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捕捉·共享

2019-12-12杨育云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捕捉共享激发

杨育云

摘 要:核心素养的落地最终需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增加实施的成效。少儿时期是获得核心素养的关键期,“激发·捕捉·共享” ——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美术“创意实践”三部曲,主要从课堂教学中学生创作前、构思时、创作后几个角度入手,探寻有效策略,激发孩子们创作的热情、捕捉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共享孩子们的创造成果,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激发 捕捉 共享 创意实践

201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高中美术课标组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美术核心素养,自此,中国基础美术教育进入到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落地最终需要在课堂中体现,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增加实施的成效。少儿时期是获得核心素养的关键期,因此,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段美术“创意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透析

“创意实践”指在创新意识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创新意识,是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在正面价值的引导下,追求创造和新意的自觉。这种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增加实施的成效。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却经常出现以下几种不太乐观的现状:

【现状一】创作前,没能把握好导的尺度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艺术的美,获得美的知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老师有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出现引导不到位,“导”太多、太细,却没能“导”到点子上等现象。教师只有正确地把握“导”的尺度,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状二】:构思时,不能及时捕捉奇思妙想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的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有些老师,尤其是很多刚刚工作的新教师,没有关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一些教学资源,没能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奇思妙想,不能使学习向更深层面发展。

【现状三】:创作后,没有共享好学生的成果

快下课了,有很多老师会将全班大部分学生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然后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品,或者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的分享,过于简单,不能使大部分学生获得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三种现象,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不利于学生“创意”的表达,不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价值探寻

1、促进心智的成长

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把儿童的美术创作看作是他们心智的成长,其中包括:情感成长、儿童作品中的智慧成长、创作活动中的生理成长、创作活动中的知觉成长、创作活动中的社会成长、美感的成长和创造性的成长。

2、利于素养的养成

将 “创意实践”这一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了量变积累,慢慢地就会积淀成素养,以点带面,由表及里,最终促进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3、减少教育的偏差

一次美术课,画的是《大树的故事》,有一孩子画的是四格漫画,在展评的时候,他主动要求上台展示:“这是一棵大树,本来它很开心,但是后来它的边上造了一个化工厂,化工厂里流出了很多污水,慢慢地,大树就变成了一张哭脸……”。没想到一幅原本非常普通的作品居然藏着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描述和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触及儿童的心智和情感,从而减少教育的偏差。

三、策略优探

(一)激发——创作前,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热情是极为重要的精神状态,我们要在学生创作前,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1、通过启发,打开思路

杨景芝教授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一书中指出,我们应“提供各种线索引发儿童回忆、联想,在儿童相互提示、补充下逐步使他们打开思路,丰富创作内容。”

【成效分析】案例中,教师通过启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想象:“假如我是一条热带鱼,我会喜欢什么样的乐园呢?”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孩子们回忆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最开心的瞬间,将这些和“热带鱼乐园”这个主题联系在了一起,创作出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图1)。

2、联系生活,贴近学生

美术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只有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經验的紧密联系,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养的养成。

【成效分析】案例中,教师通过沟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选择要表达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研究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孩子的作品棒极了(图2)。

通过作品,可以还更好地了解到孩子们接触的一些人和事。比如:董远山家里是做生意的,他在自己的《地下王国》里画了很多的金子(图3);唐刘思琪看过《蚂蚁和西瓜》的绘本故事,她画了搬家的蚂蚁(图4)。

3、巧设情境,激活思维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成效分析】最终的效果如何呢?请欣赏孩子创作的精美的可以以假乱真的杯子蛋糕(图6)。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浙江省2016年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的台州吴海英老师的《戴上你,杜桥眼镜》营造了真情景:“眼镜货架”、“董事长委托书”、“眼镜发布会”……走进吴老师的《戴上你,杜桥眼镜》,仿佛走进了一家眼镜专卖店。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得益于情景的巧妙设计。

(二)捕捉——构思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我们应不拘泥于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在学生构思时,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及时调整教学流程,让课堂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发展。

1、适时沟通,听其所思

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以浙美版二年级下册《奇特的梦》为例:

【成效分析】“我最奇特的夢是粉红色的”,多有画面感的回答。在和学生的交流中,笔者调整了教学流程,根据课堂实际,改变了提问方式,及时捕捉到了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孩子们创作的作品又是怎样的呢,请欣赏二年级小朋友《奇特的梦》一课的部分作品(图7)。

所以,我们应在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流程,这样的课堂才会灵动。

2、尝试创作,观其所想

【成效分析】“手绘”也就是我们熟称的“草图”,学生事先将创作思路画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养成预先计划的习惯。以下是一年级孩子们在《花式“点心” 》一课中先手绘后创作的作品(图9)。

无独有偶,在“杭州市陶艺教学活动”,及“西湖区中小学美术教研活动”中,上城区崇文实验江彩邦老师的《瓶子新生代》、西湖区保俶塔实验学校方菁老师的《瓶子变个样》都用了这种“先手绘后创作”的方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技法帮助,解其所困

所有的奇思妙想,都需要技法的支撑,否则我们就不能按照预期的构想实现创作。“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背景下,倡导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不断实践,甚至不断试错的机会,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究出学习的方法。

【成效分析】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练习技能,探究捏塑的技巧,学生用“团”方法做“汤圆”的时候,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汤圆” 表面皱皱巴巴,“面条”粗细不均。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能够及时地给予引导。通过好差作品的对比,让做的好、做的棒的同学上台介绍成功的经验。“反复揉搓”、“用力均匀” 这些捏塑造型技能上的要点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得出,使得学生的捏塑技能得到快速提升,最后的创作能从容地完成,作品也都非常精彩。

(三)共享——创作后,共享学生的创作成果

创作后,鼓励学生共享自己的创造成果,这个共享包括课堂中对自己对作品的描述和解读;课堂中通过手机同屏技术,展示自己的作品;课堂外,通过校园里的展示和全校师生分享作品。

1、留足时间,畅所欲言

从孩子们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上浙美版一年级下册《热带鱼乐园》一课的时候,当我看到以下这幅作品时(图10),是这样问小朋友的:

“为什么你画的热带鱼的大小都一样,没有疏密、大小的变化?这么匀称地一、二、三排列着呢?”孩子自信地说:“画面表现的是我带领着热带鱼们在舞台上表演节目的情景,热带鱼们正在跳舞呢。”经孩子这么一介绍,再看这幅作品就没有原先别扭的感觉了,反而被孩子们的童真感动。给孩子们留足时间,畅所欲言之后,仿佛打开了孩子们的心门,里面的世界何其丰富。

2、“希沃”助力,全班共享

无论是将学生的作品拿在手上展示,还是贴在黑板上,后面的很多学生会看不清楚,而教室里配置的投影经常会模糊不清或者颜色失真,所以,借助“希沃授课助手”(图11)这款APP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希沃授课助手”可以通过手机将学生创作的作品直接、现场投屏到大屏幕上,有利于学生看清、看细作品,利于作品的解读。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同屏到大屏幕上的图片,不仅可以放大或者缩小,还可以做必要的批注,图12红色圈出的区域就是在上《船儿出航》一课时,孩子们画的“哼着小曲钓鱼的爸爸”。这样,便于全班共享。

3、展示作品,扮靓校园

丰富展示的形式和途径。将学生课堂创作的作品,展示在学校的走廊、橱窗里,或者巧妙地摆放在校园中,让孩子们的作品更好地呈现、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再次创作的热情,同时又可以扮靓校园。

四、后续思考

“激发·捕捉·共享”三部曲在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进行“创意实践”。通过日常教学的不断落实,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与价值观念。所以,就让我们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依据,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可以引发他们回忆、联想的线索,珍惜课堂生成的资源,用好课堂生成的资源,建起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多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真诚地解读孩子们的童心,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气场,从而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主编.《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美]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杭州市行知小学   浙江杭州)

猜你喜欢

捕捉共享激发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品德教师应善于捕捉意外促成精彩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