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山,英勇悲壮的二十天

2019-12-13沈伟东

铁军 2019年12期
关键词:芦苇荡司令员民兵

沈伟东

苏州城西太湖中的一个小岛“冲山村”,当年是新四军太湖游击队频繁活动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军民团结斗敌伪顽匪的感人故事,“冲山之围”就是其中的一个。

叛徒告密 冲山被围

1943年,新四军太湖游击队广泛发动群众,减租减息、锄奸反特、阻敌征粮、肃清湖匪,给日伪军和伪政权以沉重打击。1944年,中共苏西县委决定于9月9日在薛永辉等经常活动的冲山岛上,举办一个各区的民兵骨干短训班。

薛永辉,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是一位活跃于无锡地区的共产党员。1938年,他赴延安“抗大”学习后,奉调回到江南,曾担任过“江抗”四支队教导员、无锡“民抗”部队副司令员、苏西民抗部队司令员和新四军第六师五十二团二营教导员等职务。当年在太湖苏西、锡南、马山一带,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游击司令”,敌人四处张贴告示,悬赏万元缉拿薛永辉。

这天,身为中共苏西县委书记兼太湖独立抗日救国军司令员的薛永辉,和各区干部带领护送的民兵骨干等55人,先后来到了冲山岛。为防走漏风声,对冲山岛实施了严密封锁,任何人只许进不许出。谁知短训班进行到下午4时左右,步哨突然发现湖面上有炮艇和木壳机帆船,分成两批正快速向着冲山岛急驶而来。薛永辉判断,敌人是冲着短训班而来的。

是谁走漏了消息?有人报告说,有贪污行为曾受到批评的武工隊事务长胡文仁,借口去潭东采办物资,一清早乘船出去,到现在还未回来,说不定是他……大家的分析判断是对的。胡文仁9日早上离开冲山辗转到了木渎向敌人告了密。日军得到情报,立即调集光福、木渎、通安桥,还有苏州的日伪军,以及特务、密探和翻译等,直向冲山扑来。他们想一网打尽新四军太湖游击队,活捉薛永辉。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薛永辉觉得民兵们多数没有武器,随他来的短枪班成员枪支也少,敌我力量悬殊,抵抗有困难。薛永辉当即命令:短枪班的战士到渡口警戒掩护,其余人员分组撤到芦苇荡里隐蔽。

疯狂搜索 生死搏斗

敌人来到冲山,扬言“活要见(薛永辉)人,死要见尸”。日军木渎警备队长平山亲自坐镇在一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一下聚集了300多个日伪军。

敌人先是挨家挨户地核对人头,搜索村民住房。接着安排胡文仁换上便衣,让他挨家挨户地去敲村民的门,诈称是买菜回来要找薛司令员。但大家回答是:“薛司令员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再是策划了伪军冒充新四军,探询薛永辉的下落。村民们识破敌人的诡计,没有一个人上当。平山看到这几招无效,就下令将村里的男女老少统统赶到禹王庙广场,命老人小孩站一边,青壮年站在另一边。四周架了十几挺机枪,不时鸣枪吓唬村民,威吓大家交出薛永辉等县区领导干部。敌人令站在一边的老人,一个个认领站在另一边的自家人。眼看青壮年大都认领了,就剩下游击队联络员、镇湖人郁长林还没有人认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老年村民不慌不忙走到郁长林面前,对敌人说:“他是到娘舅家来的。”说后,就把郁长林领了过来。敌人还把全村的男女青年集中到观音堂,连续关了七昼夜,逼迫他们说出薛永辉的去向。随后,日军又开始了地毯式的搜山,连河沟山洞也无一遗漏。结果同样没有发现薛永辉的一点踪迹。

敌人几天以篦头发似的搜索,仍然没有抓到薛永辉。但是,20多个游击队员和民兵还是落入了敌人的魔掌。日军对抓获的游击队员和民兵,严刑拷打,残酷折磨。可是,游击队员和民兵个个英勇不屈,殊死斗争。凶残的日寇在一周内杀害了22位游击队员和民兵。9月17日凌晨,日军又把邱子荣、郁林祥等16名游击队员和民兵,用绳捆索绑,推上一艘机帆船,经胥江驶向太湖。这时,邱子荣悄悄对身旁的郁林祥说:“与其这样束手被鬼子杀死,还不如跟他们拼了!”郁林祥迅速将此话传给其他游击队员和民兵,他们借助天色黑暗,一个个悄悄挣脱了绳索。当机帆船进入太湖后,船头上的两个日本兵突然将杨才虎从船舱中拉出来,两把刺刀一下刺进他的胸腹,接着就是一脚,将他踢入湖中。眼看日本兵又要向第二个人下毒手,邱子荣突然高喊:“跟鬼子拼了!”15个人立即跳出船舱,一边同鬼子厮打,一边趁着天色已黑跃入湖中。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中,有5人壮烈牺牲,邱子荣、郁林祥等11人脱险。

芦荡深处 生命奇迹

敌人围困冲山后,薛永辉和邓尉区办事处副主任黄惠群、短枪班战士许岳平、短训班工作人员严月洛、王坚、张云以及长沙岛民兵李兴根等10人,在当天傍晚,跟随手中还抱着妹妹的年仅17岁的顾阿妹,抄小路匆匆来到冲山岛东端和尚浜口的一大片芦荡里。之后的几天里,黄惠群等人泅水突围成功,薛永辉和严月洛、王坚、张云、李兴根等5人在芦苇荡里辗转坚持了20天。

在芦荡里最难熬的是没有一点粮食。起初,大家以太湖水充饥,接着啃吃芦根,但实在难以下咽。在芦苇荡的日子里,白天太阳照射发出的阵阵热浪和潮气,使人胸闷难受,直想呕吐。到了晚上,特别是下雨天,气温骤降,冰冷的湖水让人发抖。

在芦苇荡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是各种虫害。如蚊子一来就是一大群,双手一齐扑打也无济于事;白蚂蚁满身爬动,咬得人火辣辣地痛;铁嘴苍蝇像黄蜂一样,刺得人受不了;蚂蝗又像吸血鬼一样,附在肢体上吸血,奇痒难熬。5个人的身上、脸上和手脚上,布满斑点,鲜血淋漓。

面对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和恶劣环境,薛永辉鼓励大家说:“听汽艇声、机枪声,可以断定鬼子还没有撤退。敌人是想要活捉我们,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坚持下来,活着出去,就是胜利。”在薛永辉的鼓励下,大家振作着精神,无论吃什么苦,也忍受得住,遭再大的罪,也没丝毫怨言。

一天,在薛永辉的带领下,5个人互相搀扶着,一步步艰难地地摸出芦苇荡。再往前走,走进了一片比较干一点的芦苇荡,这里的芦苇长得又高又密,是一处理想的新隐蔽点。为了寻找吃的东西,他们继续慢慢地向前移动。突然眼前出现一片稻谷地,籼稻谷长得沉甸甸的。3个女同志随即提出让薛司令和李兴根留神四周动静,她们去稻田捋谷。不一会,3人衣兜里装满稻谷回来了。大家剥去稻壳,慢慢咀嚼着。

就在薛永辉等隐蔽芦苇荡进入第9天,敌人又开始对芦苇荡搜索了。薛永辉等也就陷入了随时可能被抓的险境。

敌人先是将一桶桶火油和干柴搬进芦荡,将火油泼在干柴上烧。一时间芦苇荡里浓烟滚滚。可是干柴烧完了,火也就渐渐地灭掉了,周围的青芦苇却烧不起来。日军眼看这一招不见效,就按保按甲把芦荡划成片,逼着村民拿了扁担、竹竿,排着队压芦苇。村民们到了芦苇荡,就想办法对付敌人。有的佯装被芦根刺伤了脚,发出声声呼救声。有一个青年走到水深刚齐腰间时,故意将身子一晃,人跪了下去,装成水淹过头顶的样子,嘴里不停地叫喊:“这里水深,走不过去啦!”其他村民心领神会地学着他的样子,也都跪了下去。水深已过了脖子,薛永辉等不可能在此潜伏,日军于是匆匆收队了。

有一次,薛永辉等刚转移到一处长着浓密刺藜棚的芦苇丛,敌人又逼迫着村民来搜索了。薛永辉先是隐隐听到村民的吆喝声,立即示意大家卧倒,注意观察动静。眼看就要被发现时,村民们却一个个绕过了难走的刺藜丛,走到别处去了。就这样,在村民们机智巧妙的掩护下,薛永辉等又一次化险为夷。敌人妄图通过搜索芦苇荡,抓获薛永辉的企图宣告失败。

胜利突围 鱼水情深

话说黄惠群、许岳平等人成功泅水突围后,辗转找到了苏西阳山区委书记周志敏等,并向上级作了汇报,商量了营救办法。以行医为掩护的地下工作者范济春,通过冲山的“红心”保长李柏祥等,将一只小船推入太湖里,随后向外放风说:“薛司令员已坐小船突围了。”在这同时,他们又找到在光福日本警备队当密探的李发祥的大老婆,利用她倾向新四军的关系,派她去对李发祥说:“薛司令已离开冲山,听说到了宜兴了。”日军听到这个信息,虽然将信将疑,但他们确实也不想再在这里待下去了。因为近20天来,日伪军吃不好,睡不好,已是筋疲力尽,产生了厌战情绪。加上害怕新四军袭击等多种因素,9月28日晚上,敌人灰溜溜地撤走了,围剿冲山以失败告终。

在薛永辉被围困芦苇荡的日子里,苏西地区的西华、潭西、潭东的群众,无不牵挂着薛司令员,几乎天天有人要到山顶上遥望冲山。一些老太太还到庙里去祈求菩萨,保护薛司令员等平安脱险。冲山村民更是担忧薛司令员的安危,不少村民在日伪军围困的最初几天,不顾生命安危,特地多烧了些吃的,放在鍋里、饭篮里,悄悄开着后门,让游击队员和民兵取了到隐蔽处吃。现在见敌人撤走了,他们立即走出家门,打听日夜牵念的薛司令员他们的情况。薛永辉等人一走出芦苇丛,就看到了顾阿妹等村民,真是喜出望外。在群众的前呼后拥下,薛永辉他们先是到了李柏祥的家里歇息。看到薛司令员等人一个个浑身湿透,脸色灰白,瘦得已是脱了形,李家人忙着煮姜汤、烧水、淘米烧粥。一会,又给他们轻轻洗擦,换上干净衣服。顾阿妹、李阿凤、顾阿小等,从家里拿来了衣服、鞋袜,还有鸡蛋、鸭蛋和鲜肉等。有个老人拉着薛司令员的手,老泪纵横地说:“天杀的东洋鬼子害你们遭这样的大难,现在好了,有你们在,我们就放心了。”

为防敌人杀回马枪,李柏祥在当天深夜,将薛永辉等秘密转移到阿舅家里,隐藏在地窖里。他还安排了人放哨,时刻注意日伪军的动向。第二天正值中秋节,冲山群众和薛永辉等人一起吃了月饼,过了个军民团圆节。第三天夜里,西华安排了船只,接薛永辉等人来到潭西游击队的“老寄娘”黄球娣的家里。不久,薛永辉又转移到西华(即镇湖镇),一边休养康复,一边继续开展斗争。

在这次被日伪军围困中,参加短训班的55人牺牲了31位,给太湖游击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薛永辉和严月洛、王坚、张云、李兴根等5位同志,在敌人疯狂搜索和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前,以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和毅力,顽强坚持了20个日日夜夜。他们的英勇事迹,极大地振奋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队员和广大民兵的士气,鼓舞了太湖地区人民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心。(责任编辑 刘顺发)

猜你喜欢

芦苇荡司令员民兵
芦苇荡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
叶建明的诗
飒爽英姿女民兵
传奇上将杨成武
芦苇荡里藏头“牛”
“民兵”一词的来历
“山东青年”注意民兵建设的宣传
解放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