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离“混沌”,开启新生

2019-12-10吴小伟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混沌柏拉图

吴小伟

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专门阐释了“洞穴隐喻”,将人的“原初”状态和看到所谓“理型世界”后的状态及反应描绘得淋漓尽致。电影《楚门的世界》则为我们展现了现代社会里存在着的明晃晃的暗黑“洞穴”。本文以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为出发点,分析《楚门的世界》中蕴涵及折射的现代社会,让人们在更加了解理论的基础上,把握住核心的“善”,辅以坚定的自我信念,走出“洞穴”,抽离自身的混沌状态,翻启人生的新篇章。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隐喻;楚门的世界;混沌;理型

真实抑或虚幻?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第七卷中描绘了这么一幅场景:有一个洞穴式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照射进来。有一些囚徒生于斯长于斯且死于斯。他们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不做声。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洞壁上的影像。洞穴里的人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而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他们日复一日,从未不满或想过改变。在他们的眼里,这就是真实的世界,黑暗但并不虚幻,活着便是唯一的“思考”。他们无法知晓,在黑暗之外存在一个“理型世界”,洞内的一切只是洞外的倒影。洞外的人却知悉这一方黑暗的小天地。

同样,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主人公楚门(Trumen)生来命运便被操纵,他活在一个预设的世界里。对他而言,这个人造世界没有真正意义上存在的事物,就连各种自然现象都是虚假的。电影名为“The Trumen Show”(《楚门的世界》),讽刺的是这根本不是楚门的世界,而是来自一个“创造者”的创意。他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目之所及皆假象。他的名字“Trumen”(真正的人)也极具反讽意义,他是人,却也不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构造的世界里,表面真实,实际虚幻。他看到的一切都是“外部世界”想让他看的,“影像”和“声音”皆是“外部世界”的倒映。这和柏拉图所描绘的洞穴如出一辙。他们浑浑噩噩,并不知道在这世界之外另有一个世界,相较而言它更加宽广明亮,并非狭小的缩影。

走出洞穴,击碎虚幻

洞穴中的人生活在继续。直至一天,其中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站了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并且,由于眼花缭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1)。如果此时有人告诉他,他过去看见的东西都是虚假的,此刻他所见的才是真实。那么或许他会觉得这些真实的物体根本不如原本的那些影子悦目。因为他直视火光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模糊与痛苦。或许他还想逃回本能清楚看见物体的地方去。那里至少存在安全感。反观楚门,他在预设的世界生活了近三十年后,逐渐对生活本身产生了质疑,尽管他原来的生活一帆平顺。但太多的巧合堆叠在一起便不是巧合。他发现了妻子总是以打广告的语气和自己说话,发现一刻不差的堵车时间等等。渐渐地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生活中,有人帮助走出盲区往往是幸运才会遇上,很多时候这来源于自我觉醒。而自我觉醒来源于知识。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讲求的一部分也是教育赋予人的巨大意义。人在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对周遭事物进行思考后,会日渐具备质疑的能力。洞穴中的人走出后,慢慢接触世界,获得知识,而解除桎梏就是受教的初始。对于楚门而言,生活的经验给予了他日臻成熟的思想,他不再只单纯生活,更学会了思考。但这一切还仅是基于经验模糊的怀疑论。由于心中的疑惑,他也曾去追寻心之所往的女孩,那个女孩曾告诉他她所在的地方,但这地点在楚门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为了让楚门安心留在摄影棚,导演组制造海难让楚门的父亲死亡,从而让楚门不敢利用船只出走。但随着他逝世父亲的再度出现,楚门的内心再度燃起探寻另一个世界的渴望。最初的女孩及“死而复生”的父亲都是他的引路人,他们就像解除“洞穴人”桎梏的那方人,在茫茫的黑暗中最先点亮一束光,虽然这束光刺眼且让人痛苦不堪,但至少让他们迈出了第一步。

当“洞穴人”获得了行动的自由,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且不让他退回。过程中的他非常痛苦且恼火。终于,他来到阳光下,肉眼慢慢适应了外面的世界。他看见了一些影子,看见事物在水中的倒影,但他们的线条和色彩更精确而且布满细节,最后见到了事物本身。而当他抬眼看向空中,首先发现更容易看到夜晚的天体,看月光和星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终于能够直接观察太阳本身,看见事物的本相。这是一场循序渐进的过程,个中苦楚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从混沌的状态到接近开化,从只能看事物的投影到直面本相,“洞穴人”的体验是最真实直观的。越接近事物的本相,越能证明过去的虚无性。而“洞穴人”不断适应“光”的过程就是楚门不断与外部世界搏击的生动写照。寻求真相的过程无疑是異常艰险的,“洞穴人”的苦难楚门也无法逃脱,他最终与惊涛骇浪的搏斗几乎以生命为代价。最终他与所谓“天空”的帆布触礁。那一刻他所经历的愕然也正是“洞穴人”最终直视太阳的真实体验——不可置信及惊喜无边,这体验超越了任何一种疼痛感。那一刻的杳然无声,脸上的愕然表情,恰恰雄辩地证明了过去信奉的原则和理念不再正确。颠覆这种认知往往伴随痛苦和不适应性。这在“洞穴人”和楚门身上都有深刻的体现。这一段经历也可以视作一种艰险的“上升”旅途。“洞穴人”和楚门的每一次转身都充满机运,每一次刺眼和眩晕都要经受“行为习惯和外界观念”的干扰。“洞穴人”的身心要“缓慢而持续地改变习惯,对光亮或是黑暗、心灵都必须以忍耐的态度、合乎事宜的步骤,去调适自身,去适应它所被迫敞开的存在者场域(2)。”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如前文所提,也表明了“洞穴隐喻”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人生轨迹的转变,不仅需要“光”的引导,更加需要坚定的自我信念,不断忍受外界带来的苦痛,不断调节自我,以适应环境带来的改变。教育不仅能起到“光”的作用,更能坚定人的心志,让人能够不断克服心灵与外界的困扰,成长乃至成熟,自如地面对纷繁的外在世界。

回归还是决裂?

如果“洞穴人”在广阔天地间回想当初自己的穴居,他会替伙伴们感到遗憾吗?如果曾经善于辨别洞外影像并记住影像次序的“洞穴囚犯”能够得到奖励,那此刻已经解放的“洞穴人”是否还有这种追求奖赏的热忱?或者他宁愿活在真实的尘世上受苦受难,也不再愿意和曾经的“家人”拥有共同意见,继续过那种暗黑的生活?如果他选择回去,那么他至少无法立即融入过去的环境。如果他和周围那些人谈论他的所见所闻,那么他一定会被当作疯子看待。上文提到过,离开洞穴相当于一种上升的过程,即柏拉图认为的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的上升。洞穴被比喻成可见世界,这一空间里的事物都是直观呈现于眼前,人们不会产生对事物本身之外更多的想法。在这里人的思维是凌乱和模糊的,理性几乎处于沉睡的状态;而在可知世界里,人们会建立概念,梳理事物个中含义,通过概念、逻辑来进行推演和思考。“洞穴人”完成状态转变后,存在极小的可能性又重新退回到“下一个空间”。

而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的觉醒同样也有几个阶段。最初他只是活在设定的世界里,他缺乏逻辑思考,没有对周遭的事物产生除信任习惯之外的其他感情。渐渐地楚门意识到他生活中存在的漏洞,进而理性思维复苏,通过旁人的引导和自身的奋斗挣扎脱离了曾经的世界,迈向了更高层面的“理性”世界。这同样是自我救赎的觉醒过程。他不再任人摆布,懂得通过自己的观察脱离监控区域。而接下来摆在他面前的同样是两个选择:跨出幕布制造的“蓝天”抑或是退回到原来的安全地带。在他即将破幕而出的那一刻,导演发出了最后的通告,给予了他最后的机会。楚门思考片刻后,甚至可以说未加思考,对着远方深鞠一躬,他知道此刻自己面对着的是全世界看着他的人,他郑重弯腰完美谢幕,彻底挥别过去的自己。抛却故去,楚门是毫不犹豫的。同样,曾经的引导者及看着他成长的群众无不为他感到欣喜。

但,谁又能证明从此楚门就真正迈出了“洞穴”呢?楚门来到了另一个全新世界,看似摒弃了过去,而现实呢?他是否从一个洞穴跳跃至另一个洞穴?仅从影片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可以明确,楚门至少脱离了他自身的过去,向往新生。

新生

人如果不是自由的,便不能看到生命的阳光,只能生活在“洞穴”中,在看不到“光”的黑暗里摸索,结果却是毫无出路。当初走出“洞穴”的人便是解除了桎梏,方遇连串积极效应。否则他唯一能看到的便只是身前洞穴山壁上的投影而已。自由是获得新生的前提,情感在“新生之路”上發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情感有亲情也有爱情。这两种情感都对楚门有深远的影响。爱情是楚门不断突破的原动力,而亲情则是助燃剂。最初是因为爱情才点燃了楚门追求另一种生活的火苗,他父母的突发状况则是他改变生活状态的根由。最终凭借个人坚定的意志力,楚门走入了新世界。

而走进新世界后,如何才能在单调却也纷繁的世界保持历尽艰辛得来的理性思考能力,获得真正的新生呢?毋庸置疑,第一步我们需要像“洞穴人”和楚门一样,勇敢、坚定不移地走,经历忍受痛苦,知道看见真正的太阳。其次,我们要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培养发展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看清事物的本相。电影《楚门的世界》还体现了柏拉图所言的最高理念——善。是人们心灵存在的一念之善,最终相助楚门获得成功。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当今社会的“行尸”状态。我们到底还是不知,究竟我们生活在“可见世界”,还是“可知世界”?这不仅仅是哲学家追寻的问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哲学家努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现在的我们能努力的则是先把握住善,坚定自我信念,不断抽离个人的混沌状态,翻启属于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注释:

参见《理想国》S.276,柏拉图著,郭斌和 张竹明译

参见《Pathmarks》,S.165-166 Heidegger M.著

猜你喜欢

混沌柏拉图
柏拉图之灵魂观
混沌与教育学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基于一种Wang—Chen混沌系统的图像加密算法分析
基于混沌理论的自适应参数图像加密算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
柏拉图的战争与和平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