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模式对艺术院校实验室管理的启示

2019-12-10王思雅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艺术院校文化产业

王思雅

摘要:协同创新思维是当今创新理论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主导理念,也是由技术延伸至经济的新型发展范式。高校实验室是培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特殊阵地,如何完善其资源的管理、利用,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当前文化产业建设为背景,探讨协同创新模式之下,艺术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模式;艺术院校;实验室管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提出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概念并定义其为,经由我国学者转译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模式将知识生产单位(院校、研究机构)、政企产业以及服务终端对象(客户)相链接,通过建立现代化资源使用基台,完成技术增值,促进收益增长,并对国家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科技、经济发展,更体现在民生、教育等重大公益性问题上。

育才: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艺术院校职能

教育向上承接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向下启发每一独立个体进行自我的追求与完善。教育、社会、个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时,最根本的概念支撑。大学进行高等教育活动,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但高等院校的功能不只这一项,德国洪堡大学于1810年第一次将科学研究明确为大学的另一重要功能,再到上世界3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将服务社会作为第三大功能。

艺术不仅是人类文明,也关联于文化产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则是这些文化产业之中各类项目执行中的最基本单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体现出我国在对教育事业的部署中,最基础的关键着力点就是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所以说,当今社会,在我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面临协同创新模式的全范围覆盖,如何能培养出适合且能促进该模式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进步的人才是亟需解决的关键议题。协同创新,需要的是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三项资源的充足,这其中相对而言所需发掘周期较长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在本文讨论中,也就是艺术创作人才的养成问题。高等艺术学院作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大本营,布好人才“先手棋”的棋局至关重要。2011年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升格为独立门类,成为第13个门类学科。这是艺术学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越来越多的综合院校都开设了艺术相关专业,而原先的专业艺术院校对已有专业的发展也在进行逐步的扩展,使其与理工科或是经济社科等方向呈更加交融的特征。

复合:协同创新模式下的人才类型需求

有学者分析“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近年来,中国也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加以大力扶持。”而市场是产业与人才之间更为直接、具体的沟通机制,借由市场反馈能够快速精准地发现产业短板。“市场急需”的人才首先要了解文化产业市场,他们可以從项目的策划阶段入手,利用自身专业素质对项目执行的整个流程做好相应的控制,在跟紧产业风尚标的同时,展现个人化的解读,甚至是引领。例如我国产品设计产业近些年的发展趋向,不再是单纯围绕着前期的研发而是更加全面地把控从研发到推广的整体过程。

所以,制造技术的前进不再成为产业发展的唯一驱动力,寻找能兼顾设计、研发和推广“市场需要”诉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产业进步所追逐的方向。我国总理李克强同志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各行各业都被双创理念激励着,产业从业者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化。就文化产业而言,“双创”视角下的人才培养应着重提高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这当然离不开全面、复合的个人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复合型人才在项目跟进中,可以参与完整的流程,绝不局限于点对点的能力限制,并且可以将项目原发性诉求坚持至项目的反馈整理,以求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势,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指引。要从自身优势出发,扩大承受范围,吸引更多受众,这些发展诉求都需要复合型人才的供给。艺术院校实验室是提供学生进行知识整合的重要场所,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大本营,能高效地进行产、学、研融合,并以市场反馈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因此,在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艺术院校实验室管理所需的新思路值得探究。

跨界: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实验室管理方式

可以将跨界(Crossover)这一词条理解为一种转向或是转型。这个概念自出现以来,被快速使用在许多领域,我们常常能听到各式各样的跨界,这包括着行业之间的跨界或是文化之间的跨界,当然也有行业与文化之间的跨界,但不管是哪一种都确实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兴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校实验室基本分为四种,第一种研究对象多为自然科学,是朝向整个学科前沿的,连接着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学研究院所、高校与学术研究机构,并且是能引领我国相关科学领域专业发展的重要机构;第二种研究针对文化传承功能,以社科研究为主要课题,借助高校之间或是高校与科研院所、政企产业、国际协会等相关机构的合作,扩大我国文化影响;第三种研究课题多为工程技术方面,朝向整个行业的协同创新,不仅要求与与科学研究相关领域合作,更关涉到企业、市场等因素,与国家改造传统产业、孵化新兴产业等有着直接的重要关联;第四种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关键点在于发掘当地支柱产业,联合企业进行创新,大多数则与该区域当地政府有着紧密联系。可以看出,除了第二种针对文化传承的实验室,其他三种高校实验室大多是以自然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面上看,与艺术人才培养似有脱节,但放置于整个文化产业进行思考,尤其是倚靠“跨界”之背板时会发现,这四种实验室有着深层的联系,应该相互转化、真正达到“协同”的目的。例如,在面对类似“一带一路”这样重大发展主题,这样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象限的综合课题时,虽然直接对应着第二种针对文化传承创新的实验室,但同样也关联着第一种朝向科技,第三种面向行业,以及第四种关注区域经济的多种实验室研究成果。

作为行为主体的学生之间的跨界同样重要,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实验室建设中应该注意培养和利用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成员(类似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展示设计、信息交互设计等等)所带来的优势互补,借由差异化的学科背景扩展承办项目的范围以及完成项目的能力。甚至是打破环节限制,参与到从创作到推广、接受再到反馈全流程。

总结来说,艺术院校实验室管理应做到院内跨专业协同,院外借项目协同;各专业学生融合,各类型实验室交互。这些在协同创新模式下的跨界行为,对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共享程度都有重要的推动,从而加速艺术院校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使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与时俱进,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好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32(07):18-21.

[2]柳杰.中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05):96-103.

[3]谢筱冬.创业导向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03):146-147.

猜你喜欢

实验室管理艺术院校文化产业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关于实验室管理的研究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