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的民族化探究

2019-12-10李淑华于丹洋

音乐生活 2019年11期
关键词:芭蕾舞团芭蕾舞剧二泉映月

李淑华 于丹洋

一、芭蕾舞的“辽宁之旅”

众所周知,芭蕾舞并非我国民族艺术,而是作为一种“舶来品”,在19世纪从西方传入,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1年来的腾飞变革,芭蕾舞艺术在中国无论是从艺术创作、还是人才培养等皆出现了许多精品佳作和代表性人物。

辽宁地区作为全国芭蕾舞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创作沃土,孕育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芭蕾舞人才,一部部全国知名并具有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芭蕾舞剧,为中国芭蕾舞发展与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上个世纪,相继创作出现代芭蕾舞剧《末代皇帝》以及新古典芭蕾作品《四季之歌》、《梁祝》、《嘎达梅林》、《孔雀胆》、《牡丹仙子》、《八女投江》等,使辽宁被芭蕾专家和学者誉为新世纪中国芭蕾舞剧创作摇篮,通过研究现代芭蕾的动作流变,再结合中国民族舞蹈、中国古典舞蹈以及现代舞的舞蹈元素与创作技法,在舞蹈语言、舞剧形式上做了大量并可贵的探索,使辽宁芭蕾舞民族化创作进入到了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其中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芭蕾舞剧不得不提,那就是《二泉映月》。

二、辽宁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的民族化探究

《二泉映月》作为辽宁地区芭蕾舞剧的经典代表,在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内将东方艺术中的意境美和诗意性,以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化入芭蕾艺术中。同时,在充分运用芭蕾舞动作性的基础上,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中国思想和感情,表现出了浓郁的中华民族舞蹈意蕴与东方式美感。

(一)舞剧《二泉映月》题材、主题的民族化

舞剧《二泉映月》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芭蕾舞剧史上重要的一笔,是因为《二泉映月》以描写底层人民故事为主,一改欧洲古典芭蕾贵族、宫廷中王子与公主爱情故事的情节。舞剧《二泉映月》运用民族题材,以江南民间文化为背景,根据同名二胡曲目所改编,讲诉音乐家“阿炳”与绣花女“月儿”的凄美爱情故事。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也要从题材入手,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二泉映月》正是遵循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文艺需要与群众相互了解,需经过磨炼的精神,选取群众生活为题材,感受群众生活,反映群众疾苦。《二泉映月》从时代要求、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三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了舞剧民族化题材、主题的升华。

(二)舞剧《二泉映月》舞蹈语汇的民族化

舞剧《二泉映月》舞蹈语汇的民族化。舞蹈语汇即舞蹈语言,包含了舞蹈中的动作、构图、场面及生活场景等,构成了舞剧的基本单位,舞蹈是“哑剧”艺术,舞剧的创作者们用连成串的舞蹈语汇去表达情感,讲诉故事。从舞蹈结构上看,《二泉映月》延续西方古典芭蕾中常用到的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群舞等形式;从舞蹈场景上看,用江南水乡的板桥、小船以及茶楼、古府等布景代替了古典芭蕾中巴洛克宫廷式的华丽布景,从舞剧的场景布置上进行民族化的变革,更贴近人民生活,符合时代特点;从舞蹈动作上看,编导将具有中国传统典范意义的程式化动作融入了芭蕾舞剧中,使古典芭蕾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戏曲动作相结合,运用了例如:卧鱼、倒踢紫金冠、射燕、探海、風火轮等中国传统古典舞动作,体现了中国芭蕾的动作样式,并在道具运用的同时将部分动作施以“三道弯”、“摆胯”等动律,塑造出江南女子的柔美体态和地域风格,这种大胆的尝试和动作碰撞,形成了独具中国风格的芭蕾动作,产生了奇妙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感受。

(三)舞剧《二泉映月》音乐语汇的民族化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剧中民族性音乐的运用,更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芭蕾舞剧民族化特色。《二泉映月》的全剧以阿炳演奏的同名二胡曲目为主线,用民族音乐替代西方芭蕾舞剧中惯用的交响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二胡”替代西洋乐器,完美的将舞蹈语汇与音乐语汇相融合。全剧的音乐部分展示了强烈的民族性,“二胡”音色中强烈的中国色彩及悲悯情怀,将《二泉映月》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笼上一层浓浓的中国味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

(四)舞剧《二泉映月》人物形象和道具的民族化

舞剧《二泉映月》人物形象的民族化。舞剧《二泉映月》中主要角色有泉哥、月儿、古少爷、古母等,全剧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月儿,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如同黑暗中皎洁的月光,月儿的清纯形象与她和泉哥深处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终究难逃时代的命运,注定她和泉哥的爱情故事以凄美而剧终,泉哥和月儿的坚强、勇敢也成为了新时代群众的优秀品质。古少爷和古母,全剧中反面角色的代表,他们丑陋嘴脸展现极致,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了恶霸的真实嘴脸。“舞蹈作品就是以人体动作和姿态的有序结构,来表现各式各样的人的社会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情感反映,通过塑造各种性格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评价和理想愿望。” 1950年,我国第一部芭蕾舞剧《和平鸽》之所以没有成为民族化的典范,是因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过多的照搬西方芭蕾舞剧,而《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中国芭蕾舞剧突破了西方芭蕾舞剧中“王子”、“公主”等贵族人物形象或是虚幻飘渺的浪漫主义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在中国芭蕾舞剧中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存在的人民群众,舞剧中塑造的一个个普通百姓形象更贴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方式,舞剧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推动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成功的重要一步。

舞剧《二泉映月》全剧中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的服饰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剧中正面人物的服饰都以浅色和轻柔的布料为主,像女演员的飘逸长纱裙,符合江南姑娘柔和坚韧的性格特点,而反面人物的服饰借鉴了戏曲服饰的特点,施以重色,表现沉重复杂、阴险狡诈的人物性格,与男女主角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对襟”、“盘扣”、“大氅”等中国服装元素的运用,也成为该剧民族特色的一大亮点。在西方芭蕾舞剧中,为了展示演员腿部的动作技巧,极少用到道具,然而在舞剧《二泉映月》中,演员手中经常用到道具,比如泉哥的二胡,女演员手中的团扇,油纸伞等,将中国元素表现的淋漓尽致,成为该剧民族化的又一亮点。

三、舞剧《二泉映月》的民族化体现

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的传说故事,并用他创作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命名该舞剧,同时也让舞剧《二泉映月》成为中国芭蕾舞剧取材于民间传说的代表作。然而辽宁芭蕾舞团刚提出创作《二泉映月》的想法,就遭到了一些文艺工作者的质疑,因为舞剧的主人公是盲人,如何让盲人登上舞蹈的舞台成为舞剧创作的最大难题,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困难,才让舞剧的创作有了更丰富的想象力,让舞剧最终的呈现有了更多种的可能。最终,在辽宁芭蕾舞团多方创作者的努力下,于1997年将《二泉映月》创作完成。随后,经过多版本的修改,经过不断的雕琢,《二泉映月》已成为辽宁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之一,20多年来还在不断地上演,该舞剧的成功演出又在中国芭蕾舞剧的历史上添上了重重的一笔,对于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辽宁芭蕾舞剧《二泉映月》体现着民间的社会生活,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的重要的创作完成是探索芭蕾民族化的重要表现方式,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芭蕾艺术相结合,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浓郁的民族风格。1997年的首次上演就获得了“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及其他6个奖项。二十年来更是获奖无数。它是具有民族精神的艺术代表作,有能力代表中国芭蕾剧走向世界。作为中国芭蕾舞剧作品的优秀代表,无疑成为中国芭蕾舞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更是中国芭蕾舞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在我国舞蹈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为我国芭蕾舞剧民族化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芭蕾舞剧继续前进的步伐,五大芭蕾舞团稳步的发展并且不断创作新的民族芭蕾舞剧作品。与此同时,苏州、重庆、兰州三地分别在2007年、2012年、2013年成立芭蕾舞团,与五大芭蕾舞团并肩发展。2000年至今,各大芭蕾舞团在排演经典剧目的同时,都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在探索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的道路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各大芭蕾舞团创作的经典作品有: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鹤魂》;上海芭蕾舞团的《花样年华》、《梁山伯与祝英台》;辽宁芭蕾舞团的《末代皇帝》、《辽河摇篮曲》、《八女投江》;广州芭蕾舞团的《风雪夜归人》、《梅兰芳》;天津芭蕾舞团的《海河红帆》;苏州芭蕾舞团的《西施》、《唐寅》;重庆芭蕾舞团的《死水微澜》、《追寻香格里拉》等。今天的中国芭蕾,用一部又一部的舞剧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踏着一步步坚实的步伐走向未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太多太多民间故事、英雄人物、非遗文化、历史传说等可以运用到芭蕾舞剧的创作素材中,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中国芭蕾舞剧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2017年12月31日,剧北京晚报报道“第三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迎来历史性画面——中央芭蕾舞团、香港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广州芭蕾舞团、天津芭蕾舞团、苏州芭蕾舞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重庆芭蕾舞团、兰州芭蕾舞团等十家芭蕾舞团,在天桥剧场上演了一台富有中国特色的芭蕾盛宴演出《中国芭蕾力量》。” 报道中,我们看到了我国日益壮大的芭蕾实力,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芭蕾舞演员在世界大赛中摘金夺银,未来中国有能力、有条件培养更多优秀的芭蕾舞编导、演员、教师,创作出弘扬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傳播中国力量的优秀佳作。同时,我们也要多加研究、借鉴其他国家芭蕾舞创作典范的成功原因,不断总结经验。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真诚和耐心才能走的更远。在中国芭蕾舞剧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仅要让中国人了解、欣赏芭蕾这门西方艺术,也要让世界透过中国芭蕾舞剧看到中国的文化,让中国文化通过民族化的芭蕾走进西方观众的视野。当然,中国芭蕾舞剧还需在不断创新中反复磨练、潜心研究,把握民族化发展方向,才能让中国芭蕾舞剧走向世界。

沈阳音乐学院院级课题,课题编号:2017WYL02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1944.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 [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

[3]《中国十大芭蕾舞团首次相聚展示<中国芭蕾力量>》 [N].北京晚报,2017(12,31).

李淑华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于丹洋     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芭蕾舞团芭蕾舞剧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的对外传播
私自赴日旅游,韩芭蕾舞演员被炒
“街舞”
试析《二泉映月》的特点及其演奏风格
澳大利亚 芭蕾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
如泣如诉等
跪听才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