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指导下的文学翻译探究

2019-12-10吴欣越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目的论

吴欣越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翻译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活动,它承载着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也成为了中华儿女不断追求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国内外众多英语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脱颖而出,符合传播中华文化这一主题。中国作家老舍在中国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小麻雀》被翻译成不同的版本,经久不衰,广为传播,深受读者喜爱。因此,本文以老舍先生的《小麻雀》为例,结合刘士聪先生的英译本进行文学翻译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目的论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翻译标准并解决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将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究翻译方法和策略,希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目的论;《小麻雀》;文学翻译;翻译策略

一、目的论的产生和发展

目的论的核心是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翻译活动的主要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要以目的原则为基础,三原则之间相互补充,构成目的论的核心。因此,翻译的目的是生成对目的读者有意义的文本。另外,译者的意图应与原作者的意图保持平衡或一致,以实现原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間的和谐统一。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整个理论的成熟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由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贾斯塔·赫利·曼塔莉(JastaHoly-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发展并完善。凯瑟琳娜·赖斯的主要将翻译策略与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相结合,这是目的论的基础。汉斯·弗米尔经过多年研究对目的论又有了新的补充。他认为翻译是跟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带有某种目的。如果没有目的,这项活动将没有任何意思。贾斯塔·赫利·曼塔莉和克里斯蒂安·诺德在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由此诞生。随着对翻译的进一步研究,她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具有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目的论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了“忠实原则”,即译者要对原作者和目标读者忠诚。目的论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纠正了功能理论的某些弊端,使翻译理论越来越规范化。

二、目的论三原则在英译本中的应用

(一)目的原则的应用

目的原则意味着译文要达到目标读者的期望,在目标语言的上下文和文化中起某种作用。但是,翻译活动可能有多种目的,因此翻译人员应在特定的上下文或者创作背景中定义其特定目的,并根据此目的决定使用哪种翻译方法。只有明确目的才能让国外的读者真正了解这篇文章内容。而不是一篇仅供娱乐而无任何主题的散文。目的论实际上就是为了实现某种需求目的。因此,翻译本文之前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翻译此篇文章的目的和要求,这也是目的理论的核心。

从创作背景来看,《小麻雀》是老舍于1934年7月发表的一篇散文。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迫于政治压力,有识之士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老舍先生只能借小麻雀这一形象表达内心感受。也凸显了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从本篇翻译目的来看,要想实现目的原则,就要站在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的角度,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当时的境况,明确老舍先生想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原文:它是要保全它那点生命,而不晓得如何是好。对它自己与人都没有信心,而又愿找到些倚靠。

刘译:It is worried about its life vulnerable to the slightest attach, but it does not know what to do.It has little confidence in itself and less in man, but it needs someone to fall back on.

目的论中,目的原则占据主要地位,包括译者的基本目的和翻译的交际目的。原文中“它是想保全它那点生命”结合当时老舍先生所处的情况,“保全生命”并不仅仅是活下来,而是免于受到攻击。因此,在刘士聪的译文中使用了“attach”表达了这一思想。在“It has little confidence in itself and less in man,but it needs someone to fall back on”中刘士聪先生连续使用了“little”、“less”两个否定词,结合上下文语境,这句话表达了当时老舍先生的无奈,想要摆脱枷锁,但是没有勇气,实际上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像无头苍蝇,病急乱投医的慌乱心理,根本认不清当前社会现实,仍对外界势力充满希望。然而,现实告诉国人想要终结这种境况,只有奋起,才能从思想和肉体解脱。从以上译文中,刘世聪先生的译文没有一字一句对应原文,而是把老舍先生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整合,突出核心内容,使用的词汇和句子更有目的性。

原文:它只有那么一点活气,都在眼里,像是等着猫再扑它,它没力量反抗或逃避;又像是等着猫赦免了它,或是来个救星。

刘译:The little life left in it is all in the eyes.It seems to be expecting the kitten to charge again, with no strength to resist or run; or wishing that the kitten will become kind enough to pardon it or that some savior will come along to its rescue.

通过对小麻雀一系列心理和身体描述,显示出了小麻雀的无助,面对当前局势,整个国家处于茫然之中。作者通过小麻雀的状态思考国家命运。因此,本着目的原则,翻译应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用“resist”、“savior”和“rescue”等词侧面体现出了小麻雀恐惧无助的处境,这些词的英文意思也具有动词和名词的双重词性,更有视觉冲击力。深刻体现出中国正面临灾难,急于寻求外界或有识之士的帮助。也反映出了作者忧国忧民但无可奈何的主题思想。为了达到传播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和记录历史的目的,译文没有按照中文的断句特点进行翻译。原文实际上是一句话,虽然中间有分号断开,但主要是进行对比,“小麻雀”实际上指代的是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猫”的映射的是带来苦难的军队势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译文,为了突出“小麻雀”的心理活动的目的,刘士聪先生的译文译成了两句话,在“in the eyes”后边把句子断开了。前一部分只需让目标读者看到“小麻雀”的状态就已经为下文感情的抒发做好了铺垫,译文分号前后两部分根据语法规则的要求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即“be doing”,其中“expecting”和“wishing”完全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也体现了翻译这篇散文的价值目的。

(二)连贯原则的应用

连贯性原则意味着译文必须符合目标语言中的连贯性标准,以便目标读者更好的阅读和理解原文。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如果读完一篇文章,原文基本逻辑都未能理出来的话,这说明译文缺少连贯性。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权利根据翻译目的做出一些改变,把译入语的文化考虑进来,让文章在译入语文化中保持连贯。实现原语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一篇论文连基本的连贯性都不能满足,也必将失去存在和流传的意义。

原文: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

刘译:After it has fluttered up and down a couple of times, I realize that it can not fly any higher as the plumes on its left wing have got twisted, and one is sticking out as if about to come off any moment.

由于中英文之间的差异,连贯性是文学传播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为了让中英两个文本保持一致,应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翻译方法。汉语是“意合”语言,英文是“形合”语言,汉语善于用短句,主语变化无常。中文逻辑散落在字里行间,两个短句之间衔接不够紧密,需要靠前后文和语境感知逻辑关系。但是,一个英语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主语。在必要时候,想要让句子保持连贯,则需要添加连词或更改词性。在该句子的开头,作者使用了诸如“as”、“as if”之类的连词来平衡句子。使用独立主格结“with one sticking out”代替了中文小句特点,在保持连贯的同时译出了原文内容。刘先生的译文从整体上达到了连贯性要求。

原文:来回跑了几次,我不追了。追上也没用了,我想,小鸟至少已半死了。

刘译:Having run a few rounds after her I quit, thinking it is pointless to chase her like that because,by the time I capture her,the bird will have been half dead.

连贯性是为了保持句子逻辑和结构的一致性。中文结构简单通过上下文就能理解一句话,但是英语句子结构严谨擅于使用连词。文中“不追了,追上也没用”实际上是一种因果关系,刘先生翻译成英文时注意到中英文表达的区别。使用“because”和“by the time”等衔接词和过渡词让整个句子的逻辑结构清晰明了,从而起到了连贯的作用。如果英文句子没有连接词,即便能表达出原文意思,译文会显得很突兀,译文质量既得不到保证又不能体现连贯原则,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也会模糊不清。我们再次回到原文,实际上这是两句话,一句说的是“我”努力想追上猫,但是并没有追上,有此作者得出结论,“我”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不能帮助小麻雀摆脱困境。在体现了因果关系这一逻辑后,刘士聪先生的译文还将这两句话合并成了一句话,用“it is pointless...”句型重组句子结构,连接整个句子的同时,避免了头重脚轻。

(三)忠实原则的应用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保持文本间的忠实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和修辞等方面,译者应尽可能传达原文作者的含义,保持原文读者与目标读者的同感,尽量保持原文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文本的忠诚。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以及翻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准确性。

原文: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

劉译:It hops and flutters,up to the edge of a plant pot or back to the ground again.

文章中多次提到“飞”这一个字,中文只有一个“飞”来体现动作,但是在英语中,有很多词表达“飞”的含义,并且每个具体的英文单词表现这一动作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上下文和作者的感情选择具体的单词。刘先生注意到了中英文词语差异,即中文概念性的词比较多,英文词汇相对具体,在刘先生的译文中,表达“飞”这一动作分别使用“hop”和“flutter”,体现“飞”的不同姿态和不同动作幅度。刘士聪先生的选词更加忠实于作者的内容和意图。

原文:我向外院跑去,小猫在影壁前的花盆旁蹲着呢。

刘译:I run to the outer yard and see the kitten crouching by a plant pot in front of the screen wall.

忠实原则要求译文应忠于原始文本的文化特征。在这句话中,“影壁”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中国,越南和东南部其他国家,“影壁”是传统建筑中用于挡住视线的墙,也是汉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房屋和庭院建筑的补充。精美雕刻的影壁在中国建筑学和人文科学中意义重大,具有很高的建筑和美学价值。由于欧美国家没有这种建筑形式,因此翻译该词时,译者应特别注意其文化特征。刘先生按照忠实原则将“影壁”翻译成“screen wall”,真实并且忠实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告诉外国读者,“影壁”是中国建筑的一部分。举个反例,如果刘先生把其译为“Yingbi”,国外读者不仅不知道这是中国的哪种文化,也读不懂文章想要表达什么内容,既没有忠实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忠实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结论

在目的论产生之前,评判翻译好坏的标准在于确定译文是否满足了原文内容和思想的要求,关注的重点是原文本,而译者和译文两方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情况下,翻译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传播。一般来说,翻译的目的功能不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也不同。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和技巧,在目的理论指导下,翻译的最基本原则是要满足译文的翻译目的。

但是,目的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目的论忽略了原始文本的丰富内涵和原始文本的多功能性,在强调译者和译文重要性的同时,造成原文内容的偏离甚至丢失。此外,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元素,它强调分析,完善,有时会忽略整体趋势。最后,目的论对目的文本中的某些语言现象和目标语言中的语言特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能够达到某种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原始文本的某些样式和语义特征也可能会丢失。

参考文献:

[1]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301).

[2]廖七一.研究范式与中国译学[J].中国翻译,2001.

[3]仲伟合,钟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翻译策略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