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所得税改革背景下的信用体系搭建问题研究

2019-12-12盖玉娇

卷宗 2019年31期
关键词:信用体系个人所得税

盖玉娇

摘 要:随着第七次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实施,国家发改委于2019年9月28日正式发文称,我国将全面实施个人所得税申报信用承诺制,并将个人所得税守信情况纳入自然人诚信积分体系管理机制。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信用体系缺失情况下个税改革容易引发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搭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信用体系,最后总结搭建纳税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信用约束作用,引导纳税人诚信纳税,减少税收流失,降低纳税成本。

关键词:个税改革;信用体系;个人所得税

根据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缴纳采用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模式,并首次对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继续教育、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以及大病医疗等增加专项附加扣除。

新个人所得税税法的实施,确实解决了旧个税税法的诸多弊端。但是,由于个人申报及专项费用扣除的引入,也为新税法的实施引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当前我国纳税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较大、公民纳税意识淡薄、个人纳税信息资料不完整、自由职业者信息难以统计、奖惩力度不足等。此外,根据发改办财金规[2019]86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建设的通知》,个人所得税信息申报及专项扣除信息报送采用个人信用承诺制,信用承诺的履行情况会记录个人诚信记录,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以法律机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背景,研究新个税改革背景下的个人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征管信息不完整,造成税收流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个人收入的多样化愈发明显,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显得愈发严重,这已经成为导致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作为理性经济人,纳税人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纳税。很多纳税人的收入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的特点,“灰色类”、非工资薪金等收入大量使用现金、实物、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支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完全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非常困难的。

1.2 高收入人群监管不到位,造成“劫贫济富”

在现行的税制下,我国个人所得中的工资薪金部分主要由单位代扣代缴,其他收入则主要采取自行申报的模式。这就使得个人所得税的征缴主要是依赖工薪阶层,而很多高收入者通过手里掌握的资源,有大量的寻租空间,通过种种办法少纳税、甚至偷税、漏税。无法有效实现税收的调节功能,不能缩小贫富差距,反而容易出现“劫贫济富”的现象。

1.3 纳税监管机制不健全,造成“恶币驱逐良币”

我国个人所得税至今已经修改七次,并且出台了《税收征管法》,对偷税、漏税的行为制定具体的惩罚规定。但是由于纳税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税务惩处不及时、证据收集耗时耗力,最终真正受到处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而且,对于多次偷税、漏税的行为处罚标准都是一样的,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进一步降低了违法、违规成本。长此以往,反而是遵守规则,及时纳税的人成了被割的“韭菜”,而胆大妄为的反而坐享其成,一起分享公共产品,出现了“搭便车”现象,这样极大的打击了纳税人的积极性,容易造成纳税中“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长治久安。

1.4 税收惩处机制不健全,税收权威受到挑战

目前,我国税务机关的稽查及惩处机制还不健全,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较小,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力。而个人纳税失信成本又相对较低,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个税缴纳过程中信用缺失的现象。仅2018年艺人范冰冰一例,经税务机关查证后查补税款加滞纳金并罚款后,合计需上缴接近9亿元人民币,此案一出,震惊全国。高收入者偷逃税款,往往金额巨大,这不仅是对税收公平的挑战,对税收权威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

2 应对策略-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信用体系

2.1 建立“互联网+”税务模式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算法、AI、云计算、数字建模等技术也更多的被应用到各行各业。在个税缴纳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搭建新型的纳税信息系统。通过打破税务部门与医院、民政、工商、教育部、住建部、公安、海关、银行、金融监督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壁垒,对纳税人相关信息进行清洗、整合、分析,进一步形成有效的纳税人纳税相关数据,并可以通过第三方数据上报、CRS机制获取纳税人海外账户信息等途径,实时对纳税人的相关税务信息进行监控、更新,最终形成信息监管、信息反馈、信息整合、信息共享的良性监管系统。

“互联网+”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税务机构获取涉税信息、分析税务信息的效率,解决个税征缴过程中纳税人与税务部门信息不对稱的问题,实现对税源的有效监控,提高纳税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信息化处理水平,提高税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为搭建个人税收信用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及数据储备。

2.2 关注高收入人群

我国应在个税征缴的过程中多多借鉴国际经验,尽量避免将个税变相为“工薪税”,这样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引入纳税服务中,可以以税务相关信息为基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对纳税人的收入数据进行分析,合理、动态地设置收入阈值,超过阈值的纳税人群圈定为高收入群体,进行重点的税收监控。同时,也要充分配合“人才兴国”战略,避免由于高税负导致高精尖人才流失。

2.3 建立财产实名登记制度

在国家层面颁发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要求对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房产、车辆、金融资产等重要资产信息进行实名登记,在相关财产发生变更时,要及时同步到税务系统,这样可以使税务部门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个人的真实财产信息。

2.4 加强现金及线下支付方式管理

为了有效管理“灰色类”、非工资薪金等收入,我国应该加强对现金及线下支付方式的管理,建立完整的线下交易监控管理模式。着重培养纳税人的线上交易习惯,推进去货币化运动,大力推广线上清结算等支付工具,对所有纳税人的收支进行有效监控,做到任何交易有据可查,方便纳税统计。

2.5 实施“双向申报”

所谓的“双向申报”是指纳税人与代扣代缴单位针对纳税人的相关税务信息各自独立地向税务机关进行申报,税务机关根据上报信息进行审查、稽核的一项管理制度。通过“双向申报”可以进一步保证纳税人税务信息的准确性,降低纳税人作弊的机会,从税源上控制纳税信息,有效减少偷税、偷税现象的发生。

2.6 构建全国统一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税务管理系统

新个税改革中的专项扣除政策,就是为了减轻纳税人的稅负。但是由于每个纳税人的家庭情况是不一样的,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个税扣除,难免会有失偏颇。为了更好的体现个税制度的公平化、合理化以及人性化,我国应该逐步改进为以自然家庭为单位征缴个人所得税,建立家庭成员综合纳税信息,这样更有利于减轻纳税人税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2.7 完善奖惩机制

为了有效督促纳税人诚信纳税,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奖惩制度。不能造成奖励受众面窄、惩罚力度不足的问题。个税信用的奖励措施要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要切实解决纳税人所需,使用过程中不要受到过多限制,以免让纳税人觉得实惠大打折扣。纳税记录优良的纳税人,可以在办理贷款、信用卡、孩子入学、养老、退休金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开通业务优先办理等绿色通道;而对于纳税记录较差的纳税人,要及时进行惩处,针对屡教不改、多次偷税、漏税的行为,更要严加处罚,责任追究不限时间,并记录个人诚信档案,伴随个人终身,增加其违法、违规成本。

3 搭建完善的个人所得税信用体系的意义

3.1 可以促进纳税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通过纳税信用体系的搭建与完善,可以优化纳税过程中的信息采集、数据清洗、整理分析等过程,以及税务后评估和稽核流程。

3.2 可以有效防止税收流失

税收信用体系中的关于纳税人税务信息处理技术的优化、对高收入人群的关注、去货币化、双向申报等功能,可以有效防止税款流失。尤其是其中对失信纳税人的严厉惩处,增加纳税人偷税、漏税的失信成本,保证全体纳税人员公平纳税、平等纳税。

3.3 可以降低纳税成本

现行的个人申报及单位代扣代缴的税务处理模式太过耗时耗力,通过纳税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适当对于信用良好的纳税人减少稽核、数据上报的次数。信息化技术的处理,也可以节省税务工作人员的时间,提高效率,降低纳税成本。

3.4 可以加快建设诚信社会的脚步

个人所得税信用体系可以促进广大纳税人重视个人信用,珍惜个人诚信报告,这对诚信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新个税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积极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建设的通知》,建立健全完善的纳税信用体系就显得愈发重要。充分发挥纳税信用机制对纳税人的正向激励作用,设立相应的信用等级,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失信惩处措施,对纳税人产生必要的震慑效果,从源头上把握纳税信息,提高纳税人诚实纳税的积极性,搭建“全民诚信纳税,税收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山.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分析及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01):262-263.

[2]刘赛.个税改革如何将消极纳税变积极纳税研究[J].财税金融,2019(18):105-106.

[3]淦作勇.关于如何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J].财会研究,2019(05):52-54.

[4]于景存,邓莹莹.浅析新时代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税探讨,2019(18):8-11.

[5]张奕.分类与综合个人所得税改革中个税诚信机制建立研究[J].商业经济,2017(05):51-53.

猜你喜欢

信用体系个人所得税
网络实名制问题探究
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