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在长调教学中的问题和创新

2019-12-13牧兰

北方音乐 2019年21期
关键词:美声长调传承

牧兰

【摘要】长调音乐作为“草原音乐活化石”,以其舒缓自由的唱腔、宽阔悠扬的意境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民族代表音乐艺术。本文从实际的长调教学活动出发,密切关注长调教学中的美声发音方法应用、对曲词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等问题 ,针对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到性和创新性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长调;传承;创新;美声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为“乌日图道”,长歌之义,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激昂广阔、兼备叙事抒情;由上、下两句组成歌词,以描写草原、蓝天、白云骏马、骆驼、牛羊、湖泊等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色和典型的游牧文化特征的蒙古族长调,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且于2005年11月25日,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批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一、关于蒙古长调

蒙古长调音域宽广、极具变化性、行腔时间长、装饰音丰富。

(一)唱法

长调音乐唱法能够包含两个广阔音域(柴如拉呼、舒荣海),用修饰音诺古拉来表现。

(二)曲词与结构

长调的歌词与音乐结构关联密切,两者的完美融合能够和谐地表达空灵广阔的美学意境。

(三)美学本质

长调音乐的审美本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十分密切。

(四)节奏

长调的节奏在目前的研究范围和程度来看还处在一个相对模糊的领域,受西方音乐理论的限制,无法予以长调音乐的节奏一个相对确切的定义或概念。实际来看,长调音乐的节奏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诗歌的独有的诗歌律动,二是受阿尔泰语系的构词和语法句法等影响,三是歌手在实际演唱过程中的所倾注情感的程度及表达目的。

(五)旋律

旋律方面的变化具有非对称性、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与蒙古民族人民的相沿成习的生活习惯与审美特性相辅相成。

(六)综合性

长调音乐的描写内容大都围绕蒙古民族特有的草原景色展开,与之相适应的是悠然自由的的长调旋律,一般长调呈现出抛物线型的旋律结构[2],也称为“驼峰式”的旋律结构特点,好似草原上层峦叠嶂的小山坡,又似蒙古民族丰沛热情、直爽好客的情感抛物线,好似蒙族人居住的蒙古包,机具民族特色。诺古拉独具特色的颤音演唱手法的应用是长调音乐演唱中最具核心的演唱技巧,大大增添了蒙古长调的音乐美的神秘性和丰蕴性。

二、蒙古族长调音乐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存在问题

在蒙古族音乐发展的历史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长调音乐艺术的发扬与传承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且发挥着极其关键的历史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长调歌唱艺术的产生来自于广阔的人民生活的土壤。生活的土壤滋养孕育了歌手,歌手的音乐艺术的传播又感染到了更多的人群,带动了新的一部分人欲学习长调音乐的愿望,于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诞生于现实生活的被需要处境中,即歌手向学习者传授歌唱技艺的实践活动中。

(一)口传心授——师徒式教学

拜师学艺是蒙古族长调音乐的传统教学方法,即通过师徒形式为载体,进行口传心授的音乐教学的传承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当父母察觉到孩子有唱歌方面的兴趣或者天赋,孩子个人也有成为歌手的强烈意愿时,父母就会为孩子邀请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歌手,通过举行拜师仪式将孩子跟随其学习音乐技巧,包括知识理论与实践技能——如长调艺术的演唱技巧等。

(二)家族式的传承式教学

传统家族式的音乐教学模式沿用至今,是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的重要教唱方式,在历史和现今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一个家庭中父亲或母亲中有一人以歌手为职业,在职业和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其子女从事歌手行业的可能性也就更大,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优于父辈的代表歌手。而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亲是在被动环境的影响下主动充当了教师的角色,子女们在这种主动形式和被动形式并存的特殊教学环境下,接受了音乐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获得了音乐知识和演唱技能的独特培养[3]。这种家庭的传承教学模式也会有隔代相传、隔辈相传的衍生。

(三)存在问题

无论是口传心授的师徒式教学还是家族式的传承式教学,这两类传统教学模式都可以概括为是经验性、模仿性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虽然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继承性、文化历史感等民族特色,并随着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承袭而蕴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神秘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和框架的理论等形式的依托,与时代发展潮流而言,传统教育模式存在一些滞后性和和经验主义的弊端,再者,由于歌唱技艺的学习多依靠人伦及人情的主观性的情感纽带的系列,缺少一定的和谐稳固的明朗发展趋势。

三、探索在长调教学中的创新

(一)把握蒙古长调曲与词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蒙古长调音乐是以旋律为主,歌词为辅的,即蒙古长调中不加歌词的拖腔旋律占比很大,歌词的旋律比值所占很少。但在笔者看来这个观点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有失偏颇。蒙古长调的歌词与曲调与普通民歌差异很大,具有深刻的民族特性。蒙古人民崇尚自然、自由与和谐。他们把自然界中万物都看作是有生命的灵物,加以尊重和膜拜,山山水水,广袤草原,亦或一草一木,都蕴含着丰沛的情感和崇高的力量。所以,蒙古人的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都是与自然的对话,折射着人生哲理的光芒。因此,蒙古人在借助音乐的形式表达感情时多采用哲学性话语——空白、留白、无具体词汇的吟唱所带来的联想等,独具哲理性和审美性。因此,长调音乐中间依托旋律的空白歌詞即是长调歌词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

因此,在长调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蒙古长调的唱词与我们通常说的歌词的显著区别,应把握唱词与旋律及长调音乐这个整体的关系,在了解蒙古民族特性与历史进程的基础之上,使长调歌词与旋律完美交织,与文学、哲学、美学和谐交融,增强长调音乐艺术情感表达的层次性和感染力。

(二)美声唱法的应用

蒙古民族崇尚自由,其形态各异且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歌、长调、呼麦等等歌唱手法, 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成熟为独树一帜的发声方法。而“美声唱法”涌入到中国境内,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渐趋成熟、凸显价值。从长远性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二者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道路是必经之途。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二者都要求有深呼吸,但以往的民族唱法往往气息较短,使得发音存在着窄而细的问题,因而也就有许多民族歌手因为这个缺点而无法驾驭好磅礴嘹亮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的歌曲。在这方面,美声歌唱家的发声方确实具有一定的的借鉴价值。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各民族传统民歌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蒙古民歌作为蒙古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世代相传和积淀,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是音乐艺术,更是是灵魂信仰。蒙古长调的教学活动只有在立足自身民族特性的基础之上,不断融合新式歌唱方法,把握自身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在时代的冲刷下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墨日根高娃.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班视唱练耳课教学的本土化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2).

[2]林颖.内蒙古专业声乐教学的多样性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2).

[3]哈达.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创新与实践[J].读与写, 2015(6).

猜你喜欢

美声长调传承
马背长调
长调歌王
蒙古族长调在地方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策略
浅析如何建立科学的声音概念观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