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华文化意蕴

2019-12-13许朦胧

北方音乐 2019年22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中华文化传承

【摘要】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依托西方歌剧发展而来的音乐戏剧体裁,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大使命。如何构建具有国际视野、专业化和前瞻性的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模式,更好地发展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博大精深的多元性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值得深入思考。

【关键词】民族歌剧;中华文化;传承;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势头,如何利用歌剧这种外来体裁来坚持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意蕴,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的重要使命。

中国民族歌剧既不是西方歌剧的生搬硬套,又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民族歌剧之所以称之为歌剧,在吸收、演化西方歌剧基础之上,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歌剧样式,即中国民族歌剧既受到西方歌剧影响,又以各种形式结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或是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营养,或是借鉴中国传统音乐,亦或从取材自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学宝库,因此中国民族歌剧是最能够全方位体现中华文明的音乐戏剧体裁。

通过中国民族歌剧坚持和发展中华文化意蕴,不仅有利于正确处理多元文化融合,有利于化解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风险,更有利于在新时代以崭新的思路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华文化。

一、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是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而来,以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成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中国音乐也秉承了中华文化的博大胸襟,琵琶这一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就是由西方传入。中国戏曲艺术在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同时还有传承困难的窘境,因此也在寻求自我突破与转型,主动求变是中国京剧当前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从日渐兴盛的“新京剧”就能初见端倪,这些新京剧在样式上从西方戏剧、歌剧、流行歌曲中吸收了很多元素,包括叙事手法,唱法等都有所改变,体现出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而歌剧体裁本身即是音乐创作、戏剧创作、舞台设计、音乐表演、戏剧表演、服装道具、语言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的高级综合。西方歌剧世界中的“民族歌剧”产生比中国民族歌剧要早的多,这种强调“民族性”的艺术发展是启蒙运动后各国民族的文化自觉的产物,自此民族意识在政治、社会、文化中迅速发展。至19世纪中叶,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歌剧传统完全成型,东欧各国也形成了所谓的“民族乐派”。歌剧在民族乐派的兴起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意义,这些民族乐派作曲家创作的歌剧在题材、故事、人物中有鲜明的民族自尊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即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音调、节奏与和声语言。捷克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嫁娘》,俄国的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些例子不胜枚举。同时这些“民族乐派”歌剧作品也同样借鉴了意大利、法国、德国的歌剧传统,并与其自身民族的文化元素有机集合,使之最终成为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歌剧体裁,同样可以利用这些多元艺术门类,也同样可以借鉴欧洲民族歌剧的发展经验,以多种形式发展中华文化。首先在剧本上可兼容“一带一路”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精华;也可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学资源;亦可以在音乐创作中使用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国民歌、民族曲调、甚至是戏剧板腔;同时可以在舞台呈现上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元素。正如20世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从中国的戏曲中借鉴,发掘出叙事体戏剧中的间离手法,成为了德国戏剧学的重要成就。

此外,西方歌剧世界中“异国情调”一直是歌剧审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西方歌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其中就不乏对“中华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有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借鉴,虽然其中不乏东方主义的臆想与歪曲,但是其故事取材自中国传说,而且直接在曲调上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成为了意大利歌剧的经典。法国作曲家雷哈尔的歌剧《微笑王国》故事则更为直接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其中故事讲述了中国官员与法国贵族小姐的凄美爱情故事,其中蕴含着中西文化的冲突下人性的和解,成为了法国歌剧的经典。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不仅仅是中国民族歌剧可以对其他文化有吸收和借鉴,西方歌剧也在借鉴和吸收中国文化元素,这种跨文化交流在歌剧体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歌剧应坚持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正确处理多元文化差异,彰显时代主旋律。

二、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多样性

中华文化不仅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还具有博大精深的多样性。在近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中,就已经展现出了这种多样性。

一方面,中国民族歌剧借鉴中国传统戏曲。戏曲是博大精深的中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传递民族自信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独特的审美气质。正是基于此,中国民族歌剧更能从中国戏曲中汲取养料,同时也对中国戏曲的传播与推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早期歌剧中直接取材于中国地方戏曲、中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素材,借鉴中国戏曲创作道路,采用板腔体的音乐结构。郝维亚的歌剧《画皮》(2018)作为一场当代歌剧,在作曲技法大胆求变的同时,在角色声部配置上使用了京剧中的旦角以及完全的民族乐器伴奏,可谓是一次大胆的突破。杨燕迪教授对“这一大胆‘招数持完全赞同甚至赞赏的立场。”认为“京剧旦角独特的念唱风格为女鬼的人物塑造营造了一种天然的另类音响色彩”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歌剧取材上充分挖掘中国文学和历史宝库。取材自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学的民族歌剧,例如雷蕾的《西施》《赵氏孤儿》、关峡的《木兰诗篇》《蔡文姬》、周龙的《白蛇传》等;取材自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的民族歌剧,例如莫凡的《雷雨》(取材自曹禺的同名话剧)、施光南的《伤逝》(取材自鲁迅的同名短篇小说)、金湘的《原野》(取材自曹禺的同名话剧)、郭文景的《骆驼祥子》(取材自老舍同名小说)、李云涛的《檀香刑》(取材自莫言同名小说)等。

还有一方面,中国民族歌剧也与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相结合,反应新时代中国人的奋斗的,例如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呦呦鹿鸣》等。

中国历史、文学、戏剧和民间音乐具有深厚的底蕴,而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文化、社会、政治作用。当前,这些多元的中华传统文化自身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戏曲、民间音乐面临推广和传承上的压力,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和发展之路也并非一路顺风顺水,许多民族歌剧尽管借鉴和吸收了中华文化元素,但是仍然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可见如何在歌剧形式与中国传统戏曲、传统民间音乐之间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彰显和传承中华传统艺术精神仍需要不断探索。

三、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绝不是静态的,中华文化的发展也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以崭新的思路在发展,中国民族歌剧应该建立具有国际视野、专业化和前瞻性的发展模式,民族歌剧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偏居一隅。居其宏曾指出中国当代歌剧创作经历了两次大的分流与综合,艺术观念、审美趣味和风格样式多元化时代,歌剧在自我完善。

利用歌剧体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积极拓展和推广中国文化,将中国民族歌剧这种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容易被全球观众接受的艺术形式推而广之,在更深层次上推广被全人类普遍接受的中国民族文化精华,用中华文化的音乐、语言、形式来创新出符合全人类精神需求的高水平的民族歌剧。

在新時代文化多元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歌剧已为中华文化的推广起带动作用,解脱了固有思想束缚,破除单一化、类型化、模式化的弊病,提倡全球化、人性化、多元化精神。近几年一批旅居海外的中国歌剧作曲家创作了一批容易被西方观众所接受、认可的中国歌剧,例如谭盾的《秦始皇》《马可波罗》、盛宗亮的《红楼梦》、周龙的《白蛇传》、杜韵的《天使之骨》等。中国歌剧也开始在海外巡演并获得好评,如郭文景的《骆驼祥子》。这些作品中不仅仅有现代派作曲技法,而且很好的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历史和音乐元素,为民族歌剧走向全球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四、结语

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能为发展中华文化提供绝佳的契机,不仅有能正确处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化解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更能体现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博大精深的多元性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我们仍需要不断努力探索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规律,使中国民族歌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观众的普遍赞誉与认可,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实质上推动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歌剧事业的良性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向全人类分享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宏森.“青少年走进传统文化的思考——“新京剧”的启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

[2]居其宏.“中国当代歌剧创作的大分流与再综合”.歌剧综合美德当代呈现[J].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杨燕迪.“以现代思维开掘传统——评歌剧《画皮》兼谈当前中国歌剧创作中的若干问题”[J].人民音乐,2019.

[4]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J].艺术百家,2008.

作者简介:许朦胧(1989—),女,安徽绩溪人,硕士,浙江音乐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中华文化传承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