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伦理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困境及重建

2019-12-10栾阿诗吴志成刘迪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11期

栾阿诗 吴志成 刘迪

摘要:关怀伦理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具有关系性、情感性、非功利性等重要特征。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道德与加强师生间的信任感。不可否认,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为:受教育观念与关怀素养的影响,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关怀;教师与学生间缺乏理解与对话;存在单向度的偏执“关切”;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情感关怀被忽视。因此,关怀伦理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重建,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关怀素养;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理解与对话;构建双向付出的关切关系;转变课堂教学形式,注重情感关怀。

关键词:关心教育 关怀型师生关系 非功利性 情感关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利根质疑柯尔伯格的公正伦理理论,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思维主张,即女性存在关心取向,关怀伦理学初步形成。之后,美国教育家诺丁斯从理论的视角对关怀伦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其走向理论化与系统化,并进一步应用到学校教学实践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如今,关怀在教育领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在师生关系中更为突出。作为学校教育中基本人际关系的师生关系,其和谐与否从某种层面来看,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还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从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淡漠化、功利化与单向化等现象,事实上,这已经偏离了师生关系的本质。因此,构建以关系性、情感性与非功利性为主要特征的关怀型师生关系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一、关怀伦理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与构建意义

1.关怀伦理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1)关系性

学科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知性为主,忽视了关心的重要地位,教师似乎不记得学生。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理论非常注重关心,认为关心表现为一种关系。它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为双方之间的连接或接触,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进行接受。双方构成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关系是成为关心关系的基础。关心关系的完成须要经历:首先被关心者接受来自他人的关怀,并显示自己已经接受到了这种关心,然后关心者认知到被关心者已经确认了这种关怀。当然,关心关系并不只是一方施予、另一方接受,而是需要双方的付出,并都可以受益。由此可见,关心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其中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破坏这种关心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存在不少“教师尽可能地关心学生,学生却很少给予回应”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关心是相互的,师生之间“双向度”的产生是不可能通过教师关心的“单向度”来实现的。

(2)情感性

教师与学生作为人,具有各自独特的情感,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彼此间情感的交流与体验。具体可以從两个方面来分析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情感性:一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情感共有现象,即“直接的同情”,这种情感共有涉及人的心灵性情感,如欢乐、悲伤、高兴等,这种存在于师生共同生活之中的师生情感共有现象,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产生,还在师生交流交往中产生,它能够实现师生间的心灵相通,促进师生间的情感分享。二是师生间的信任。关怀要求教师对学生传递的信息要认真倾听、积极回应,实际上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的参与。在学生成绩下降的时候,教师就会着急、担心,在学生成绩进步的时候,教师就会高兴、开心。这种师生间的情感参与和互动,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断增进,从而增加师生间的相互信任。

(3)非功利性

关怀理论认为,关心是一种生命状态,是师生间心灵的触碰。关怀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内在情感的融人,它要求教师用真诚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感状况,具有非功利性。一方面体现为关心对象的非功利性。教师关心的并不是个别或部分学生,而是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健康成长与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为关心内容的非功利性。教师关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学会关心。

2.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在关怀型师生关系中,诺丁斯提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对其学业的高要求不但不排斥,而且两者的有效结合还能够培养有道德的人,促进卓越的教育。教育的两个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变聪明和让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发挥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并承担着专门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师生间的接触与交往,就不会有师生间人格的渗透性影响与心灵的碰撞,更不会有教师对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影响。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者个人不能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渗透性格的教育”。道德教育的危机与教育关系的“对抗性”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我国传统中就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说法。德育是以价值引导与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指向的教育活动,其效果的达成与展开对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依赖性。

实践教学是学生参与度最高、最易激发兴趣与热情的途径。实践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性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性的行为,通过自身的行为体验与思考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另外,在以个人或小组方式开展的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更多与学生一对一或小范围进行交流、指导与沟通的机会,这有助于构建师生间的信任感。

二、我国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面临的困境

关怀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道德的培养与师生间信任感的加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面临着诸多困境。

1.受教育观念与关怀素养的影响,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关怀

教师生活在学校环境中,其行为选择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但从很大程度来看,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体内在的教育观念以及自身的关怀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与照顾学生的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视同仁”,这样能够鼓励该学生,使其更好地健康成长。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关怀,他们更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心灵成长。这一切源于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关怀素养,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与成绩,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的盘问,更要应付上级的严格考察。平日里的上课、评课、比赛等各项活动与实务耗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与精力,使其喘不过气来。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之下,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性格、心理与道德等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因此,在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提升自身的关怀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极其有必要的。

3.在“共情”中反思,构建双向付出的关切关系

关怀性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其建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双方都给予对方关怀;二是需要被关怀者主动接受关怀者的关怀。在教育实践中,有很多时候,教师关怀学生、为学生着想,但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会遭到其打击报复。就情感角度而言,师生关系是一种情感质量,它以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为基础,而关切是一种交往情感质量较高的方式。关切情感与师生关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师生关系的质量与关切情感抵达教师与学生彼此身心的程度直接相关,而教师与学生彼此关切情感的投入又影響着师生关系。关切情感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它并不是教师单向情感的构建,只有在师生彼此尊重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共同感受情感表征——师生共情体验。共情蕴含着可以改善师生关系的愿景与契机,它能够激发教师与学生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教学实践过程中,在积极的共情中抓住情感营造的教育契机,加强理性思维的参与度,开展深入实践的教学反思,既是积极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关切情感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珍视积极的共情经历,借助“共情”来营造集体反思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4.转变课堂教学形式。注重情感关怀

传统课堂的最主要形式是知识教学,师生关系是在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展开的,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传授知识。在这种抽象化、疏离化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对话。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身份通常是道德生活的指导者或学科知识的教育者,在交往过程中,严格的“师道尊严”观念会将师生关系变成一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再加上学生处于顺从、低下的地位与教师在权威、知识、年龄等方面拥有的有利条件使这种关系更加根深蒂固。由此可见,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没能起到对学生进行精神陶冶与人格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不能全面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丰富内涵。因此,学校要构建健全的教育目标体系,使各目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中以关怀教育目的为根本,并与其他目标相辅相成。具体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关怀教育的目标,即进行关怀教育课程建设。首先,单独设置关怀课程,建设关怀教育显性课程;其次,学科教学中融入关怀教育,开发关怀教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及关怀能力从情感上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科教学与关怀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