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侨领吴昊:传递中俄世代友好的接棒者

2019-12-10凌建平

华人时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吴昊华侨华人

凌建平

2019年10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这一刻是中国的高光时刻,也是吴昊的高光时刻。虽然已是第四次受邀出席伟大祖国的辉煌盛典,但真正坐到天安门西侧的观礼台上,亲耳聆听习近平主席豪情万丈的讲话,亲眼目睹雄壮无敌的阅兵仪式,沉浸在游行队伍欢樂的海洋中时,吴昊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这是祖国母亲给予海外赤子的至高荣耀。作为一名侨领,还有什么比祖国母亲的肯定更值得骄傲呢?

吴昊,1971年生于江苏南京,现任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俄罗斯华侨华人联合总会常务副会长、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会长,俄罗斯五洲世纪集团公司总裁。20多年来,他用汗水浇灌中俄友谊之花,用才学催生中俄民间交流之树,用人格凝聚华侨华人之心。

赴俄读博,定下留俄发展初心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江苏扬州师范大学(现扬州大学)有一个与白俄罗斯的合作项目,吴昊有幸入选,于1993年被派往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留学,以全优成绩获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这段留学经历,对吴昊后来的发展影响至深。这期间,时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俄语系主任的任光宣教授到莫斯科访问,吴昊拜访了他。任教授建议他继续深造,并亲自陪着去高尔基文学院做读博推荐。攻读博士,让吴昊在俄罗斯语言文学方面得到进一步深造。读博期间,吴昊还在莫斯科一家中文报社《世纪日报》兼职,并经常为一些文化交流活动牵线搭桥。在众多的工作经历中,让吴昊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次志愿者活动,正是此次活动决定了其毕业后的发展之路。

那是2001年,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最后陈述。吴昊作为志愿者,为代表团工作人员做一些翻译工作。7月13日,当听到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奥成功时,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相拥庆贺。在那一刻,吴昊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感受到了当代青年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下定决心,要做“中俄文化交流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让更多的俄罗斯民众了解中国、喜欢中国。

艰苦创业,迎来中俄合作交流黄金期

或许是因为多年的专业熏陶,吴昊对文化有着特别的兴趣和敏感。和俄罗斯朋友聊久了,他发现,彼此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堵看不见的墙。

“我们常觉得相互之间了解很多,比如中国朋友谈到俄罗斯,就会提到普希金、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朋友聊到中国,也都知道长城、故宫,甚至还能背一两首李白的诗。但是,当我们想更深层次地接触时,却发现,我们对彼此的认知,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吴昊决定,利用自己长期在俄学习生活的优势,推动中俄双边尤其是民间的交流,让彼此真正熟悉起来。

2003年,吴昊在莫斯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为中俄两国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牵线搭桥;协助两国艺术团体到对方国家演出或办展,实现两国校际之间的师生互访交流。这些活动,看似轻松有趣,背后实际有数不清的繁琐细节和算不到的突发状况。但吴昊乐此不疲。

他还记得,公司成立初期,中国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省份想在俄罗斯举办文化周活动,其中包括在莫斯科办一场音乐会。然而,由于对莫斯科当地情况完全不熟,该在哪里举办,如何才有影响力,这些都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

接到活动方的合作请求,吴昊第一时间想到了莫斯科国际音乐之家,这座在当地鼎鼎有名的音乐厅,正是一场具有中国风情音乐会的最佳举办地。于是,他与国际音乐之家的负责人员积极协商,不仅争取到了他们的演出场所,而且还在签证、邀请函等前期准备方面获得很多帮助。为了让中国文化艺术真正走进当地主流社会,吴昊还邀请了许多俄方政界、文化界、艺术界的名流前去欣赏音乐会。“当晚的演出非常精彩,许多中国民乐的弹奏画面至今仍会在我脑海中闪现,俄罗斯观众也献上了非常热烈的掌声。”

忆起当初的那些故事,吴昊至今仍有很多感慨:“这样的活动能使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音乐、艺术、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能有效地加深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

创业虽艰辛,但两国关系的不断升温,令吴昊无法停下奔忙的脚步,他的干劲也更足了。2006年和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2009年和2010年互办“语言年”,2014年和2015年的“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2016年和2017年的“媒体交流年”,2018年和2019年的“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带动了民间地方交往的热情和频率。吴昊的事业进入了如鱼得水的黄金发展期。

两年半前,吴昊创办了《中国新闻》的俄文版杂志。创刊之初,吴昊就确定了清晰的定位:不做短新闻,也不造神话,就讲中国发展的故事,讲有深度、接地气的中国故事,向俄罗斯的普通民众传播真实的中国好声音。

负责杂志文字编辑、版面设计等工作的都是俄罗斯人。吴昊说,这是自己“有意为之”的,“我特别强调翻译的本土化,一定要用俄罗斯读者看得懂、喜爱看的形式讲述这些故事。”

不仅如此,吴昊与中国国内媒体《中国新闻周刊》及俄罗斯主流媒体都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他从中国国内媒体的报道中选取生动的故事,翻译成俄文,也与俄罗斯主流媒体开展合作,采访俄罗斯的官员、学者,写成中文报道为中国媒体供稿。

推进交流,深得中俄各界赞许

为向中国人民讲好俄罗斯故事,吴昊和妻子张彬用了整整3年多时间,翻译了雷巴斯父女的《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一书。这本书以现代俄罗斯人的全新视角描述了斯大林传奇又具有争议的一生,书中通过对大量未发表的珍贵史料的解密,力求客观全面地还原一个真实的斯大林,重新看待那些无法回避的历史。该译著201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当年就一直排国内图书热销榜前列,引起中国人民对前苏联的过往、对今天俄罗斯命运的关注和热议。2015年3月,吴昊及夫人张彬获“2014年最佳俄罗斯文学翻译奖”,该奖项被认为是俄出版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随着吴昊在中俄文化交流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推进,他越来越受到中俄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一次重大活动间隙,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女士(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友谊勋章”获得者),热情地拉着吴昊的手,盛赞他不久前组织举办的《回顾与展望:新时代的中俄关系》论坛富有成效、好评如潮。

2016年6月,吴昊获颁莫斯科州国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莫斯科州国立大学成立于1931年,是莫斯科地区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这是该校首次授予中国学者名誉博士学位。颁授仪式上,莫斯科州国立大学校长赫罗缅科夫对吴昊在学术研究、翻译成果和推动莫斯科州与中国在教育、文化领域合作中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热心侨务,甘为华侨华人发声发热

在事业经营得越来越顺利的同时,吴昊还极力帮助在俄侨胞搭建交流平台。2008年,吴昊与一批在俄青年华侨华人筹划成立了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并当选会长。

吴昊表示,在生活或工作中,广大在俄华侨华人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为大家提供各种帮助,如法律援助、帮助进行口译或文件翻译等。2008年,有大量在俄华商的货物被相关部门扣押,联合会积极帮助华商和有关部门进行交涉,处理好相关问题,保障在俄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

吴昊担任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一职以来,多次举办讲座、座谈会、纪念活动。比如,201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办了“和平统一杯”俄罗斯华侨华人歌唱大赛、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并在莫斯科俄罗斯衛国战争纪念馆中央大厅举办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血写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罪行图片展”。2019年7月,协助江苏省侨联赴俄开展了“亲情中华”中医药专家访问俄罗斯活动,举办了健康讲座和中医专家义诊等多场中医慰侨活动,令在俄华侨华人倍感祖国的温暖。

情系桑梓,积极为家乡代言建言

“我的家乡是中国南京,在历史上这里是很多王朝的首都,如今是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大都市。从上海坐高铁,最快只要1个小时就能到达南京……”吴昊经常向俄罗斯朋友这样介绍家乡南京。吴昊2016年列席了全国“两会”,是省、市政协的海外特邀代表,每年“两会”期间,他都会应邀回国参加会议。“我关注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每年都会仔细阅读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看看去年取得了哪些喜人的成绩,再看看发展的目标方向;还会仔细研究政府工作计划,看看我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

今年9月,他协助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在莫斯科举办了江苏“侨梦苑”建设和创新创业推介会。邀请了中国驻俄使馆、俄中友协、全俄老战士委会员、中资企业、中国留学生总会、在俄侨社等机构和单位代表出席活动。协助主办方介绍江苏省情,推介江苏设立的华侨华人创新企业基地“侨梦苑”建设情况,号召在俄华侨华人发挥优势,推进俄罗斯与江苏各领域合作交流,鼓励在俄学人、学子回祖国到江苏创新创业。

吴昊说,在庆祝建国70周年国庆观礼中,当看到江苏彩车驶过长安街时,我内心非常激动。近年来,中俄地方合作发展顺利,江苏省与俄罗斯的联系也非常密切。作为在俄打拼的江苏人,未来将发挥好桥梁作用,为江苏和祖国发展做出贡献。

习近平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致辞中强调:“下一步,我们要在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媒体、青年等领域举办更多人民广泛参与、喜闻乐见的活动,鼓励两国社会各界、各地方加强交流互鉴,促进理念沟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共同传递中俄世代友好的接力棒。”

吴昊说,习主席这段铿锵暖心的讲话,一直在他耳边回响,激励着他继续大步前行。他感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新长征刚刚开始,只要每一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都当好这条路上的接棒人和传棒人,祖国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编  冯春富)

猜你喜欢

吴昊华侨华人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是冤家不聚头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侨”一词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