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孝道 我们的家风

2019-12-12王玉香

时代报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大哥家风日记

金秋送爽,瓜果飘香。乘着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东风,在伟大祖国70华诞庆典大喜来临之际,我们家迎来了一个丰收的日子——河南省首批孝道文化教育基地挂牌。

我叫王玉香,是这个大家庭的宣传委员。今天,我受大哥王春玉委托,与在座的各位一起共聚、共勉、共聊、共享关于孝道文化和家风建设的话题,我的内心是自豪的!我相信,今天的授牌活动,对我们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一次心灵上的洗涤和成长过程中的激励。下面,我从3个方面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家庭基本情况

我们这个大家庭,56口人中有26名共产党员。其中博士生、研究生6个,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3个。家庭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办起了“共产党员日记馆”。

这里,有四代人的亲情传递和红色基因的接力传承,还有被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全家福来了》2次跟踪报道的“3个传家宝”故事(爷爷留下的镰刀头、父亲写给大哥的一封信、家庭日记馆和党支部),共同见证改革开放40年来的惊喜变化。家庭的部分日记和历史照片,已被河南省档案馆永久收藏。我的父亲王保才、大哥的岳父赵金章分别写于1968年5月5日、1956年12月5日的2篇日记在建党98周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被作为百篇精华日记同周恩来总理和王杰等英雄模范人物的日记一同展出。

这里,有近50年来的家庭会议和上千篇的日记以及上百本的荣誉证书,共同见证了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变化和大家庭成员在各自岗位上的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

在登封,我们家被称为“嵩山红家、学习之家、孝贤之家”。大哥被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特聘为“中国共产党员日记馆顾问”“河南省日记文化研究员”“河南省家庭日记文化研创基地主任”。我们家自2018年以来,共获得省、市给予的荣誉60多项:登封市、郑州市“首届文明家庭”,河南省“首届孝贤之星”,全国十佳“孝贤模范家庭”。还被登封市大冶镇吴庄村委授予“传承红色教育,四代革命家庭”称号。家庭中的多名共产党员,先后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大哥被登封市评为“十大廉洁”人物。

正如社会各界和媒体所言:“我们家以独特的方式,整理思想,提高觉悟,更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尽忠,在家守孝的家庭红色教科书”。

二、我们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时间都去哪里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自问。

在我的记忆中,当教师的父亲常常不在家,但他常教育我们:“勤读书,多读书;尊重领导和同志;好好工作。”母亲虽一字不识,但为人正直,性情善良。在艰难的岁月中,节衣缩食,孝敬双亲,抚养子女,支持父亲干好工作。

曾经听母亲讲过父亲的身世,他从小被卖到地主家做长工,被打被骂。后跑到大冶吴庄,给我爷爷(父亲的大伯)过继当儿子。爷爷是一名地下交通联络员,利用做缸身份掩护为八路军送情报。父亲勤奋好学,受爷爷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教书育人40余载。大哥参加工作后,严格按照“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书信和写好日记”的教诲内容,一步一个脚印:从记工员、办事员、档案员一直到登封市公安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局长、公安分局局长等职务,大哥工作中创新思路,廉洁自律,获得“全国纪检先进工作者”“郑州市公安局十大文明警察”等荣誉。

我们家荣获河南省公安厅记功奖励5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河南省十九大稳定信访工作个人三等功;河南省森林公安厅“人民优秀警察”,个人二等功1次;“郑州市安全生产先进个人”“郑州市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郑州市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教科研先进个人”;登封市“最美劳动者、五一劳动奖章”;“登封市公安局先进个人、优秀辅警”、“登封市优秀共产党员”、“登封市十佳共产党员”;“登封市人民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荣获国家明德奖学金。我们家10篇日记先后被《中国日记报》刊发;家庭日记文化研创基地挂牌活动被《中国日记报》专版刊发。

践行孝道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为之行动的过程。

母亲2000年大年初二病逝,对我们打击很大。每年过春节“回娘家”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特别是在母亲出殡的当天晚上,父亲悲伤过度因病住院,子女们当时都在工作岗位上。大家庭召开会议,集体研究,为父亲找个“婶子”。父亲2014年腊月初四病逝后,大哥带领全家人守孝3年。

2016年7月,父亲病故2周年、母亲病故16周年,大哥带领我们开展了寻根问祖行动。第一站,到父亲的出生地,新密市平陌镇崔沟村,请王家族人讲我父母亲的故事。第二站,到新密、大冶及吴庄,弄清楚我们家与这3个地方的关系。第三站,到登封卢店,聆听王室宗亲对我父母亲的评价。同时,走访父亲生前的同事、学生、乡邻150余人,收集整理父母亲的照片2000余张,录像资料22盘;书写回忆文章80余篇;召开座谈会3次。

我们把寻根的行程,记录拍照下来,把思念父母的淚化作王家子女感恩、报恩的动力和源泉。向为父母亲治病护理过的医生和护士送去“好医生”“好护士”奖牌;全家人年来节往,把“婶子”看望。大哥在登封市“一迎三创”办公室、老年体协、关工委等工作期间,利用节假日去看望百岁老人、抗战老兵、父老乡亲,自购腰包,送上鲜花和礼金;积极协调为老家吴庄村成功举办2届重阳节活动;自费为村里60岁以上人员照像,80岁及以上老人制作唐装;联合登封市孝贤代表深入卢店、唐庄、大金店、告成等乡镇开展敬老爱老活动,用言行举止传递党的温暖,播撒大爱。

大哥常教育我们:“做孝道必须围绕党中央的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思想做,格局要大,站位要高。咱们家出身于贫下中农家庭,现在家里这么多的党员,首先感谢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伟大的父母亲。行孝就是为国尽忠,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就是把工作干好,忠诚党的事业,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在家尽孝,就是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向自己和党交一份圆满的答卷。让孝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我们姊妹7个,正是按照父亲“上学及参加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拿到毕业证”的要求,全部完成学业,走好了人生的第一步;正是不断地学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对照共产党员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岗”和“党员先锋模范户”的作用;正是在各级领导和孝贤代表的大力支持、帮助、示范带领下,才有了今天微不足道的成绩。致谢、致敬各位!

我们对孝道的理解:不论职务高低,职业何种选择,有钱无钱,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真心、爱心、恒心、热心和与之相随的行为和行动。孝道是一种力量、一种勇敢、一种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传承孝道文化。

三、我们的家风

“讲孝道,传家风,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讲给一代听。 尊老爱幼,不偷不抢,学会感恩,懂得节俭,不断学习”,这是我们家的家风,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做不完的功课。

听大哥、大姐讲,他们是听着爷爷、奶奶、母亲教唱的“月奶奶,明晃晃,打发哥哥上学堂,红旗插到大门上,你说排场不排场”的歌谣长大的。因为上学、参加工作到后来结婚成家,我对父母亲了解的不多,与二老促膝长谈的机会更是少之又之,这是我心中最大的遗憾和愧对父母之处。

父母亲相继病逝后,大哥带领我们守孝,以走访乡邻、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使我们深刻了解到父母亲是好人、善人,他(她)们性格刚强,办事公道,吃苦耐劳。通过读父亲写的日记,看大哥写的家史资料,逐渐了解到父母生养我们子女以及在盖房、上学、婚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和艰辛付出,真切感知到父母一生的艰辛和伟大。

关于家风的传承,我大哥在2017年1月就下定了决心,他与我有过几次谈话:1.解放思想,以身感人,不敢固执。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家庭优良作风和父母的教诲,一代代传递,教育鼓舞成就人才;2.责任担当,以身作则,不能懈怠。人的思想会变,正如太阳每天早中晚都不一样,要用正能量教育人,辩证地看待每个家人,上下同欲者胜,相信每个家人都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担当;3.情感投入,以心换心,亲情长青。人的一生,走不完的路,学不完的东西,听不完的话语,看不完的事情。7个小家庭各有差异,正如上与下、大与小、多与少、左与右的平衡与对称,不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感恩父母,颂扬父母的功德,传承家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尽孝。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做的几件事记得特别清楚:1.我家三哥因为夏天去河里洗澡,被母亲打过,母亲还把门插上,亲自坐在门口看着;2.家里来客人了,母亲一个眼色,我们就会出去,等客人吃完饭才回家;3.逢年过节,好吃的分成7堆,每人一堆,不能多吃多占;4.家门口有要饭的,母亲总是把家里的饭盛给他们吃,临走还会送个馍。

还记得,在我父亲逝世三周年开展的“家庭祭奠征文活动通知”中,我这样写道:“今天是2018年1月1日,新的一天,新的一周,新的一月,新的一年如约而至。不知道此刻的你,在干什么,想什么,但有一件大事你应该记得,再过19天,就是王家先人逝世三周年的祭奠日。把你的所思、所想进行分享。王家血脉,骨肉相连,王家历史要靠自己书写”,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上交祭文80余篇,出乎我们的预料,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正如四哥在文章中分享的:“父亲在世时有个立碑的心愿。但石碑不会说话,心碑、口碑才是重要的、永远的……”。

因此,在我们家,持续开展了“好媳妇、好女婿、好孩子、好女儿”评奖、姊妹7个14人每月“生日送祝福”,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中元节、中秋节、寒衣节、春节祭奠父母等活动。家庭中增设教育基金,为考上学的、进步大的及做出突出贡献的,发放奖励金。我们牢记父母的恩情,教育好子女,传承好家风,做到身体健康,心理更健康。常怀知足长乐,愉悦别人;争当学习之人,丰富人生;做正能量传递阳光,共享快乐之心。把思念父母之痛深藏在心底,用一篇篇日记记录下来,把感恩化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动力一同前行。

“15年中,我最怀念的是逢年过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大家伙做的各家味道的饭,说着各自家的琐事,其乐融融;15年中最怀念的是排着队,等着爷爷发压岁钱,这可是爷爷一年节俭的钱,这可是为人父母后唯一收到的压岁钱,这可是爷爷希望我们新的一年平平安安的祝福,这也是我们美滋滋地、傻傻地像小孩子一样期盼的祝福;15年中最怀念的是团聚时,各家报各家的喜,让我们无论长辈还是晚辈锻炼口才和胆量的同时也给自己新的一年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这是大侄媳妇红萍在爷爷病逝3周年写的回忆文章中的一段文字。重孙子元熙亲手包了七彩饺子,送到坟上让姥姥爷吃;重外甥女梦涵一首《姥姥爷永远不会老》的歌曲,献给最亲的姥姥爷。王家的下一代,不忘根,知恩、感恩,報恩,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家风。

人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现实中,多数人也不愿意回忆过去,因为快要愈合的伤疤给人的是无尽的痛,因为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我想说的是:“回忆过去,是不忘曾经的得与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反思和珍惜今天、当下,为更好地规划明天和未来,做到少走弯路,不走弯路,人生不留过多的遗憾。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在很痛苦,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传承孝道,传承家风,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和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是我们家对今天“孝道文化教育基地挂牌”意义的理解和承诺。

“骨子里流淌着红色的血液,忠诚是这个家庭的信条,勤奋好学成就了家族的荣光,日记中记载了岁月的老歌,作为红色的信仰坚守,我们为家族的尊严承诺,满门桃李竞艳,孝老敬亲楷模,红色的家风代代传承,鲜艳的旗帜永不褪色”,谨以此致敬词自勉。

猜你喜欢

大哥家风日记
家风伴我成长
当好廉内助,树立好家风等
济公传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上一句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憋出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