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曾国藩日记》中的治学思想

2019-12-10刘志鸿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治学曾国藩读书

刘志鸿

摘要:曾国藩于1839年(道光十九年)开始记录日记,内容涵盖治学思想、家庭关系处理、军事训练、生活经历等不同的方面,日记中几乎囊括了曾国藩一生中的全部经历。本文从看《曾国藩日记》入手,对其中的治学思想进行探析。在日记中可以充分了解曾国藩在治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日记中的治学思想对后人读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治学;读书

曾国藩作为晚清第一重臣,终其一生都在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服务。《清史稿》用“事功本于学问,善于礼运”[1]给予了曾国藩极高的評价。观其一身,曾国藩治学思想对其个人成就的贡献不可忽视。在下文中笔者将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曾国藩的治学思想。

一、“看”与“读”的关系

曾国藩所说的“看”即为阅读,他提倡通过对一些经典进行朗读,充分了解经典中的“味道”。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常常会看到其对于读书和看书二者之间不同作用的阐述。看书可以激发智慧,使人散发出智慧的气息。曾国藩把看书当作是一个主动探寻知识的过程,强调看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将读书视为一种保守的文化态度,在日常的生活中曾国藩将看书和读书相结合,从而不断地领悟书中的真谛。他认为在读书过程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可以体会书中的韵味,达到修炼身心的目的。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过程中,非常的重视朗读的作用,对其长子曾纪泽不重视朗读的行为提出了批评,并加以耐心指正。

在曾国藩具体的治学实践过程中,曾国藩主要朗读和背诵的篇目主要有:《诗经》、《孟子》、《汉书》、《治安策》、《古文辞类纂》以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除了看书和读书外,曾国藩还深知“温故而知新”对学习的重要性,养成了温习的重要习惯。他认为经常的温习可以使已习得的知识得到升华,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的指导实践工作。

二、“作”与“写”的关系

想要真正将学问做好,仅仅是靠看和读是完全不够的。能够写出优质的文章才是体现一个读书人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方式。只有知识和思想付诸于实践,付诸于写作过程中,才能够有效的体现才华。

曾国藩认为习作诗文应该从“理”的角度出发。他认为“理”是诗文的核心内容,是诗文所散发出来的精髓。诗文能否表达出真实的感情色彩在于义理运用的是否恰当。但凡是诗文的核心内容,均应该将“理”放在首位。因此,曾国藩提出了以“理”为核心的文章创作论。

他在文章中认为,“理”在诗文中处于一个中心地位的,诗文如果缺乏理性就如一副空洞的躯体失去了灵魂。诗文是传达义理的重要工具,能否表达出诗文的真实情感关键在于习作者本身的积累。在曾国藩看来,如果缺乏了“理”的长期积累,任何文章都仅仅只是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根本称不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除此之外,诗文还需要有独特新颖的想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韵味。[2]

空讲理论是空洞无味的,永远只是空谈理论,无法完成好的作品,而习作正是一个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要想真正将“作”这一个部分搞好,要彻底克服惧怕出丑的心理。曾国藩认为人在而立之年后个人的文风已经基本定型,在之后如果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将会是一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长子曾纪泽在习作上出现问题时,曾国藩教育他要克服怕出丑的心理反映。无论习作的水平如何,都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曾国藩所说的写指的是自己的笔迹,他认为无论使用何种字体习作,均要达到文字流畅和书写快速两个要求。从《曾国藩日记》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常常将书法心得传授给长子曾纪泽,并监督其认真练字,在撰写书信时也需附加近期书写的作品,供曾国藩指正。他认为练字是一个磨砺意志,主要讲究的是一个“恒”字,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的过程。如果能够持之以恒,笔迹自然会出现较大长进。

三、养成良好的札记习惯

曾国藩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并将其分类抄录。《曾文正公读书录》详尽的讲述了其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将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分类整理成册,方便经常翻阅。他在读书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做好标记,如果遇到优美的文字,就会用朱笔做出标记。这样的标识一方面可以方便我们记忆此书已阅读的部分,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我们查阅问题。他作读书笔记的方法是如果遇到困惑之处,要将其单独摘出。如果将来再有同类的问题出现,再将其归纳整理出来。通过长年的积累,就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此问题。

无论是古代的文人还是学者,都会随手的带着一本便于携带随手摘抄的抄本。如果想要作出优秀的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词藻,词藻是一个不断积累并内化于心的过程。手抄本的词藻对于文人的作用就显得极其重要。如何将不同的词藻分门别类,根据曾国藩所述,可以根据学科特性来作划分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来分门别类,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曾国藩对词藻的划分是依据《尔雅》的分类标准对词藻进行积累。无论是积累词藻还是做读书笔记,这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长期坚持自然会有很大的效果。[3]

四、相信良师益友的帮助

自曾国藩步入仕途后,在他的家书中,运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赞不绝口的谈到了在京城遇到的良师益友,包括唐鉴、倭仁、吴廷栋等人。良师益友对曾国藩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在治学上,曾国藩接受了友人吴子序的观念。在他的家书中对其弟进行了说教: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4]

曾国藩尚未中第之前,虽然有做文人墨客的志向,但是文笔未见长进,关键在于没有遇到良师益友。在得到良师益友的帮助后,自己逐步的认识到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为一名满腹经纶的义理家或是成为一名学富五车的经世家,都是一件容易达到的事情。

五、总结

曾国藩作为一名实用主义学者,看中的是做学问能否产生实际的效益。他所倡导的治学思想都是对社会有益的,都是其本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达到的。作为晚清第一重臣的曾国藩,身兼政务,不可能投出全部的精力于学术当中,所以其思想均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使得曾国藩的思想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

参考文献:

[1]郭泗柱.有感于曾国藩的“三乐”[J].秘书工作,2009 (9):57.

[2]曾国藩.曾国藩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 1987.

[3]郭平兴.曾国潘阅读行为研究[J].出版科学,2011,19(1):99-100.

[4]朱树谦.《曾国藩日记》注释商榷[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4(4):27-28.

猜你喜欢

治学曾国藩读书
我爱读书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分期付款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我们一起读书吧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教育家朱九思的治学观
读书为了什么
治学与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