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公共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

2019-12-12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流行色 2019年6期
关键词:成人设计师设施

杨 青(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对于公共空间来说,儿童的活动空间的设计尤为重要。相较于成年人,儿童在公共空间中是弱势群体,他们很难通过语言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并且对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没有足够的预测能力。因此,如何在公共环境中设计出符合儿童需求的活动空间是当代设计师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如今,很多人对此方面的设计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大都单从儿童的角度进行诠释,陷入理论“怪圈”。公共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需要一种更全面、更综合的视角。

一、功能层面的单一性

从国内公共环境中的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来看,儿童活动空间已经开始受到重视,尤其是住宅小区中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已经获得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也有不少开发商将儿童活动空间当作楼房售卖宣传的噱头。虽然情况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在设计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今,多数的活动空间缺乏可供儿童休息的地方,其中的部分活动场地也只是单一的游戏摆设。孩子们在享受户外时光时,需要多功能的设施,这些设施不仅要提供最基础的游乐功能,还需具有文化传递、情感表达等其他功能。

并且,很多这类设计只满足部分人群的使用需求,忽略了群体的多样性,造成了使用功能的单一性。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开放空间中人群的复杂性,不同群体的活动会因为各种原因相互干扰,需要设计多样化的空间。因此在设计儿童活动空间时,也必须把这些因素加以考虑,应该主动对人群进行“分流”。在打造一些专门性的儿童游乐设施的时候,也为各种各样的人提供可以休憩、娱乐的空间及设施。

在很多儿童乐园的设计中,设计师们太过于顾及孩子们的需求而忽略成年人的需要,以至于在一些游乐场所附近没有大人们休息的场地。没有停歇的地方导致了成年人体验效果不佳,自然而然没有人愿意带孩子们去这些地方玩了。这样,儿童的活动得不到保证,与设计者的初衷也相背离了。

德国舒尔伯格雕塑游乐场的设计在功能的多样化上面做到了“顾全大局”,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五边形攀爬网、由攀爬结构封闭起来的模拟地貌和围绕游乐场通道组成的林荫大道。它采用一个连体的环形网状的设施,将整个场地围绕起来,这个网可供不同年龄的小孩使用。在设施下方有许多的“藤条”供孩子们攀行,“藤条”中间的橡胶板可局部旋转,既是一个休息的好地方,也是攀爬的支点。在攀爬网的下方铺有跌落保护,为每一个孩子的安全提供保障。小山、圆环被沙坑环绕着,是等待的家长们休息的场所。小小的山丘不会遮挡家长们的视野,还能供儿童站立眺望周围景色。林荫大道中也为游客提供了长凳。设计师将可能来到这个场地的人们都考虑在内,“多样化”的需求在这个设计中统统得到满足,其设计优秀与否,不言而喻。

二、心理需求层面的笼统性

设计中抓住使用人群的心理特点尤为重要,不同的人群有其自身不同的心理需求。公共环境中的儿童活动空间在使用人群上存在着复杂性,应对不同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做具体、实际的分析,而不是“大约”“笼统”的胡乱设计。

在目前的公共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中,与儿童心理有关的设施建设极度匮乏。场所中的景观设计、游戏器械都很难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也存在着不少因为忽略了孩子们的心理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设计师往往喜欢在场地中添加雕塑小品以及一些成人的游乐设施,这些雕塑小品功能模糊,有些棱角锋利,小朋友心智不成熟,很难考虑到这些细节,容易在活动中受到伤害,大人们也很难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成人的游乐设施虽然给那些带孩子的家长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地,但是孩子们的好奇心相当强烈,当他们厌倦了孩童的设施,就喜欢去尝试一些新的“玩具”,成人设施就成为了他们的“战场”。所以在设计成人设施时,也必须将儿童的心理加以考虑。另外,部分设计将成人空间与儿童空间设计相隔较远,成人如果想要放松一下,孩子就会在视线范围之外,这种“放心不下”的心理使得成人设施也很难得到充分使用。在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中,也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根据中国的国情来看,大多“监管”孩子们的是老年群体。这个群体数量庞大且不容忽视,在设计中都应加以考虑。

三、环境层面的“独立”性

在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发展中,两个著名的理论被先后提出,一个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儿童活动空间,被定义为“KFC游乐场”,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儿童活动空间的“麦当劳模式”。由于美国的主流社会过分评定危险等级,对家长们过分夸大安全约束的作用,导致他们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儿童安全过分担心,使得设计师们在设计时不得不考虑这些“万一”的责任归属,于是纷纷选择购买成品设备。麦当劳公司抓住机遇,建立了大量的公共环境中的儿童活动空间。这些场地通常选择吸引儿童目光的亮丽颜色,保证安全的模块化设备,设计成各种样式供儿童们嬉戏玩耍。虽然保证了孩子们在游戏时的安全,但是却因为使用重复的设备,极大地降低了游乐价值,没有和自然环境交融的设计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多样需求。欧洲的“KFC”模式游乐场也是同样,大量使用模块化生产的游戏器械,用围栏阻止宠物和限定儿童的活动范围,缺乏自然环境的融入。这种环境的“独立”,使得孩子们与自然脱离了联系。

大自然是儿童最好的玩伴,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能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手冢建筑研究所设计的屋顶房屋竣工后,一度引发争议,这样的设计是否实用?是否能给儿童们带来足够的舒适感?在笔者看来,这个设计完全掌握住了儿童活动行为的特点。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这个设计最独到之处。“屋顶乐园”的初衷就是与自然融合,设计师们将屋檐的高度降低到法定标准的最低值,这样既保证了正常通行,又使得孩子们在屋顶游玩时能够更接近身边的“自然景观”。屋顶的四周都用栏杆围绕,在围栏的细节处也加以掌控——它的最宽处只有11厘米。这样的宽度既避免了儿童将头探出,也允许了大部分的成年人将脚伸出,在屋檐上摆动,想想都是妙趣横生的场景。孩子们相较于待在冷冰冰的房屋里,更乐意在活动中与自然嬉戏。

反观目前很多国内的公共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大都以商业形式出现,用假树假花营造自然氛围,用冰冷的隔板划清与自然的界限,甚至将成人都驱隔在外,这样的空间很难迎合孩子各方面的需求。

四、儿童活动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公共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也在不断完善。虽然目前国内的关于儿童的活动空间的设计大都忽视与周围环境协调,不太注重历史和文化背景,缺乏整体感,但是总体的趋势却在向好的地方发展。

(1)各地方儿童需求的不同使得多种层次和风格的设计层出不穷,这些设计都加强了对儿童精神层次方面的关注,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

(2)公共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与使用者也就是儿童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他们不仅让孩子们使用这些设计,也让他们参与设计,这让设计也更加人性化。

(3)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与多种学科的联系和结合也日趋密切。在这个崇尚科学的年代,一切脱离了科学研究的设计都是设计师自己的“臆断”。科学的设计,更多的是从人的生理特点出发来考虑设计的形式。就如同诞生于70年代的普适设计,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尊重人体构造,为满足绝大多数人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有足够的科研数据支撑,更容易捕获使用者的心。

(4)高技化。高技化发展一直是科研者对待万物的态度,换言之,他们希望用高科技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上也不例外。许多国家的学者针对儿童游乐设施研发取得了很大成功,国外的迪士尼乐园和哈里波特的主题乐园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们采用了很多高科技的方法。这些技术给活动场地增加了无限的可能。特别是哈利·波特主题乐园的设计,为了呈现哈利·波特的电影里的场景,设计师们采用了很多高科技的方法将带有“魔法”的扫帚带到现实生活中来,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这也是它能够吸引各地的游客前往观摩的原因。

(5)公共环境中的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更加强烈了。公共环境是一个开阔的空间,与自然相临。在这里,“环保材料”的应用尤为重要,“绿色”将成为未来设计的永恒主题。

结论

公共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不单是只针对主要使用群体,还应面向所有人。孩子的童年时光是短暂也是宝贵的,设计为这段时光增加光彩。设计师们应学会对整个设计进行宏观掌控,从各种角度考虑设计的优点与弊端。社会也应该多多关注公共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相关机构也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孩子们在公共环境中的利益。只有共同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才会让中国在公共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发展有个“质”的突破!

猜你喜欢

成人设计师设施
小小设计师
民生设施非“摆设”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成人不自在
推荐一个设计师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Un rite de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