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蛋鸡霉菌毒素的诊疗分析

2019-12-13丁明霞

家禽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霉斑霉菌鸡群

丁明霞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11-0033-02

说到霉菌毒素中毒,人们大多认为是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生,十分干燥季节不会出现如此病症。事实上,霉菌毒素中毒并不只是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生,该病的发生有后延性,发病更广泛、更隐性。

1  发病原因

霉菌毒素的发病原因,多是鸡场在原料收储、饲料加工管理不慎,如玉米含水量偏高,恰逢储存环境潮湿、通风不良、积存时间过长、陈旧原料被新原料叠压而变质以及蒙布遮盖造成的捂热等;或者是一些偶尔原因造成的,如穿过库房侧墙阴面潮湿,或屋顶有漏水、地下的暖气管滴露等造成局部潮湿小环境。

2  病例分析

某蛋鸡养殖场饲养的罗曼褐蛋鸡约一万只。130日龄粪便开始变稀,有黑红色的水样稀便,产蛋率略有下降,蛋壳质量稍差,添加维生素后产蛋率略有回升,之后又再次下降,鸡群有陆续发病的迹象,发病过程长,无明显的发病症状,病程比较和缓。曾疑为轻微病毒感染,按照肠毒综合征治疗,效果不理想,同时改善营养和强化管理仍不见产蛋回升,蛋壳质量没有改善,出现诸如薄壳蛋、软壳蛋、小壳蛋等,拖延至150日龄粪便有杂色、稀溏,部分鸡只喙、爪褪色。开始出现死亡,时断时续出现弱鸡,产蛋率仍有缓慢下降,日死淘6只。168日龄死淘突然增加至11只,产蛋量下降且产小蛋增多,还出现蛋壳色泽深浅不一现象,兽医诊断为禽流感,做过菌培试验和药敏试验,也测过新城疫、禽流感等抗体,结果无主要的抗体变化,故未采取措施。这期间还用了促进增蛋、调节免疫、增强抵抗力的药物,均不见好转。

3  处理措施

在寻找鸡群发病原因的过程中,还反复检查饲养管理各环节有无问题,以及检查饲料配方、工艺、原料质量、蛋白、维生素等有无问题。在走访中发现,饲料库房内储存的玉米中有明显霉粒霉斑,在角落里随机挑拣出多枚含有霉斑的玉米粒,粗劣估计在10%左右,近期因同样病例多见,才引起对霉菌毒素中毒的关注。检查玉米霉变,一般不会低于5%,即便是所谓的净粮,也不低于3%有霉斑的概率。原来,该场自备的玉米质量是好的,但因存放不当,使得部分原料渗水、通风不良,堆放捂热,未发现霉变致使饲料中陆续掺入霉变玉米,逐渐引发鸡群中毒。找到原因后立即停用霉变饲料,更换新的干燥玉米并添加脱霉剂,饮用保肝护肝中成药,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特别是VC后,全场鸡群状况逐步好转,产蛋量逐渐恢复。

4  剖检症状

对病死鸡剖检,可见个别鸡肠道脆性增大,肠粘膜脱落、坏死,见图1;鸡群拉稀不止,鸡蛋沾粪,霉菌进入嗉囊,刺激嗉囊粘膜溃疡,鸡会频繁吐水到料槽,使得霉菌毒素传播;肌胃角质层被霉变饲料腐蚀严重;肝脏肿胀,颜色发紫发黑以及点状斑状出血,呈现肝细胞增生、纤维化和硬变,肝体积缩小,气囊与肺部霉菌斑,见图2;肾肿但无尿酸盐沉积。卵巢肿胀,个别鸡腹腔有积液,肌肉和部分脏器有组织液渗出;肠道容易出现不规则出血斑或弥漫出血,鸡冠发白,蛋壳颜色变浅,见图3。

5  治疗预防

5.1  霉菌毒素会引起鸡体产生免疫抑制,表现为免疫机能差,经正常免疫不能获得良好效价,可造成鸡群容易发病,饲料转化率低,蛋重小,发现该病首先停喂有问题饲料,把有问题的饲料更换为质量合格的饲料;另一方面在饲料中额外添加能够促进肝脏解毒功能和加速排毒代謝及缓解霉菌毒素毒性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特别是用葡萄糖氧化酶制剂来减少毒素在体内的吸收、降低毒素的毒性、促进中毒脏器的排毒、解毒。

5.2  注意及时清除料盘或料槽中剩余饲料  值得一提的是,应经常检查饲料及原料质量是否有变化,饲料和原料的存放期要短,保持存放库房通风良好,饲料不要贮存在阴暗处,每次进料要仔细查验,不要每次积压沉粮,且不要存放时间太长,成品饲料存放期不要超过一周。原料贮存期可比成品料长,一般以两周为宜。

经常晾晒,对于原料含水率高于临界的,要注意留足堆放、码放的空间,使其不受潮、不升温以及防止玉米储存中会有堆积捂热受潮产生霉菌和毒素,还可在新玉米中添加丙酸,以杀灭霉菌,但丙酸对霉菌毒素没有任何破坏作用,可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和品质好的脱霉剂、高效霉吸附剂、分解剂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5.3  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  严格养殖场把控原料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蒙脱石拌料,VC、中药以及益生菌饮水只能辅助治疗,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在饲养管理和实际诊疗中,要把饲料霉变列入必查项目,减少因病治病的思维惯性,和主观盲目性延误病情,激发鸡群继发其它疾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霉斑霉菌鸡群
画里有话
试论鸡大肠杆菌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淘气孩子
鸡场免疫失败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鸡群日常的观察与应对
这个圣诞很热闹:霉菌也要过圣诞
光伏组件用铝合金边框“霉斑”成因分析
棉衣棉被,霉来霉去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
地衣和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