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声乐表演艺术与大众审美在音乐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2019-12-10刘杨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声乐表演音乐文化

刘杨

摘要:音乐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表演艺术又是音乐文化产业中的灵魂。在機遇和挑战面前,改革者与相关人员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提高我国整体艺术水平,以满足当今日益增长的大众审美需求。

关键词:声乐表演;大众审美;音乐文化

声乐表演艺术由众多内容所组成。以灯光、服装、道具、场景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作为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最终要符合人类意识形态的审美及其相关美学原理。随着我国日益丰富的对外艺术交流和高速的经济发展,普通大众必将成为声乐表演艺术舞台欣赏的主力军。

一、盘点传统声乐表演艺术现状

传统‘宴请式的演出主要是个人行为的宴请。以聚会、结婚、祝寿、休闲娱乐等演出形式存在,也有一些企业或政府行为的宴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无论是个体企业还是大型国企,为了激发职员的动力、积极性和凝聚力,常邀请演艺团体来组织一系列文艺活动。政府每年也会拨专门的经费邀请专业文艺团体,组织开展一些大型文艺活动并邀请人民群众以观演的方式参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表演水准、质量、包括场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改革者与相关人员急需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来满足当今众多智能媒体冲击下人民群众早以疲惫的审美观。

二、声乐表演艺术须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

古代的文艺演出一般都在朝廷,普通老百姓很少有机会接触,就算是民间戏曲演出也时常被垄断,老百姓现场观演就更少了。如今很多青少年被快餐文化的厌美情绪所影响,造成了很多审美上的缺失。智能媒体的普及,看遍了众多的花样表演形式反而对艺术的热情大大的降了温。无论是在近代革命歌曲、壮歌或样板戏,还是在较远时期戏曲和歌舞,老百姓的审美最终是会回归到当时的环境。因此无论什么时代下的审美,回归时代烙印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追求当下的时尚和流行也成为了各个时代下永恒的主题。笔者认为高雅声乐表演艺术必须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尤其是当代年青年人的审美情趣。无论是从创作内容和演出形式都要与市场的消费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抛弃,被人们所遗忘。不断的创新从而更好地以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市场,走出当今高雅艺术的困境。让传统高雅声乐艺术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从而唤起它本身的活力。

三、大众艺术的审美过程带给声乐表演艺术的启迪

就审美来说,是指人的感官方面所体验到的所有对于美感的谛视,审美主要依赖着情感与思想,无论是在主观意识,还是客观认知上对于所触及到的、感受到的、认识到的事情展开的一种评论[1]。大众审美一般需经历三个时期。

前期的熏陶时期:由某一句歌词或某一段音乐触及到内心深处,进而发展到情感的递进从而和演唱者在某种意识形态上产生共鸣,并在熏陶过程中产生了情感。如观众在聆听《运河谣》时,会产生与歌曲呈现出的那种想努力奋进,但又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双重情感。

中期联想时期:大众在前期表演的熏陶过程中产生了情绪,很容易会联想起自己的亲生经历并和歌曲联系起来,觉得歌曲中的歌词就像在叙述自己。比如《雷雨》描绘并唤醒了女主角长期麻木不然的意识,歌词仿佛是她内心深处的读白,从而感叹最为真实的生人。

后期的领悟阶段:这在意识形态上属于上层建筑,老百姓在聆听声乐表演结束后,经历了前期的熏陶,中期的情感递进,最终领会到了歌曲的内涵,感悟到了音乐的真谛。比如:人们在欣赏《伤逝》时,通过男主角的感情经历,联想到我们旧社会的传统封建观念,导致的悲惨人生,领悟到了坚守人性道德底线的意义等。

声乐表演艺术需运用本身的声音和肢体语言作为精神桥梁和中介来引导社会群体的审美观,再用表演者的二次创作去感染大众,同时也对参演者的综合素养和演出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护声乐艺术的道德精神,坚守有内涵的高尚职能,还要在艺术家老前辈们和政府相关机构的指导和引导下,培养出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大众审美观,并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以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

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三种类型需多元化发展

1.起源于欧洲的美声唱法,也被称之为柔声唱法。特点:保持吸气状态下并呼出气流撞击声带,打开共鸣腔体使之能达到共鸣均匀的效果。这种唱法起源于意大利,以超高难度的技巧和优美华丽的音色为特征,二十世纪前期传入我国,在这期间融合了传统中国声乐文化。在以周小燕、蒋英、张权等老一辈声乐艺术家们不断努力下,这种艺术形式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笔者认为这种艺术形式必须在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发展,以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和语言作为主体,去吸纳国外科学的发声方法与他国文化底蕴,使具有民族风或中国元素的声乐学派走进大众市场,走出国门。

2.民族唱法起源于母系社会。特点:唱法上注重咬字清晰,音色明亮,强调作品的内涵。这种唱法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实践和劳动实践。包括说唱唱法、戏曲唱法、民间歌舞唱法、原生态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形式。以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王昆为代表挖掘出了咬字、发声等规律,将传统民歌唱法和戏曲融入新歌剧的演唱中,突出的表现了人物性格特征与地方特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彭丽媛、宋祖英、雷佳等声乐艺术家代表将我国民族声乐推向了新的阶段。

3.通俗唱法也被称为流行唱法,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特点:不需高超的演唱技巧,注重于个性情感的渲染和声音本色的自然回归,唱法大多采用高音假声,中低音真声的方式,结合舞蹈和电声乐队等来渲染气氛,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自然的演唱方式诠释音乐中的内涵,常用民谣、说唱、摇滚、爵士等形式出演。这种唱法通俗易懂并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元素相结合,受到了广大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五、声乐表演艺术与音乐文化产业的相关性

声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模式,声乐表演艺术行为本身就可以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直接方式,这也是音乐产业发展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2]。专业的策划方案更能在运营中体现出它的优势。把消费群体作为主体,设计出以声乐演出型表演与声乐市场营销两种不同的优质服务型方案。运营模式一定要以市场作为导向取得经济利益,培养大众在音乐文化消费中正确的意识和审美观,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满足消费者对音乐文化精神领域的需求,使声乐表演艺术成为大众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利用一切人力、物质、经济等优势条件,设置较为科学、高效的运营机制,推动声乐表演艺术在整个音乐文化产业中的步伐。

六、结论

音乐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声乐表演艺术又是音乐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位,由于日益增长的大众审美需求,声乐表演艺术不得不面临各方面的改革,而对于改革者和从业者而言既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会面临各种挑战。中国的音乐文化艺术如今已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消费对象。因此在改革上加快创新,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我国整体艺术水平提高而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1]鄂晓丝.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审美心理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8(08):54-55.

[2]乔夏红.音乐文化市场产业链中的声乐表演艺术[J].黄河之声,2017(08):170.

猜你喜欢

声乐表演音乐文化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