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分配思想

2019-12-12董艺

卷宗 2019年31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分配公式

摘 要:马克思关于分配的思想是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和《哥达纲领批判》这部分著作中。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观点的过程中阐明了自己的分配思想。因而,文章旨在从这三篇著作入手,通过剖析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观点的批判来理清马克思的分配思想,达到对这一思想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分配;生产;“三位一体”公式;共产主义社会

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分配思想

马克思对分配问题的理解蕴含在他对生产和分配关系的阐述中。在谈及二者的关系时,马克思首先探析了分配以先于生产的面貌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原因。一是从单个人来看,分配方式在他进行生产之前就已经确定,并且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似乎始终是分配先于生产。对此,马克思分别进行了反驳。他指出,就个人而言,一出生就被指定要从事雇佣劳动是由于资本、地产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与劳动相分离。因而正是生产要素私人占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得到工资的这样一种分配方式。就社会而言,从历史长河看,尽管社会中所进行的生产都是以一定的分配方式作为前提的,但马克思同样指出,一定的分配方式本身不过是历史的产物,仍是由前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无论是从分配对象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分配形式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从对象上看,分配到的只能是产品和生产的结果;从形式上看,某种生产方式决定了某种分配方式,决定了分配的特殊形式。

其次,马克思批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认为的:资本主义生产是永恒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分配是偶然的。在此,马克思通过提出生产一般的概念,让我们不至因为对生产的抽象概括而忽视了对它的具体理解。生产作为马克思研究的出发点,他特别强调是处在社会之中的生产。同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所进行的生产由于之前的积累和不断的提高也一定有所不同。而所有时代中共有的某些要素就是生产所具有的一般条件。只有在谈论生产时,既看到了它的一般性,又看到了它的特殊性、历史性,才能真正把握它。与此相反,在对资产阶级分配观的批判上,马克思指出:“即使根本不谈生产和分配的这种粗暴割裂以及生产和分配的现实关系,总应该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不同社会阶段上分配方式如何不同,总是可以像在生产中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可以把一切历史差别混同或融化在一般人类规律之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了分配的偶然性,全然没看到背后的一般规律。因此,无论是生产关系还是分配关系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批判

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中,马克思则进一步用上述的分配观来关照现实,对“三位一体”公式进行了批判。所谓“三位一体”公式就是指资本家依靠所拥有的资本获得利润,土地所有者依靠所拥有的土地获得地租,劳动者依靠自身所提供的劳动获得工资。换句话说,资本、土地、劳动都被看作独立的、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而占有它们的人自然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即利润、地租、工资。

马克思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了批判。首先,揭示了三种收入本质上的一致性。无论是利息、地租还是工资都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只有工人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并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创造价值从来不是目的,只有创造出剩余价值才是生产的目的。利润和地租不过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其次,考察了“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之间的不一致性。具体来讲,利润即使作为资本的产物,也不是资本榨取的全部剩余价值,还应包括地租;实际中地租总是会因为土地肥力的差异而不同,但事实上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土地肥力并不会影响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工资并非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第三,分析了“三位一体”公式看起来合理的原因。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只看到了资本、土地和勞动的物质形式,而忽略了它们还具有的特殊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因而正像如前所述,混淆了生产一般和特殊性,片面地从生产一般出发理解这一公式,只能形成狭隘的、自私的、错误的分配观。

3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合理预测

在写于1857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继续发展自己的分配思想,除了再一次重申生产决定分配之外,马克思也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形式作了科学的预判。他强调:“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为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2]也就是说,在分配与生产的关系中,分配只能依附于生产,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因而他直接指出拉萨尔派把批判的重点放在分配问题上本身就是大错特错的。

他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社会将以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这种状态的进步性在于:“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3],个人不再占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劳动是衡量分配多少消费资料的唯一尺度,等量劳动会获得等量消费资料。但是按照这种原则所拥有的平等权利仍然具有局限性。这种平等获得消费资料的权利否认了任何阶级特权和人剥削人的状态,因为每个人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是它也同样默认了劳动者之间由于体力或智力的差别,有不同等的工作能力,而得到不同等的消费资料。这恰恰是承认一种天然的不平等。对于此,马克思也同样指出:“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因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中,所能实现的还只能是按劳分配,只有通过在第一阶段上的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才能有条件实现按需分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7.

[2][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18,19.

作者简介

董艺(1994-),女,山西太原人,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分配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