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呼尔东

2019-12-12冯忠文

时代报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东村工作队驻村

冯忠文

呼尔东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霍拉山脚下,“呼尔东”系蒙语,意为“美丽的渠”。

随着车辆的缓缓驶入,小桥流水、绿意浓浓、幽静安详的呼尔东村就跃然在眼前了,一幅和谐温馨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犹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刚到村口,写有“春和景明”四个大字牌坊的大门映入眼帘,道路两旁的白杨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傲然挺立。宽阔平整的柏油路、清新雅致的手绘墙、整齐排开的路灯,北京路、上海路、河北路、向阳路……一条条四通八达的路连着千家万户,一盏盏新颖别致的路灯照亮了民心……感受清爽的温度,欣赏美丽的画卷,品味独有的神韵,聆听别样的歌声,一切都让人觉得是那么的温馨舒适。春和景明,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意为,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将“春和景明”寄希望于呼尔东村,这是用一种高瞻远瞩的发展大思路,向人们展示不一样的呼尔东。

这些悄然、可喜的变化,源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纪委监委驻呼尔东村“访惠聚”工作队(以下简称“巴州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曾强调“只有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机关党建工作才能落地生根”。巴州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通过充分调研,找出了“呼尔东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管理滞后,村组织缺乏活力”的问题所在,这也是直接导致村发展滞后、村干部办事效率不高,严重影响村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的“瓶颈”。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驻村工作队首先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夯实基层基础、激发内在活力上。决定以打牢“地基”为抓手,抓住村级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抓住全村党员队伍教育这个核心,一以贯之。

唱国歌,扭秧歌,“读总书记的书,读总书记读的书”……走进呼尔东村,最大的感受是处处氤氲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新建书屋、村级党校,技能培训……多措并举,持续提升村“两委”班子政治素养的同时,切实提高了村干部处理村级事务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也为村里、镇里、县里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教育的新途径。

建强村“两委”,必须送村里的党员、干部到党校轮训,才能提高理论水平和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那么,送到哪级党校去培训呢?于是,全国第一家村级党校——呼尔东村党校在2018年8月挂牌成立了。党员、村干部在家门口就可以轮流到村党校培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大以来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自治区、自治州的惠民政策,学习群众工作方法,学习农业技术。用自治州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安峰的话说,我们建立村党校的目的,就是要以“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党员示范、培训推广”的办学原则,示范引领作为大培训、大科普、大实践的主要载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村党员相关培训工作,达到农村党员党性修养、技术传播和农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目的。

党校建立起来了,“师资”从哪里来?一是工作队干部结对村干部,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身教,手把手教他们使用电脑、学习党建知识、学习做群众工作、学习制作课件。二是轮流上微党课,将之作为村党校考察参加培训党员、村干部学习成果的“试卷”。要求微党课授课人事先选好课题、搜集好素材、认真备课,授课后再请村里“高手”点评,考核讲课效果,提出意见不足,取长补短。一段时间下来,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在培训和讲微党课中提高了。

村党校的建立,凝聚了党员,团结了群众,提升了党的威望,为群众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为加强村党员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村党员干部和各类专业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阵地,为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了新平台。村干部本领长起来了,村“两委”班子强起来了。同时,村里还完善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四议两公开”、家庭會议的制度和程序。凡是村里的大事、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通过程序来保障公正公平,确保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一桩桩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实事,增强了村民对驻村工作队的信任。在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扶持和宣传教育下,村民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开始转变观念,想着如何摆脱贫困、发家致富,为过上幸福生活做着规划和打算。提起驻村工作队,老百姓心花怒放:“看见驻村干部,我们都会主动和他们聊家常,说心窝子的话。”

驻村工作队依靠巴州纪委监委的坚强后盾,协调各方,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修路架桥,安装路灯,建水冲式环保公共厕所、村民服务中心,还建设了方便村民举办“四项活动”的农民餐厅……进村头、到地头、唠话头,从一开始的入户走访,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到对村民每一户的所有情况了如指掌,甚至为有困难的村民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和脱贫方案,因户施策,驻村工作队真正做到了用“心”驻村,用“情”做事。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让当地的村民赞不绝口:“最感谢的就是驻村工作队。”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全体村民唱国歌是呼尔东村的特色。升国旗时唱,发声亮剑时唱,开展联谊活动时唱,看电影前唱,集会时也唱……村民在唱国歌中唱出了自信,唱出了对党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只要是为村里办实事,巴州纪委监委从不吝啬。2018年10月,为村便民服务中心安装了一台18平方米的巨幕电子屏,在全州建起了首家村级高档室内电影院。先后放映了《开国大典》《建党伟业》《战狼2》《红海行动》等红色影片。每当放映到高潮处,村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唱国歌,便民服务中心内洋溢着满满的爱国之情。看红色电影、读红色书籍,是该村又一大特色。呼尔东村在开展“读总书记的书,读总书记读的书”全民阅读活动中,在全疆首建村级习近平书屋,现已有藏书2万多册。

廉政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柏油路修好了,天然气入户了……

2018年9月,呼尔东村以“廉洁风尚”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广场建成了。广场长110米,寬85米,占地面积9350平方米。不仅有篮球场、健身器材、硬化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标志性石刻,廉政主题长廊绘、宣传牌等,还有以多种形式展现廉政文化的书法绘画等,使广大村民在休闲、健身和游览的同时,接受廉政教育。广场现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聚集地。村民通过拉家常、侃大山的形式主动参与到宣扬美德、传播政策的实践中,进行信息交换,弘扬优良品质,把这里变成了一个信息集散地和理论宣讲地,促进村风更加文明与和谐。

“自从上级派了驻村工作队,我们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但为村里办好事、办实事,还帮助发展了小型家禽养殖、庭院经济种植,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了……”说起驻村工作队,村民如数家珍。

心系群众,凝心聚力。驻村工作队坚持“输血”,更“造血”。因地制宜理思路、想对策、定措施,助力村民早日脱贫。

蔬菜畜牧并举,发展庭院经济,落实补贴,推进庭院经济改造。通过将居住区、蔬菜种植区和棚圈养殖区“三区分离”,结合庭院硬化,形成“前有房、中有园、后有圈,门口还有花园”的农户组合式庭院经济新模式。

有一种精神,总是鼓舞人心;有一种力量,总能让人温暖。驻村工作队积极落实惠民富民工程,以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抓手,助推乡村乡风文明建设。

呼尔东村打造的“墙体文化”令人印象深刻,以图文并茂的墙体画为载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政策和传统文化,让“好故事”“好声音”上墙,把墙绘变成村民学知识、讲文明的好教材,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把政策法规和优秀传统文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展现出来,让群众在赏画的时候感党恩、守孝道、知荣辱。好的墙绘提高了“美丽乡村”的颜值,更是促进呼尔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墙绘美化村庄的同时,更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让村民提高了文明素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本,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驻村工作队结合实际,从旧思维到新理念、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一产业到多元产业,立足呼尔东村实际,因地制宜,盘活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特色农业为主的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畜牧养殖、旅游开发等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积极与州县新农办、美丽乡村办公室、住建、公路、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对接,整体推进全村项目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协调有关部门启动村组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入户自来水管道建设改造;投资建设乡村柏油路铺设项目,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对村组全部进行了美丽乡村改造。多方争取的300平方米饲草料基地项目落地开工;配合争取到1万亩富绿色硒小麦种植基地项目;启动218国道沿路1.5公里“马路经济带”建设规划;鸽子养殖场、现代化养鸡场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和使用将更多惠及呼尔东村,让村民受益。

“致富路”“暖心桥”“脱贫棚”“温情电”……这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将为深入推进呼尔东村乡村旅游,推动资源变景点,为村民鼓起腰包,打下坚实的基础。用安峰书记的话说,就是“着眼于未来,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要做到一次规划,长年受益”。

在田间,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们挽起裤腿一起劳作;在农户家,驻村工作队和村民唠家常,解忧愁;走进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助村里找项目、投资金,为村民发家致富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他们,就是巴州纪委监委的驻村干部。

驻村工作队积极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拓宽农民增收的有效力量,开展培训锻造技能,协调相关部门先后组织多场次培训,培训村民超过千人次,提高了村民的技能水平。组织农牧民夜校百余场次,开展国语学习,农业、法律知识培训,受教育人数达到98%以上。充分利用地处葡萄基地中心,葡萄酒企业较多的优势,积极协调联系,输送外出务工人员百余人,帮助青年富余劳动力实现多元化就业,提高群众劳动致富能力,人均增收达数千元。

呼尔东村,虽不是鱼米之乡,但这里水美、田美、人更美,宜居宜人的环境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无限快乐。

正在逐步完善中的呼尔东村民俗文化博物馆,一件件精致典藏品深深吸引着笔者。羊皮袄、木耧子、木叉子、簸箩、石磨等农耕工具将思绪带回到那个手推石磨、身背大耙犁子的农耕时代。文房用品、古书、农家绣品等的展示,无一不反映了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也充分体现了呼尔东村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民俗风情。

呼尔东是花园,有着缤纷的色彩;呼尔东是森林,有着清凉的慰藉;呼尔东是田野,有着馥郁的芬芳。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的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各类花儿竞相开放,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着眼睛。呼尔东的夏季,田野是活跃而美丽的。天上白云缓缓地飘着,广阔的大地上三三两两的农民辛勤地劳动着。柔嫩的柳丝低垂在静谧的巴仑渠上,丝丝微风吹过鲜花盛开的早晨,使人不禁深深感到了夏天的惬意。金色的秋天,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被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美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的是硕果累累,丰收的田野带给呼尔东人奋发向上的勇气与力量。冬天的呼尔东仿佛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冬姑娘穿着白色的衣裙来到了乡村,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冬天虽然寒冷,却充满快乐。小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眺望远处,呼尔东村就像一个白色宫殿,银装素裹。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不同的季节,带给你不同的感受。令人流连忘返,把最美的心情留于此。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展未来,还看今朝勇。在笔者心中,呼尔东村如妙龄少女,越变越好看。如今的呼尔东,已发展成为“农村生活新,住着小别墅,开着小轿车,敢于城市比。村里学技能,有人专辅导,农闲多娱乐,活动有场地。党校作用好,干部劲头高,致富奔小康,梦想变现实”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舒适的田园风光,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沐浴着党的光辉,生机勃勃。呼尔东变得时尚了,变得靓丽了,变得高大了。

呼尔东村,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目的地。游客们纷至沓来,品农家饭,欣赏歌舞,观看美景,体验风土人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呼尔东村的这种变化,不正是中国广大农民撸起袖子加油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面小康建设的真实写照吗?“驻村干部有责有情,敢于担当,把村民放在心上,老百姓视他们为自己的亲人。我为驻村工作队点赞。”村民如是说。

倚东风,各族群众豪情万丈;发千帆,呼尔东村奋勇争流!这种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将会书写呼尔东村更加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东村工作队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扶贫工作队
驻村第一书记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中办国办: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理发
水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
两个山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