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乡土课程资源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2019-12-10邹毅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渑池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邹毅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以往过度强调知识记忆、忽视人文素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拓宽历史教学视野,促成教育理念转变,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新方向。将学生熟悉的乡土课程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开辟历史教学“第二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格修养,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种人文课堂的新模式。本篇文章主要立足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乡土文化资源,对其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渑池;乡土课程资源;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根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而青年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因此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教学,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此是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学科。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利用课堂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而乡土文化更是我们身边的丰富资源,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乡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教学实际,形成乡土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亲身学习与探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爱乡情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将乡土课程资源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以往过度强调知识记忆、忽视人文素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拓宽历史教学视野,促成教育理念转变,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新方向。2018年国家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这次修订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各学科应结合本学科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作为一线教师,不应该仅把精力放在与高考密切相关的课程上,还应该加强对当地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从学生熟悉的“身边文化”入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进一步丰富高中历史教育的内容。

(二)高中历史教学实际的要求

高中历史学习内容多任务重,仅是课本就有三本必修、三本选修,一共45个专题、225个章节,学生面临着近千页、数万字的识记任务,在如此庞大的记忆任务面前,学生们望而却步,对历史学习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很多同学也是因为怕“背”而在文理分科时放弃文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過对适当的情境进行创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情境入手,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这种“熟悉感”去刺激学生探究相关历史问题的主动性,进而通过参与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牢固的历史认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战胜恐惧心理,在轻松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二、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发现有意义且切合高中学习实际的结合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渑池地处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深厚,遗址、文物保存较多,如仰韶村文化遗址、秦赵会盟台等,还保存了仰韶彩陶、仰韶酒等优秀民间工艺,“十盘乐”、“镢把戏”、“棒棒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历史上名人辈出,如西晋针灸学鼻祖皇甫谧,明朝大理学家曹端等,但是要将这些乡土文化资源都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立足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考纲要求,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将有意义的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重难点,内容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教师除了介绍书本上涉及到的“二程”、朱熹等理学代表人物外,还可以加入渑池当地的著名理学代表人物——曹端。在上课前,还可以带学生到距学校不远的“曹端祠”进行考察,通过对画壁、墓碑等文物的直观感受,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并通过解读这些“活的”史料去真切体会理学的精髓所在,这样不仅有助于突破“难点”,同时还可以使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理学家的睿智哲理思想,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情境、设置相关问题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近年来“情境——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各科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将这一教学方法与乡土课程资源的渗透相结合,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合理情境,提出相关问题,从学生熟悉的“身边文化”入手,自然而然地与课本进行结合,可以避免课堂学习的枯燥乏味,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的重要考点“分封制”是概念性极强的内容,是同学们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述“分封制”时,可以引入渑池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渑池之会”(秦赵会盟),并提出问题:大家做为渑池人,对这一历史事件了解吗?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这一历史事件呢?通过同学们在情境中的讲述与补充,使同学们从熟悉的历史事件中真切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的史实,理解这一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的社会状况,完成“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轻松突破重难点。同时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怀,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促成教育理念的转变

当前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教学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选择采用问题探究法、地图演示法、实践活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同时借助史料、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主动思考探究,这就有助于改变的传统课堂过度强调知识记忆、忽视人文素养的弊端,拓宽高中历史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促成“三维教学目标”的全方位实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为教师提供一种人文课堂的基本模式。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国民革命运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的动态地图演示法,让同学们形象直观地感受“北伐战争”的过程,在演示过程中,当“北伐路线”途经渑池时,可以向学生补充史料:“1927年,国民革命军经潼关向东进发,配合北伐,冯玉祥将军亲自到渑池考察”,将乡土文化资源自然切入课堂教学中的,扩充学生知识面,加深对考点的认知,同时通过了解渑池军民革命斗争的史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强国之志。

三、结束语

渑池,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当地教师,我们不应该让这些财富仅仅停留为供人参观的“博物馆文化”,应该把它转化为一种能看见、能感受到的“活”的文化,让它更好地在青年一代中传承。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乡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教学实际,形成乡土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亲身学习与探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爱乡情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不仅有助于高中历史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对于感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 29613660.html,2018-12-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育部.2001.

參考文献:

[1]巩文华.中学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王丰.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渑池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河南渑池:技术培训促花椒产业提质增效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中电工程西北院设计的华能渑池热电联产工程1号机通过168小时试运行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河南渑池韶山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价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