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绘画中的儿童趣味

2019-12-10金信仪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趣味绘画儿童

金信仪

摘要:中国画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人们可以通过中国画中的人物、花鸟、器物等绘画内容来了解古人们是如何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在中国的美学观点里,趣味与人生命的本体相联系,在任何一件事情的处理反映与抉择上,都有自我趣味的投射与阴极。因此审美的舍取并不完全是人为的抉择,更多是源于天赋的禀性。本论文将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儿童“趣味”切入,探讨中国绘画中儿童题材中的趣味表现,同时也对和这个问题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首先对各朝代关于儿童题材绘画的画家及其作品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和比较,试总结每个时代的儿童题材绘画的儿童趣味有哪些特点。其次就此类作品对本人对中国绘画理论的一些零散的思考。

关键词:绘画;儿童;趣味

一、儿童题材绘画不同时期的风格与特点

根据现存的画作中国绘画中的儿童题材创作可以追溯到汉代。如山东临沂金雀山前出土的帛画,画中清晰可以见一顽童伸着小手好奇的观望着左侧的妇人。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汉代画家没有局限在画作中人物形象的比例是否对称,表情是否到位,造型上的创作能力并没有后期的手法高明。值得欢喜的是这个时期的儿童体裁画作情节气氛的结合发挥到了最大的程度。画作中的情景极为突出,例如《周公辅成王》汉画石像。

汉代的儿童题材画作中的特点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动静相互呼应来体现事物的情景,甚至会夸大这种表达形式来满足情节逼真的效果。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即使绘画理论资料比较零散,但仍然可以从作品中看出人物在情景中显得朝气蓬勃。

唐宋时期涌现许多著名人物画家,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非常丰富,也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如众所周知的《捣练图》,出自唐代画家张萱之手。中唐画家戴篙的《斗牛图》和《戏牛图》中有许多牧牛、渡牛等场景。可爱的牧童在力耕得暇之后闲逸自在的牧歌,十分童趣。清初鉴赏家卞永誉在《式古堂书画汇考》中评价戴篙《斗牛图》说:“两牛相抵,而童子抛制戏具,避匿树窦,震撼之声,惶惧之色,亦亦绢素间一”从戴篙的放牧图中可以闻到浓郁的乡土方向,这个特点成为放牧类画作的主要特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颇深的影响。

《荷亭儿戏图》是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宋朝时期画作,描绘了正当夏日,七个孩子在院子里玩耍,手持红棍子、小鼓、树枝,打打闹闹。在亭子里,一个女人拍拍沙发上的婴儿,好像她正转身要求孩子们不要打闹,逼真的外观。女装反映了南宋的服饰风格,详细介绍了展馆的内外结构和布局。

金陵满族王齐翰的代表作品是《勘书图》。作品中警官把左手自然地放在椅子的扶手上,举起右手放于耳朵旁,脸稍微向右倾斜,左眼微微地闭上,神似能感受到作品中人物正享受着挑耳而获得的极度舒适感。他穿着白色的衣服,正面敞开着,长长的胡须垂到胸前。他盘腿坐着,光着脚,脚趾向上翘着。另外线条场景画面以及旁边的侍童都布置得体,简洁大方,条理分明,笔中流畅的变化。[1]

南宋时期的画作比北宋时期的作品从数量上看要大大增加,儿童题材的绘画内容也更加丰富。比如村牧、上学、童戏、耕织、小货郎等都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情趣和日常爱好。比如李蒿的作品《货郎图》。

北宋人物画家李篙、苏汉臣等著名画家都有关于儿童题材的传世之作。苏汉臣,北宋宣和年间人。受刘宗古影响,苏汉臣的画清丽工细,设色鲜润。记载上他的婴戏题材作品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也不少。但盛名之下,历代托名于他的画作也极多,作品风格多样。[2]苏汉臣擅长于幼小婴儿题材的创作,苏汉臣所画的婴儿粉雕和玉雕建筑,栩栩如生,它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绘画主题,并在绘画史上享有盛名。从《冬日婴戏图》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儿童画的生动状态。

传统的人物画发展到元代就转向了低谷时期。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绘画在题材选择上也逐渐呈社会化方向的发展,画家们更注重绘画的体裁选择了。[3]这样看来虽然传统人物画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儿童题材的画作滕然在宫廷和民间绘画中占优较为大的比重。

儿童题材的中国绘画内容综上所述可见形式丰富,内容多彩,人物形象活泼生动自然。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平和世界观和世界观念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儿童代表着新生的希望,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象征。他们朝气蓬勃,具有无限的活力,在他们身上散发着如春的生气。

二、关于中国绘画的一些零散思考

中国画中儿童趣味的意味“在各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4]究竟什么是意味?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可以对“有一位的形式”进行解释,即绝对理念的替身,绝对理念的现代已经证明不存在了,然而人们觉得应该有个东西在起决定性作用。但这个东西是什么又讲不清楚,从中西美学的比较看,贝尔的意味就是中国美学上讲的可意得而不可言宣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至。但对于西方的理论来说,重要的是讲清楚。因此,贝尔的意味就会受爱好理论明晰者的质疑。意味是讲不清楚的,但形式是讲的清楚的。”[5]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意味的形式和中国艺术中所造的“境”是很接近的。“境”中包含了具体的“象”,也包含了“象”外的虚空。落实在中国画的理论中,就与影响深远的六法中的“气韵的理解上,人们通常会偏重于”韵,因为韵如同传神写造中的神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气韵”概念中对于“气”的理解尤其重要。

“西方人好奇的传统似乎根深蒂固,他们急于指出突变和突变发生的地方。他们的目的似乎是学习缩短创作过程,使之更简单有效。在艺术领域里,这种雄心壮志可能导致一种习惯性的要求,即每一位艺术家都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大规模生产也可以证明创造力。他们相信,就像自然界一样,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神秘,而这种变化给出了解释。”[6]所以引导了国画传统历来不是以求真为主,而是讲究灵性和生命的学问。最终落实在人生的意义和方向这个终极价值根基上。

本论文只是从儿童题材绘画的作品内容切入来探讨本人的想法和零散的思考。最后我想針对当下来谈两个问题。第一,虽然当下延续了传统的中国画的工具和方法,但是失去了传统的哲学的传统和世界观念。第二,纵观那些栩栩如生犹如邻家之子的儿童形象,有些已经成为画面的中心。孩子们对狗鸟虫鱼满怀兴趣,爱好自然,攀枝折叶,迷恋杂剧。这些儿童嬉戏图像所表达的,应是成人对对生活的细细品味,是他们对世外桃园般恬静生活的人生欲望,和对儿童纯真天性与童年自由自在的集体憧憬。在这些画作中就藏着古人的哲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与之当下那些上各种课外学习的孩子们相比实在羞愧。

参考文献:

[1]本论文对于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的描写均参照了相关书籍以及百度,谷歌等网站上的描写。在此作注,以下涉及的相关内容同上所述,均不做注。

[2]摘自《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对杨柳青娃娃画的影响》,韩静,南京师范大学。

[3]林木.明清文人画思潮[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4]毕克官,黄远林.中国漫画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74-75.

[5]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54页.

[6]雷德侯.万物[M].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12约第一版11页.

猜你喜欢

趣味绘画儿童
留守儿童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