三更(37.2海里)进入荖维港口。又荖维其实位于旗屿的160°,即东南方,本可沿旗屿东南方向前进,也是因东南方沿途岛礁较多,行船有危险,所以才改为正南(单午)方前行。越接近港口,水的深度越浅,从开始的二十三托,变为后来的二三托。

七、余论:《顺风相送》与《指南正法》的关联性

《顺风相送》中的南海地名及针路,主要记载了福建至越南中部,再经昆仑岛、奥比岛,向西进入柬埔寨、泰国曼谷湾,或向南进入新加坡海峡、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航线,一般具有首尾连续的特点,由于岛礁众多,历来命名情况较为复杂。历来学者多从《顺风相送》与《指南正法》的成书年代、流传过程进行研究,很少进行二书内容的比较。通过对比《顺风相送》《指南正法》中的“浯屿往大泥吉兰丹”“广东往磨六甲” 等针路,发现二书内容多有相似性,且很多《顺风相送》的偏差之处,《指南正法》都有纠正。如“浯屿往大泥吉兰丹针路”中,从吉兰丹到六坤的路线,《顺风相送》说用单申针(240°),《指南》说用辛戌针(292.5°),证明以后者为是。“广东往磨六甲针路”中,从东西竺至白礁的路线,《指南正法》去掉了衍文、增加了介词,使句子更加通顺、严谨,避免了歧义。

又如,二书都记载了昆仑山至苧盘山路线,《顺风相送》说“用丁未(202.5°)二十更船用单未(210°)二十五更船取苧盘山”,一般表示该线路需要中途转向或有其他选择时,会用“及”“或”等字眼,如“用坤申及庚酉针三十更”,表示先用坤申,再用庚酉,一共三十更。此处两个“用”字令人困惑,不知二者是“相连”的关系,还是“或者”的关系,距离到底是二十更、二十五更,还是四十五更呢?《指南正法》则明确说明“用坤未(217.5°)、单未(210°)四十五更取茶盘”,表示相连的关系,共四十五更。这似乎是有意识地针对《顺风相送》的问题,在进行改进。但也有少数改动,以不误为误。如上述昆仑山至苧盘山的方向,《顺风相送》先用202.5°、再用210°方向,与今天地图方向非常吻合,而《指南正法》的217.5°、210°则略有偏差。这一航线并无明显岛礁需要绕行或者回避,故这一偏差应只是欠缺经验等原因造成,而不是因地理条件的限制而有意为之。总之,《顺风相送》与《指南正法》的研究绝不是孤立的,《指南正法》应是继承了《顺风相送》的内容,并有意针对其偏差,进行了更正与改进,希望能为二书的成书过程和版本流传,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顺风港口方向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2022年组稿方向
“大同黄花”搭上公益直播“顺风车”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港口上的笑脸
惠东港口
梦不是反的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