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背景下党报评论表现形态的“守正创新”
——以农民日报三种评论文体为例

2019-12-11冯克孟德才

中国记者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农民日报三农

□文/冯克 孟德才

内容提要 近年来,农民日报在拓展评论的表现形态和美学特征等方面作出积极尝试,涌现出三种突出的评论产品:“微时评”“农策论”“新政论”。三种评论表现形态各有所长,相互搭配,协同作战,共同打响农民日报评论“守正创新”的融媒之战。

新闻评论,向来被视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众声喧哗的媒体融合时代,评论数量多寡及质量高低,已成为展现媒体价值输出力、衡量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尺。

北京市召开节约用水大会。3月25日,2010年北京市节约用水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总结了2009年北京市节水工作,部署了2010年工作任务,表彰了2009年度北京市节约用水先进单位、2009年度北京市节水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向全市中小学生代表发放了《北京之水》知识读本,并由北京市水务局与石景山、大兴等区县代表签署了节水目标责任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闻评论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评论内容与范围的丰富与拓展,传播理念的坚守与变革,传播形式与传播渠道的增加与扩充,传者与受众角色的变化等。这些变化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塑造着评论新的表现形态。

评论的表现形态,顾名思义,即评论最终呈现的形态和气质,主要由评论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叙事特征、语言风格等综合作用而成。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认识评论的价值和功用,更好地发挥评论激浊扬清、引导舆论的作用,迫切需要加强对评论表现形态的研究和开发。近年来,农民日报在拓展评论的表现形态和美学特征等方面作出积极尝试,涌现出三种突出的评论产品。

一、微时评:微言大义,展现基层观照力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动辄万言的长文章和晦涩难懂的深阅读遭受冷遇。与此同时,短小精悍的短文章、浅白生动的浅阅读颇受大众追捧。不管我们是否认可这一趋势,但不得不承认,把文章往短里写,在“微言”里蕴“大义”是我们提高用户黏度、拓展评论表现形态的一种积极策略。

长期掌管国民党党务的陈果夫曾提到,“党的宣传为民主自由,党的训练为军事化,党的组织为学苏联,内部是中国的。如此东拼西凑,不成一套,如何是好?”㉛国民党体制所存在的上述矛盾实际上都导源于孙中山的建国程序设计。

比如,《扶贫的视角可以更细微》(2018年12月13日)关注的是湖北丹江口90后教师自掏腰包为留守学生买过冬棉鞋的事件,却没有从“歌颂教师奉献精神”等常规角度入手,而是尖锐地指出不少地区开展扶贫时多将精力用于产业发展、危房改造等重点项目,对留守儿童有无过冬棉鞋等问题则视若无睹。文末亮出核心观点:“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扶贫的视角可以更细微,做好了,也是加分项。”

从栏目定位和表现形态上看,“三农微评”其实是一种“微时评”。时评这种应时而发的评论文体,比其他评论文体更注重速度和时效,力求在“神速麻利快”中传递媒体人应有的责任和态度。微时评更加彰显了时评以时为先的特征。虽然它的篇幅变短了,但评论的言说领域和介入范围却大大拓宽。一些基层看似琐碎的“小事”,一些简短却有创见的思考,一些可能撑不起长篇大论却有必要说一说的话题,都成为“三农微评”评析的对象。比如,《农村社保卡不能一发了事》(2018年9月17日)、《为基层干部“脱稿汇报”叫好》(2019年3月29日)、《秸秆禁烧,要从细处考量》(2019年6月15日)都是从一些很平常很琐碎的农村基层问题入手,言简意赅,将最核心的观点和态度亮出来。通常看,几千字的大文章不屑于涉足这类小微话题,这些小微话题也撑不起大篇幅的笔墨,几百字的微评,则恰到好处,既有观点,又有力度。

政论,是针对当前的政治问题、治国方略等发表的评论,与策论不同,政论的视野和格局更加开阔,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具体问题,文风上多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之势。

为响应读者“微阅读”的需要,2013年起,农民日报在寸土寸金的头版推出“三农微评”栏目,力求以350字以内的篇幅,对“三农”领域热点事件或焦点问题提出议题,或鼓掌叫好,或大声疾呼,或针砭时弊,或引导反思,让读者在1分钟内对评论议题的来龙去脉、主要内涵、建议举措等产生直观认识。从最初的不定期刊发到2018年起几乎天天见,“三农微评”已经成为农民日报要闻版一道可口的新闻配菜,不仅活跃了版面,更展现出农民日报对“三农”热点话题不缺位、舆论场中“有我在”的宝贵姿态。

策论,以“策”当头,注重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是一种以论点为写作中心的思辨性文体。农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专注于“三农”内容的深耕,更加突出选题和表达的“三农”属性,谓之“农策论”更为贴切。这些“农策论”之所以能够在“三农”内容分析和解读上展现出强劲的优势,一方面,在于它对于中央重大“三农”政策有着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深入再解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它能有效地将基层真正关心关切的问题反映出来,真正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机遇和挑战层出不穷,“三农”新闻宣传领域面临的任务也更为艰巨。传播好党的“三农”政策,唱响新时代“三农”好声音,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报评论作为价值输出的重要载体,更要立足内容深耕,提供更多有增量的观点,以突出的思想性和专业性赢得读者的青睐。

二、农策论:专业深耕,凝聚“三农”思辨力

除了发挥评论针砭时弊的监督功能外,“三农微评”还给人以情感的滋润,体现出人文关怀。比如,《请喝农家一杯茶》(2018年7月3日)这篇微评,作者从基层调研中的一件小事入笔,讲述了干部进农家不肯喝农家茶引起的误会,进而分析得出,干部与群众打交道,尽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细节之中。文章娓娓道来,入情入理,流露出对于农民群众的真情实意和贴心关怀。

□农民日报记者孟德才在甘肃积石山县阳山村农户家中采访脱贫攻坚情况。

近年来,每逢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节点、“三农”重大政策出台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三农”重要讲话发布之后,农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总会在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传递中央精神、聚焦基层关切的重要窗口。从文体特征上分析,农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无论是从立论的严谨性、表达的专业性、还是现实指导的精准性等方面看,都和策论这一古老文体有着亲缘关系。

常言道,如果没有几句扎人的话,就不算是好评论。“三农微评”对于农业农村领域一些不好的现象,敢于亮剑,旗帜鲜明表达观点也是一大特色。《“油漆未干检查过关”谁之责》(2018年6月26日)关注的是一件基层时事:某村为应付上级检查,连夜把标语刷上墙,检查工作时,有工作人员不小心衣服上沾了新刷的油漆,然而检查组在总结时竟表扬当地廉政教育宣传搞得好。文章这样写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形式主义歪风之所以积弊甚深,不光下级有问题,上级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意糊弄一下就能过关甚至得到表扬,实乃变相纵容下级只务虚功、不尚实干。”这样的文字,不藏着掖着,一针见血,把问题的症结和盘托出,读起来十分过瘾。而且在批判之时,也没有把话说太满,保持了刚刚好的“微辣”力度。

□农民日报记者冯克在河南洛宁县讲理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金相超(中)。

□农民日报记者孟德才在四川阿坝州小金县采访“四好公路”建设情况。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汉代晁错《论贵粟疏》为代表的“三农”政论传统源远流长。农民日报编辑部文章开创了新时代“三农”政论写作的一种典型范式。从思想内涵来看,农民日报编辑部文章以立论正、站位高为鲜明特点。其对一个“三农”话题的把握,不是就事说事,而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坐标和国际坐标中去考量,深入挖掘它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比如,农民日报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编辑部文章《四十年后再出发——致敬中国农民和农村改革》,没有单纯地回顾过去农业农村40年改革发展的经验,而是站在近五百年来大国崛起的高度去审视中国这段改革发展历程,同时对照西方国家现代化历史,得出结论:“即使最苛刻的挑剔者也必须承认,中国四十年的改革成就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我想劝她几句。她却立刻止住了哭,说,你走吧,各人有各人的命。不过,这一天我过得非常真诚,非常痛快,多少年也没这样了,真的。

理论的终极意义在于统一认识、指导实践。农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始终追求对现实的精准指导,注意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敢于直面并揭示“三农”工作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有些地方‘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一些地方的主要领导在工作中常常是‘说起工业大半天,说起农业一根烟’”。网友直呼:“言基层工作者欲言而不能言、不敢言,真可谓党报罕见大尺度发声!”

指出问题之外,农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还善于开药方,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如何让优先发展可考核能检验?》针对检验“五级书记”是否真抓乡村振兴时提出如下衡量标准:“开展调研时,有没有向总书记看齐,深入农村一线的次数最多;部署工作时,有没有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优先次序;专题研究时,‘三农’议题是不是重点议题;党委述职时,有没有认真总结推进乡村振兴的做法和得失;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没有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具体举措”。这些建议考虑全面,可操作性强,甚至直接可以写进督导条例。

对有创见的理论的解读,本身就是新的理论;有创造性的文字表达,同样可以视为一种新的理论。农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对重大“三农”理论政策解读方面,展现出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强劲的思辨能力,一经发布,便迅速在“三农”政界、学界、业界和农村基层干部中产生强烈反响,实现了从舆论空间向现实空间的强力扩散。《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五新”要求系列谈》的不少内容为当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材料采纳,进而上升为国家“三农”政策,其中“新农村建设要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更成为当年“三农”政策的创新成果。此外,“七论乡村振兴”等系列评论还被农业农村部系统列为干部培训和学习教材。

三、新政论:守正创新,增强舆论引导力

“三农微评”篇幅有限,方寸之地要展露华美舞姿,决不能循于常规、陈词滥调。因此,“三农微评”不容你层层铺垫,必须开门见山,节奏明快。在整个行文过程中,要注重惜墨如金,“捞干的说”,力求达到“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的程度。篇幅上除极力践行“极简主义”外,微评切入新闻的视角也要求新求巧。绕开人云亦云的视角,另辟蹊径,才能让读者品出新闻背后丰富的意味。

以农民看得懂的语言传播最精深的“三农”内容,这是农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一贯追求。为此,在处理每个重大“三农”议题时,农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品意识,旨在成为广大农民、“三农”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学习领会重大“三农”政策精神的好帮手、好参谋。比如,2018年初推出的“论乡村振兴”一组七篇评论员文章,分别从“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我们要怎样建设乡村?”“建设乡村的钱从哪里来?”“靠什么人来建设乡村?”“用什么样的机制建设乡村?”“建设乡村要注意些什么?”“建设乡村的强大合力如何形成?”等角度,主动设置“7个W”,自问自答,层层推进,对于基层把握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核心要点、推进举措等有较大启发意义。“九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系列评论员文章、“七论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系列评论员文章等等,也都是围绕一个主议题,设置几个子议题,各篇单独成章,聚合起来又环环相扣,形成集群效应。

从文风上看,农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无论是说理、叙事,还是抒情,都讲求一气呵成、磅礴大气。《打造亿万农民的共同梦想》开篇以一组排比句论证了“三农”中国梦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图景,这是一个民族最为执著的情怀。”接下来,文章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分别论述了“三农”中国梦的内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实现“三农”中国梦的战略举措等。文章如汉赋一般文辞优美、气势连贯,给人以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为适应新形势下新闻传播规律,农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求新求变的趋势。首先篇幅上更加精练,以往动辄大几千的文字,现在尽量控制到头版登完不转版。表述方式上,更加柔软和灵活,直达读者内心。

此外,农民日报还创新推出富有“三农”政论色彩的融媒体产品。2019年3月,农民日报在新媒体平台首创“三耕天”栏目,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以“和你聊聊农村的事,像一位老朋友那样”为定位,灵活借鉴“10万+”爆款文章的写作技巧,实现了对专业性极强的“三农”话题的通俗化转译,不仅拉近了与目标读者的心理距离,还实现了跨圈层传播。比如,《从饭桌到谈判桌:中国种子的脾气》这篇“三耕天”的代表作品,从标题到内容,都散发着一种清新活泼、生动有趣的新媒体气质。文章以一句俏皮话“你申请专利的原材料是我送给你的,你现在来找我收费?”开篇,极大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夹叙夹议,融情入理,像讲故事一样回顾了中美种子企业十多年来的纠葛和交锋,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鲜活的拟人化意象:中国种子仿佛是有脾气的,不管别人如何挑衅,我们从来不曾畏惧,而是做好了随时应战的准备。

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几乎都能见到建设智慧城市的提法,但其中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陈旧、内涵模糊,甚至把智慧城市建设等同于城市信息化。将各部门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内容套上智慧的外衣就包装成智慧城市的应用,而忽视应用与智慧城市核心平台间的联系。

古村古镇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吸引物,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凭借,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资源基础,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时代,充分利用古村古镇有效地发展乡村旅游,将形成一轮新的热潮。客观上,空间相互邻近的古村古镇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总带有几分明显的共性,如太湖流域的古镇总体上吴越文化和水乡文化特征明显[1],成为旅游产品同质化的主要原因。生态位法则表明同质产品或相似服务,在同一市场区间难以同时生存。科学揭示差异化路径,促进协同共生发展,是旅游学界和业界应协同攻关解决的紧要课题。

互联网时代从来不缺乏信息,缺乏的是对错综复杂的海量信息进行提炼整合并得出有价值观点的优质内容。《非洲猪瘟之战:95万头猪的遗愿》是“三耕天”另一篇代表作品,它对互联网上和非洲猪瘟事件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深度整理,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地分析了非洲猪瘟事件对我国猪产业的影响、我国猪产业面临的挑战以及转型升级的出路等关键问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3.4 护士的主观幸福感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表5显示,护士及其配偶的主观幸福感总分和婚姻质量总分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婚姻质量各因子中,除了信仰一致性外,其他都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呈正相关。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中,除了松弛与紧张外,其他都与婚姻质量呈正相关。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关于信仰的一致性分值较低,大量数据缺失。这可能与中国国情有别于西方国家有关,因此其对婚姻质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量。

目前,亲子游领域的学术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有关亲子游活动的网络视角研究相对匮乏。鉴于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存在极强的正相关性[3],本研究从网络关注视角,基于2013—2016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对亲子游网络关注度的动态数据,探究亲子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亲子游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因素,以期对预测亲子游市场客流量以及亲子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以“三耕天”为代表的融媒体产品,开创了媒体融合时代“三农”政论的另一种写作范式。无论是内容剪裁还是语言表述,都更加契合融合时代的阅读习惯和传播规律,它们的成功试水,也标志着农民日报评论守正创新的融媒之战,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农民日报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走出党媒“舒适区”:《农民日报》的思维再造与融合新生
党媒微博农民议题的文本呈现研究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浅谈如何打造农民需要的科技信息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