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在非内分泌专科开展高血糖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9-12-11许淑芬林晓燕

糖尿病新世界 2019年19期
关键词:高血糖糖尿病护理

许淑芬 林晓燕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在非内分泌专科开展高血糖护理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2例糖尿病患者,给予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进行高血糖护理,对护理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护理后患者血糖水平(包括FPG、2 hPBG、HbAlc)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的评分为(93.4±5.3)分,护理前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的评分为(71.8±2.4)分,护理前后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8%,其中非常满意54例,比较满意36例,不满意2例。 结论 在非内分泌专科中设立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开展高血糖护理干预,能够对血糖水平进行合理控制,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效果较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非内分泌专科;高血糖;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0(a)-0145-03

糖尿病属于常见疾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通常会表现为代谢功能紊乱,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影响到患者健康与日常生活情况。如果治疗不够及时有效,会延长病程,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1]。部分非内分泌专科的护士对糖尿病的专业护理不够了解,技能不过关,缺乏专业的护理培训,对患者的护理需求难以满足,影响到护理质量与患者预后效果。因此,需要建立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针对非内分泌专科糖尿病患者开展高血糖护理,以便提高护理效果,康复进程会显著加快[2]。因此,在该研究中,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2例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糖尿病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51例、41例,年龄跨度为43~81岁,平均为(63.4±3.6)岁。病程为1~10年,平均为(4.7±0.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意识障碍者、不配合者、严重脏器损伤者。

1.2  方法

在非内分泌专科中给予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进行高血糖护理,具体如下。

①建立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小组成员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均工作5年以上。小组成员包括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专业医师与营养师等。能够对糖尿病的护理技能与知识熟练掌握,加强糖尿病专业护理技能培训,确保小组成员考核合格后上岗。并对相关护理工作文献进行整理与归纳,记录公正客观的资料,确保小组成员对这些知识熟练掌握。

②用药护理在用药方面加强正确指导,能够根据医嘱来执行,告知药物名称、注意事项、服用剂量与次数等,不得私自增加或减少药量。详细向患者询问胰岛素注射部位是否出血、疼痛与红肿现象,并告知应对措施。如果胰岛素出现变色情况,需要查看密封是否完整,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指导患者血糖监测方法,对血糖密切监测。

③饮食护理需要由专业的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饮食方案,确保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血糖进行合理控制,多食用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对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摄入进行严格控制。并规律作息,戒烟戒酒。

④运动指导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不熬夜,提升身体素质。可以根据患者的喜好制定出合理的运动锻炼方案。例如开展太极、体操、散步、广场舞等锻炼,对患者体重进行合理控制。需要告知患者持之以恒,坚持锻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⑤建立病例档案,落实护理工作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风险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便缩短康复进程。另外,及时了解护理结果,并对其回顾分析与总结,并对护理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行分析,以便给予相应措施处理。及时发现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落实好高血糖护理内容。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够将其顺利完成。对护理人员给予专业化技能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水平。而联络护士应及时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水平,能够将其更好的应用在临床护理中。对护理工作不断的完善,明确自身工作内容,对护理效果进行考核。

⑥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健康宣教,通过宣传手册的发放、知识讲座、视频等方式向家属与患者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以便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 h血糖(2 hPBG)。并自制糖尿病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对患者疾病认知程度进行评分内容包括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对疾病认知程度越高。并采用问卷调查量表评分护理满意情况,分类为不满意、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对比

护理后患者血糖水平(包括FPG、2 hPBG、HbAlc)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前后疾病认知评分对比

护理后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的评分为(93.4±5.3)分,护理前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的评分为(71.8±2.4)分,护理前后疾病認知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79,P=0.012)。

2.3  护理满意率分析

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8%,其中非常满意54例,比较满意36例,不满意2例。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引起的,该病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其可能与饮食结构、人口老龄化有关。该病的病程较长,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会造成较大影响。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高血糖症状,会危及生命安全,影响到预后效果。为了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需要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而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且系统的护理服务,能够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对血糖水平进行合理控制[3]。

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方式,对患者而言,这种护理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比较满意,符合患者的护理需求。在了解患者病情的情况下,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能够预防高血糖的发生。同时,可以对糖尿病护理相关规范进行不断完善。小组成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糖尿病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通过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能够促使护士的工作效率显著上升,顺利开展护理工作。在对护士进行培训的时候,加强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其健康知识宣传的重要性,显著提高护理效率,尽早预防安全隐患。进行健康教育后,可以让患者更加深入的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可以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促使护理工作更好的实施。让患者及时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能够促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提升患者自我保护意识[4]。

由于大多数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不够了解,存在焦躁、忧虑等不良心理,治疗依从性较差,通常不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从而导致护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会影响到护理效果的充分发挥。因此,在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中,健康教育实施后效果比较明显,可以加强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显著提升,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且小组成员通过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更好的将护理工作落实到位。在高血糖护理中,需要由专业的营养师对患者营养进行评估,以便制定出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及时补充营养,对血糖进行合理控制。对高血糖而言,饮食治疗是基本干预手段,小组成员中必需要配备专业营养师,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干预,以便提高护理效果,合理控制患者血糖[5]。

在该次研究中,对92例患者分析中得出,实施糖尿病专科小组高血糖护理后,患者血糖水平得到合理控制,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显著上升,且护理满意率较高。表明糖尿病专科小组开展的护理方案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非内分泌专科中设立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开展高血糖护理干预,能够对血糖水平进行合理控制,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效果较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蔡英华,万霞,姚孝娟,等.糖尿病联络护士在非内分泌科高血糖患者血糖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8):422-425.

[2]  岳晓燕,岳小鹏,苗乐杰,等.探讨糖尿病学组在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6):169-170.

[3]  李銀花.组建糖尿病护理小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专科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3):166-168.

[4]  魏艳华,张海玲.总结医院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临床医 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4(11):2109.

[5]  唐婉璋,陈艳霞,孙治华.糖尿病管理中心模式在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探讨[J].数理 医药学杂志,2016,29(18):1240-1242.

(收稿日期:2019-07-02)

猜你喜欢

高血糖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