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梦龙小说中“情”的教化性

2019-12-10殷双煜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名教冯梦龙男女

殷双煜

摘要:冯梦龙对于“情”有着较为宽泛的理解,他不但将“情”提高到万物本源的高度,更认为万物皆有情。冯梦龙的“情”具有教化性,他借助“情”的力量向传统名教发起挑战,认为“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同时,他认为女性同样拥有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冯梦龙借助一个个故事,触动读者,使读者从中受教。

关键词:冯梦龙;情;教化

冯梦龙提出的情教思想,不仅是其进行文学创作的理论基础,也是晚明时期尊情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冯梦龙对“情”的理解也不同于传统的理解,他希望用“情”来净化社会,劝诫世人,教诲众生,这是冯梦龙提倡情教思想的最终目的。

一、冯梦龙对“情”的理解

首先,冯梦龙将“情”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没有“情”就没有世间的一切,“情”是高于世间的万事万物而存在的。冯梦龙说:“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1)这里体现出两方面:其一,冯梦龙看来,“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情的。“鸟之鸣春,虫之鸣秋,情也。”“是以羊跪乳为孝,鹿断肠为慈,蜂立君臣,雁喻朋友,犬马报主,鸡知时,鹊知风,蚁知水,啄木能符篆。其精灵有胜于人者,情之不相让可知也。”这些是有情的原因。由此,冯梦龙将“情”推及至整个人类社会,“人而无情,虽曰生人,吾直谓之死矣。”人若没有“情”,那就如同死人一般。所以在冯梦龙眼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情”。其二,冯梦龙认为“情”有其恒常性,不会随着形体的消失而消失。“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2)由此看出,冯梦龙提出两个互为因果的命题:“情”的恒常性和“情”“能环相生”。由于“情”“能环相生”,所以“情”能保持其恒常性。万物因有情才能生生不灭。《情史·情贞类·随清娱》这则故事讲述了司马迁身受腐刑却仍著书立说,直至因病离世,其侍姬随清娱亦“悲愤而死”,并在死后托梦于褚遂良,希望“求志其墓,光扬幽鼓”的故事。对此,冯梦龙有感而发“清娱至今如生也”。

其次,冯梦龙提倡的“情”并不仅仅指男女之情,他进一步将“情”的范围扩大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情史·序》有言:“六经皆以情教也。《易》尊夫妇,《诗》有《关雎》,《书》序殡虞之文,《礼》谨聘、奔之别,《春秋》于姬、姜之际详然言之,岂非以情始于男女!”六部经书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有很强的教化性。关于这一点,《礼记·经解》篇中有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敬、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里明确指出,六经强调在整个人伦社会秩序中男女之情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情都是男女之情在不同层次上的反映。冯梦龙将“六经”纳入自己的情教系统中,目的是把“六经”中的微言大义与人伦物理相连,并将“情”注入其中,从而成为人们一种内在的自觉心理,一种不自覺地规范。此时,“情”的存在有了合理性,能应用于万事万物,更有了理论依据,情教中“情”的教化性也有了稳定的基础。

二、以“真情”向名教发起挑战

晚明时期,虽然社会思想较为活跃,但是程朱理学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存天理,灭人欲”是钳制人们思想的武器。对此,冯梦龙重新界定了“情”与“理”的关系,他说:“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3)异于传统的以理来规范情,遏制情,甚至视情为洪水猛兽的做法,冯梦龙对“名教”提出抗议,并发起挑战,他提出“情为理之维”,将“情”的地位提高到“理”之上,万事以“情”为重,“情”是无法阻挡且无法消除的,在“情”面前,“理”居于下风。传统伦理的正确与否,须用“情”来衡量,自古忠孝节烈应该从“情”出发,而非理,只要有“情”,姬妾也能成为爱妻。“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因此,冯梦龙提倡的“情”,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要有“真情”。“真”即“自然”,指内心情感自然、真实的流露,表达最真实、最自然的感受,只有自然地情感才能给人真实的感觉。

冯梦龙的作品中就有大量关于“真情”的故事。例如:《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中,作为兄长的许武,为了让两个弟弟能和自己一样拥有“孝廉”的名誉,在分家产时故意给自己多分,他顶着乡邻们的议论,让人指责他是“假孝廉”,而两个弟弟是“真孝廉”。为了成全弟弟们厚道、仁义的名声,哥哥不惜毁坏自己的名声,这种做法让人意想不到;《滕大尹鬼断家私》中,倪氏兄弟二人为夺家产对簿公堂,反而让外人坐收渔翁之利。两则故事形成鲜明对比:兄弟之间有真情,则“许氏子孙昌茂,累代衣冠不绝”(4);兄弟之间缺乏真情,相互算计,最终算计了自己。冯梦龙结合当时社会金钱对亲情强烈冲击的现实,既丰富了情的内涵,也丰富了社会道德行为内涵,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冯梦龙的作品中描写男女爱情最多,也最受大众欢迎。他认为“情始于男女”,并大胆肯定情欲,颂扬男女之间纯真美好的爱情,即使是突破传统礼教,不合理法的男女“私情”,冯梦龙也给予最大的宽恕和同情。他提倡爱情至上,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制度,希望有情男女可以自由择偶,抛弃门第金钱的偏见,追求情感独立。如《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胜仙与范二郎一见钟情,为了追求所爱,胜仙死而复生,生而又死。胜仙虽死,但帮范二郎免去刑罚;《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卖油郎秦重为见花魁娘子一面积攒钱财,终于见到瑶琴,并对她悉心呵护。瑶琴也由最初嫌弃秦重的市井身份到后来被他质朴老实、忠厚善良的本性所打动,情的力量最终战胜金钱、门第,秦重赢得了瑶琴的感情。无论是胜仙还是秦重,他们都不顾世俗观念,不顾封建伦理,勇敢的追求心中所爱,身死不悔。而那些违背了自己初衷的人,终是不得幸福,如《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作者痛陈那些违背初衷的后果:“多少有女儿的人家,只管要检门择户,扳高嫌低,耽误了婚姻日子。情窦开了,谁熬得住男子便去偷情镖院,女儿家拿不定定盘星,也要走差了道儿,那时悔之何及!”(5)

冯梦龙笔下的“情”超越世俗生死,他肯定“情”提倡“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变得麻木不仁,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冯梦龙甚至在《广笑府序》中痛斥孔子:“又笑孔子这老头儿,他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地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他将矛头指向儒教这样的“名教”及其所建立的封建意识形态,揭露“名教”的虚伪,真正做到“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三、对女性的教化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很低,大多是卑微顺从。古代提倡女子要“三从四德”,并有“男女有别”的说法,在我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长期发展,导致女性长期被禁锢于家庭中,脱离群体生产劳动,不仅使女性的生理空间受限,还压抑女性的心理空间,更是扼杀了女性在社会上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地位。到了明朝,大力提倡礼教,妇女贞洁思想盛行,妇女受这些观念束缚日渐保守,而理学家提出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更是使妇女深受其害。

到明中后期,手工业和工商业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面对这一社会现实,有些思想家开始意识到理学已经无法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了,他们提出一些新的理论主张,冲击着传统的封建思想:王阳明建构心学,对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行肯定;李贽更是反对歧视女性,斥责“以女人学道为短见”的观点,指出男女同样有受教育权利;汤显祖也对女性情欲进行肯定。冯梦龙在前人的影响下,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较以前有很大突破,他提倡男女平等,肯定女性在社会上的合理地位和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

在《智囊》中,他分出一部名为《闺智部》,他在序中有言:“冯子曰:语有之:‘男子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其然,岂其然乎?……夫才者,智而已矣,不智则懵,无才而可以为德,则天下之懵妇人毋乃皆德类也乎?譬之日月:男,日也;女,月也。日光而月借,妻所以齐也;日殁而月代,妇所以辅也。此亦日月之智,日月之才也!令日必赫赫,月必噎噎,曜一而已,何必二?余是以有取于闺智也。”冯梦龙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谬论,“才”即智慧,如果“无才便是德”,那无知村妇都是有德之人。他还将男人和女人比作太阳和月亮,认为男人和女人的存在同等重要,就如同太阳和月亮,月亮是太阳的辅助,女人就是男人的辅助。这不仅为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找到了依据,也表明了男女同样有受教育的权利。

冯梦龙不仅是在婚姻爱情中给与女性自由与平等,更是从更高层次上对女性进行审视,对与那些德才兼備,不输男子的女中豪杰大加赞扬。如有慧眼识英雄,成就美满姻缘的红拂妓;以智斗奸,解救丈夫危难的沈小霞妾;“以情发愤”,救人水火的荆十三娘、冯燕。面对这些“奇女子”他说:“豪杰憔悴风尘之中,须眉男子不能识,而女子能识之。其或窘迫急难之时,富贵有力者不能急,而女子能急之。至于名节关系之际,平昔圣贤自命者不能周全,而女子能周全之。岂谢希孟所云‘光岳气分,磊落英伟,不钟于男子而钟于妇人者耶?”这些从未有过的言论不禁让人重新审视女子的才情与智慧,给人一种石破天惊之感。

冯梦龙还支持女性自由选择婚姻,他的笔下有大量的男女爱情故事,只“三言”中的婚姻爱情题材就占了约三分之一。他笔下的女性多处于市井之中,上演了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妓女这一群体,妓女是冯梦龙笔下一个特别的存在,或许与他自身的感情经历有关,不论是小说、戏曲,还是民歌、笔记小品,都有一大批妓女活跃其中。在世俗眼中,妓女是伤风败俗的存在,但冯梦龙并不看低这一群体,他对她们表示尊重、怜惜、体贴和理解,他成功地刻画了一批青楼女子,让世人对这一群体的生存环境和情感世界有了一个全面、正确的认知。无论是官妓还是私妓,她们生活于社会底层,将自己的真性情隐于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但是她们对爱情也有憧憬与追求,当她们遇到爱情时,内心的真情逐渐流露出来,她们的形象也更加生动丰满。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花魁娘子莘瑶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名妓杜十娘;《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的玉堂春等,她们都是妓女中的典范。

总之,冯梦龙以“情”为突破口,以通俗文学为依托,借“情”之名施教化之实,这样更易于被读者接受,也易于宣传和发扬,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冯梦龙宣传的“情教”思想虽然不同于“名教”,甚至表面上是与名教相抗衡的,但实质上却与“名教”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稳定。

注释:

杨晓东:《冯梦龙研究资料汇编》,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179页。

杨晓东:《冯梦龙研究资料汇编》,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179页。

(明)詹詹外史 评辑:《情史》第30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7月版。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北京,长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参考文献:

[1]冯梦龙.冯梦龙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名教冯梦龙男女
东周列国志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研究
男女有别
郭象《庄子注》对真伪“名教”的辨析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三言”与冯梦龙的“无讼”梦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王弼名教思想探析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
——王弼名教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