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徐世珩山水诗云意象与隐逸心态

2019-12-12蒋雪鸿

卷宗 2019年31期
关键词:山水诗

摘 要:“云”意象在徐世珩的山水诗中出现颇多,这一意象既有着中国传统文人学士追求闲适自由的一贯意趣,还因诗人沉潜佛道而表现出佛禅韵味,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隐逸心态和真淳性情。

关键词:徐世珩;山水诗;云意象;隐逸心态;禅理

徐世珩(1919-1998),别号抱一,晚号洞山药叟,贵州仁怀人,当代黔北诗词大家,创作古典诗词无数,现存世二百余首。他的诗词作品雅洁高古,格律精工,蕴藉隽永,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有学者赞其为“当代黔北诗词之翘楚”。

徐世珩先生自号乐吟子,凡访亲会友,登山临水,乡间信步,案牍沉思,情有所动,兴之所至,常以诗文赋之。他性喜山水,热爱乡土生活,诗歌中有超过半数为山水田园诗,这些诗充分表达了他热爱自然山水、崇尚宁静自由、安于淡泊闲适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花鸟云月,古树奇峰都成为寄寓幽深的情感符号,而其中的“云”意象尤具代表性。

笔者粗略统计,徐世珩诗词有近90首竟然都写到了“云”,诗中有白云、闲云、浮云、绿云、寒云、冷云、凉云、紫云、懒云,还有云窝、云霄、云影、云光、云海、云霞、白云扉、云一缕、几重云…….不但描画了云在不同地点、时辰、季节的千姿百态,写出了云的自然特征,更赋予了云在诗人不同心境下不一样的情感涵蕴,这些云既是自然之云,多彩之云,更是诗化之云,隐士之云,禅意之云。徐世珩先生具有深隐的士人情怀和突出的诗人气质,他对云的情有独钟,一方面在于深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在于他自己本身对佛禅道学浸淫颇深。

“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诗人们则在对“云”的审美观照中感悟到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情致,他们常用云意象寄寓某种情感体验和人生态度,浮云漂泊无所,无羁无绊,诗中浮云多有游子意。云无牵无挂,自由舒卷,在天上悠然闲游,自魏晋时期云意象逐渐成为闲适生活的象征,如陶渊明《归去来辞》诗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云”表现了他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人生追求。苏轼《行香子·述怀》一词用闲看溪云抒发着归隐之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古之隐者多居山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云与隐士逍遥山林、无所系心的生活状态正相契合,李商隐甚而直接把岭上之云称为“隐士云”:“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

徐世珩深具中国古代文士高风雅志,他多次在诗中以“云”意象表达了不爱俗世名利,渴慕如闲云一样随性自由生活的愿望,如:“欲效濒湖躬采药,云山烟水乐余生”(《江皋晚兴》),“倦憩峰头听松韵,解衣斜卧白云边”(《采药二首》),“鲰生早淡浮名念,且效闲云物外游。”(《洪椿坪》)……慵懒而自由的云常出现在他的诗里,如:“云宿茅亭畔,泉鸣竹涧中”(《访业师王培三幽居》),“云懒闲眠岭,禽欢戏翥风”(《秋日山行》),“木瘦叶初落,窗虚云自来”(《过猴子岩山家》),“白云眠秀岭,红树绕芳村”(《秋日访陈君裕隆幽居》),“鹤约云来伴,花吟客吐香”(《登黔灵山五首》)……这些云,起卧随性,无拘无束,悠游自在,与他偏居乡隅、安于澹泊、不为名利系心的生活状态正相符合,表现出诗人对清贫自足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寄寓着诗人一直以来的隐逸心志。另外,白云飘乎天际之间,常与明月清风相伴,不着纤尘,也是某种高洁人格理想的象征符号。

徐世珩一生长居僻壤,满足于清贫而自由的田园生活,固然主要是心志使然,但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因现实所迫的无奈之举。因执着于学术,他被乡里人调侃为“迂夫子”,但其实他自青年起一直都关注社会现实,有着传统文人胸怀天下的情结,他三四十年代的诗多抒发了国难当头时的忧虑,如1938年《浪淘沙》一词下阕:“劫火尚无休,民苦谁忧?男儿正好著兜鍪,杀敌东瀛倾海水,一洗邦羞。”,60年代的《山中秋暮感怀五首》表达了“文革”中对知识分子遭遇磨难的痛切悲愤和济世安民的愿望。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以及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饱学如他竟然只能终生囿居乡野,名不出闾里,桃李满天下却连职称名分也没有,如古之名士退隐山林一样,徐世珩也只能选择安于乡里,在书卷茶铛中寻觅真趣,在寄情山水中排解烦闷,在老庄佛禅中求得解脱。

徐世珩好读书,于文学、哲学、历史、易学、中医学等涉猎广泛,儒家、佛家、道家经典更是研读无数,他对佛学深有研修,寻访寺庙、与僧人交流在日常生活是常有之举。从深层来看,佛教一定程度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他一生安于自适自足,不以名利挂怀,生活简单,对人仁厚宽和,这与佛家无欲无求、慈悲为怀思想相一致。徐世珩的诗词创作受到来自佛教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其诗歌内容、意蕴和意象选择上,还表现在他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和体验方式上,他的许多山水诗体现出审美体验和宗教体验的结合。

徐世珩时常游访寺庙,相关诗作颇多,更曾三次出游佛教和道教名山峨眉山和青城山,作诗达40余首,云和山、水、月、寺、塔、钟声这些禅诗常有的意象在他的诗中频频出现,而峨眉青城系列诗中竟有39首都写到了云,此等意象的营造,描摹出佛地的静寂清幽与庄严静穆,表现他参禅悟道、感受空明神境的体验,同时也表达了对佛门净地的向往之情。

我国的佛寺道观多处山上,许多寺庙掩隐在青山绿树和缥缈白云之中,正是“古刹多藏幽树里,小亭半露白云边”,“峰渲青黛秀,寺隐白云深。”,他驻足此间,看“林密鸟穿黄叶下,山深僧带白云归”,有时留宿寺院,“且觅诗僧同琢句,茶铛煮月在禅房。”,“宵来更借僧楼宿,一榻清辉拥月眠。”,在这里,他内心的“宁”与佛境的“静”相契合,身高远俗氛,“此间结屋尘嚣远,明月清风是一家。”,“且饮瑶泉涤尘虑,白云乡里一勾留”,神往之意油然而生。

佛家本身有观云论禅的传统,云是禅宗随缘任运、了无执着、自由自适的“心”性精神象征,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直觉的书写,自然的呈现,将“寂”与“空”的禅意浑然无迹化入其中,徐世珩有诗句“尘机临此息,小憩白云隈。”(《过遇仙寺拾句》),“凭栏闲眺久,云伴一僧归。”(《清音阁薄暮即景》)也蕴涵着这样的意味。“野鸟悟禅朝佛殿,闲云作客到山房。”(《万年寺》),“我被闲云留伴宿,互忘谁主与谁宾”(《读吴万钟君<游天师洞,夜宿道观>诗二首,次韵奉和》),“客临天畔寺,僧扫殿前云。”(《登钻山坡,暮抵洗象池》),这里的云完全是禅化之云了,“云”与“人”、“禅”融合了一体。与多数禅诗一样,“云”在徐世珩的诗中也常和“明月”、“钟声”一起出现,“白云闲听法,明月共忘机”(《赠莲花山蒋上人》),“明月悬空闻说法,白云绕座护参禅。”(《缅怀果瑶法师二首》),“朝榻喜铺云作褥,夜餐堪假月为盘”(《避暑碧云山寺,于禅房题句》),“鶴影出青嶂,钟声出白云”(《偕高君一力游玉屏寺》),“钟声落幽涧,云影抱禅房”(《访宝峰山寺,聆仁上人谈佛法》)……白云与明月,明心见性,白云与钟声,声色相和,表现出清空明净的佛家气息和深深的禅意。

如前所述,徐世珩虽然安贫乐道,心存隐逸之志,但同时又有着儒家士人的“兼济”情结。他不同时期的许多诗歌中,都表露出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和爱国爱家的赤子情怀,而并非一味不问世事,扎入山林,挚友龚开国说,徐世珩的诗歌“没有传统知识分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的不平,没有穷愁潦倒,忧谗畏讥,悲贫叹苦的哀叹,没有失欢失爱,失宠失恃,无所傍依的愁思,”因此,即便是他的禅意诗也没有多数禅诗的清寂苦寒之感,呈现出冲淡自然、超脱高远的个人风格,体现出真诚淳厚的性情和人生态度。云意象充分表现了他的这种隐逸心态。

参考文献

[1]龙先绪.周山荣 徐世珩诗文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蒋雪鸿,女,遵义师范学院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师,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山水诗
瓯江山水诗意尽在“SONG”
瞻谢公亭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