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李清照作品中的柔情与刚性

2019-12-10薛莹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李清照刚性

薛莹

摘要: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书香之家,她身上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封建礼教之下女子特有的柔情。同时饱读诗书的她,慧明事理,有着对于人生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与爱国情怀。本文试结合具体篇目分析李清照作品中所体现的柔与刚的两种艺术情怀。

关键词:李清照;柔情;刚性

一直以来,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婉约清新的面貌,但清代沈曾植却认为李清照却有一种“倜傥丈夫气”。纵观流传至今的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似乎确实兼具有柔情,温婉的一面和豪放、刚烈和遒劲之风。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曾说:气以实质,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怀。指出了作家的艺术风格与其思想性格之间密切的关系。孙星五也曾在《诗品臆说》中语:“语无有不肖其人者”。那么,李清照作品中所展现的柔与刚的双重气质自然应是与她自身的性格特征相关。

李清照的大部分词作是用细腻的柔情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体悟,而她的诗歌却是用豪迈的气势和刚健的风格传达她对祖国民族的关切之情。

一、李清照作品中的柔情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可以说“婉约”是李清照艺术风格的主导,这种“婉约柔情”之风是通过作品中描绘的少女情怀、闺中思愁与自然感悟表现出来的。

(一)少女情怀的大胆表达

李清照作品中有一部分是描写词人少女时期的生活的词作,内容或叙游行或诉春情或含闺怨。胡云翼就曾对李清照的这部分作品做过评价,他认为:“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2]

《如梦令·酒兴》就是描摹年少游行的一首佳作,这首词用简洁的几个动词,犹如行云流水般塑造出一位活泼率直,热爱生活的少女形象。作品“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3],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表现了青春蓬勃的游兴。

《如梦令·春晓》则是一首反映敏感心绪的惜春词,通过极其精炼的人物对话,贴切的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四季转换的细腻感受和无法排遣的伤春情怀,这里显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热情敏感的诗人形象。

李清照词作中无论是对自然景物描写还是对季节的细腻感受,都化成一种留恋、伥惘之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淡淡的哀愁发展成为清晰但含而不露的闺阁之情。

(二)对丈夫深刻的思念之情

据文献载赵明诚曾经做过一首题象诗:“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皆隐”。其中难掩他对李清照的欣赏与恋慕之情。此外,在《金石录后序》中也有夫妻生活的描写:“取半个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无氏之民也”。李清照对丈夫的感情也是真挚而热烈的。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人独自泛舟,面对红荷香残的秋色,凉意泛起,透露了诗人心境的寂寞惆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情怀是无计排除,刚下眉头,却又涌上心头,通过人脸部表情的刹那变化,将内心深处无形且抑不住的思念表达出来,形象传神,情感浓郁真挚。

靖康元年,宋徽宗赵佶及其子赵桓对外屈辱投降,金人围攻汴京,使中国北方广阔的领土沦入异族之手。赵明诚在建炎三年病死在池阳。丈夫的离去,对李清照是个沉重的打擊。从此她承受国破家亡夫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孑然一身。在《金石录后序》中详细记载了这段“飘零遂与流人伍”的悲惨历史。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此词是悼念亡夫之作,通过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的描写,抒写悲凉凄苦的感情。梅花初绽,本应使人喜悦,李清照感受到的却是“春情恨意”。词人被轻快的笛声惊醒,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词中用明媚春景来反衬心中的悲戚。“断肠与谁同倚”言悲痛之极,“吹箫人去玉楼空”暗寓丈夫的逝去以及词人一人独立的凄伤。词尾言一枝新梅折在手,找遍人间与天上,却无人可寄,暗喻了一种无处可诉的寂寞悲愁,把词人的那种深切思念,化为淡淡期盼,给人意味深长之感,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三)对自然环境与生活细腻丰富的感悟

李清照作品中也有对美好自然事物的细腻描绘,这种细致的刻画不仅传达出词人敏感细锐的景物时序感受,还在其中隐含着某种个人的情怀象征,这在她的咏物词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李清照偏好咏菊咏梅,遗存的篇章中这两类的题咏也是最为多见。《多丽·咏白菊》:“……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渐秋阑,雪清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似泪洒”这些菊花的神形特征上,有明显的词人自我气质。

二、李清照作品中的刚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那种深情,执着,婉约,细腻,缠绵悱恻不同的是她的大部分诗作中散发出一种有胆有识的气魄。李调元《雨村词话》中评价她“不徒府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表现李清照刚性特质的作品大多抒发的是她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于统治阶级投降卖国行径的愤恨;对英雄主义的歌颂。

(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北宋政权遭到外族的侵略,北方大部分地区沦陷。百姓流离失所、民族矛盾激烈、连年的战争,面对此情此景,李清照一方面用细腻动情的笔调感叹自身不幸的遭遇;一方面用激昂的文字表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家风范。字里行间洋溢着慷慨的热情。胡马长驱,中原动荡,奔驰于脑际的是昔日古都的繁华,而呈现于眼前的是山河破碎。过去与现在对照愈强烈,也就愈增加她对于现实的深切痛感。

长诗《上枢密韩胄诗》是李清照流传下来最长的一首诗。绍兴三年,赵构派使者“通向两宫”用土地和财物去换被俘在京的赵桓父子。处于贫病交加中的李清照听到这个消息,愤恨至极,创作这首诗来揭露南宋统治阶级集团,这首诗尽显锋芒锐利的政治批判,充分显示出李清照刚烈性格的一面。

(二)英雄主义的赞颂

具有大丈夫气的李清照在诗中还表达了一种对英雄主义的赞颂。乱世呼唤英雄,民族和国家危亡之际需要扫荡市侩庸人的气息,唤回英雄之魂,团结抗金。这是一个需要民族英雄,需要牺牲精神的时代。“生当作人杰”,这一声呼唤,唤起人们心底对英雄崇高的向往,成为当时乃至以后人们精神的寄托。“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她赞颂为国家牺牲的英雄,烈士;她赞扬那些:“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民族英雄。“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车声粼粼马萧萧,壮士懦夫具泣。”她恨不得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倾在战场上,豪情壮志,悲愤沥血。

近人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对李清照的这类作品作了极高的评价:“雄浑悲壮,虽起杜,韩为之,无以过也。”李清照的诗中对现实的批判与对英雄的赞颂,表现的是一种大丈夫的豪气,一种壮怀激烈之情。

李清照用诗歌表达政治见识与现实批判,以词寄寓细腻的个人情怀。这种表现特点与历代文人以诗涉政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承认“诗言志,词言情”的创作传统。把诗和词截然分开,形成诗和词在内容上的绝对分工。国家政治等重大题材入诗,而对于儿女情长,生活琐事则采用词的表达形式。因此形成了李清照的“诗刚词柔”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123.

[2]胡云翼.宋词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1.

[3]彭孙遹.金粟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234.

[4]王维.人间词话卷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

[5]王灼.碧鸡漫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110.

猜你喜欢

李清照刚性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社会治理既要有刚性也要有柔性
点绛唇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如梦令
刚性兑付的法律治理
喝醉的李清照
锻锤的打击效率和打击刚性
李清照改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