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分类催生新产业

2019-12-10陈宇宏

西部大开发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

陈宇宏

垃圾分类正引发一场新的变局。一边是社区的居民开始行动起来,另一边则是创业风口上的涌动。

据住建部统计,2018年,我国600多座大中城市,有三分之二已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沒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要解“围城之困”,垃圾分类已然刻不容缓。

一场以垃圾分类引领的“绿色革命”,正在呼啸而来,由此拉动的环卫装备制造、环卫服务、垃圾收运及回收处理等上中下游产业链,俨然成为新的产业风口。东方证券研究所以上海模式为依据测算,全国分类垃圾市场规模将超过1960亿元。

垃圾分类随身包走红淘宝、垃圾分类玩具进军早教领域、智能拍照识别垃圾分类的APP研发竟相上马……随着垃圾分类在全国加速推进,由此催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正在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

上门回收多赢之举

垃圾分类催生了新的业务,饿了么、支付宝等平台陆续推出代扔垃圾、垃圾回收等新服务;在电商平台上,带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热销,有些网店卖到断货。一场关于垃圾分类的行动。正悄然在社会上拉开大幕。

如何帮助居民更省心省力地处理垃圾?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必然会催生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家用电器、设备,如家庭化厨余处理装置、兼具美观智能的垃圾收集设备等。城市建设新小区、商场等,也可研究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安装合适设施,让垃圾分类更为便捷。此外,“代分垃圾”“智能回收”等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生活服务,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拥有广阔的拓展平台,催生更大的市场。随着垃圾分类的不断推进,新的需求、新的产业会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行业的兴起,意味着一种新业态、新职业的产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首先,此举可以实现“专业人办专业事”的服务升级,在近半数人不知道如何分类的情况下,解决“生活垃圾怎么分”所造成的困扰与麻烦。专业回收员上门服务实施分类处理并回收,首先会解决垃圾分类及其出路问题,对市民形成直接的示范带动,扮演业务讲解和示范者的角色。经过回收员的直接示范带动,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整体水平会明显提高。

其次,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激活了参与的原动力。垃圾若是分类处理得当,就可以变废为宝。进行第二次利用。精确的分析和精准的投放,能提高垃圾的附加值和使用效率。比如家庭所用的纸板或者其他专业性纸类,若是没有受到污染。其价值会更高。从一些地方的尝试来看,垃圾的直接分类回收,减少了“拾荒者”、废品收购点、废品回收站等中间环节,把一部分利益让给市民,同时可回收再生资源的品质也更有保障,如纸板类不会再有中间环节去渗水。当垃圾有了残余价值,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不断增强。

再次,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实现了产业链的拉长和延伸。无论专职还是兼职,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需求的增加带来了大量的新的工作岗位和创业机会。目前,全国已有数千名上门回收员。这还仅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开端,随着这一工作的延续和深化,将会创造更多的行业成长空间。

最重要的是,垃圾分类处理是项系统性工程,从垃圾的分类收集、存放、运输、处置流程,需要实行闭环式管理,否则就会面临“前端分类,末端混合”的尴尬。有了回收员的上门回收,等于连接了收集存放,到运输处置的全过程,成为首尾两段的纽带,继而达到闭环和聚合效应。产业升慑

垃圾分类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今年6月6日,住建部等9部门联合发文,为中国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按下了“快进键”。根据这份“垃圾分类日程表”:到2020年底。全国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对此,各地都在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办法。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集成应用,也正在成为挖掘再生资源领域多元价值的重要途径。

比如,北京某小区投放了可以自动报警的智能垃圾桶,并为居民开通了“智慧绿卡”,通过为垃圾分类可以“攒”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重庆两江新区分批次投用垃圾分类智能设备,通过大数据平台管理,实现动态监管;湖北宜昌给垃圾袋装上“电子眼”,全程监督餐厨垃圾从居民家中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经处理站微生物发酵,转化成生物肥。

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到,要推广“互联网+回收”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或整合再生资源信息服务平台。

“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吴玉锋表示,近年来,国家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多投入,包括科技方面的投入,要求从技术、制度和商业模式跨维度商业驱动。已经成为提升循环发展水平的核心动力。

回收旧手机制作奥运奖牌、口香糖捏成人偶、厨余垃圾变染料……放眼全球。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意灵感,让很多废弃的垃圾材料以全新样貌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面对垃圾分类背后潜力巨大的产业前景,文化创意产业如伺通过创意再造“变废为宝”,开拓出一片“新蓝海”。

环保主义者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财富”。

放眼国内外。很多被人们扔进垃圾箱的物品,经过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奇思妙想和巧手匠心,变成了陈列于美术殿堂的艺术作品,或是广受追捧的创意产品。

在国外。以垃圾和废弃物品为创作元素的艺术家不胜枚举:爱德华·马丁的金属昆虫、詹森·迈尔西埃的生活垃圾肖像、楣田彩香的旧货动物、马克·兰甘的瓦楞纸浮雕、恩诺·德克朗的立体蛋托肖像画、贾斯汀·吉尼亚克的纽约垃圾纪念品……这些以垃圾为创作材料的艺术家,让人们意识到看似“无用之物”也有意想不到的可塑性。

2015年以来,世界知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和海洋环保组织合作,用海洋塑料垃圾制作环保运动鞋,该系列鞋款累计销量已达数百万双。这双环保概念运动鞋的鞋面材料,由回收而来的海洋废弃物以及从非法偷猎船上收缴的渔网加工而成,鞋带、鞋垫、鞋跟、鞋舌等部分,则是回收的废弃塑料加工制成。每生产一双鞋,可以阻止约11个塑料瓶进入海洋。

在中国,也有很多人在努力探索“垃圾变艺术”的无限可能。哈尔滨的六旬老人赵代丽,把生活垃圾作为绘画艺术的表现载体,在她的巧手之下,鸡蛋壳可以变成展现“三顾茅庐”故事的立体小人书,嚼过的泡泡糖可以捏成《红楼梦》中婀娜多姿的“红楼十二钗”。

香港有—个以“厨余垃圾”为创作素材的“染乐工坊Dyelicious”工作室。在这家“剩菜染坊”里,从垃圾桶里回收的各种食物垃圾,经过处理之后变成了色彩缤纷的染料。染出的衣服、丝巾、箱包令人眼前一亮。

艺术家和设计师用自己的创意再造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匠心独具的“垃圾艺术品”,寄托着对绿色环保生活的美好期盼,也为开拓垃圾分类背后的文创“新蓝海”指明了方向。

垃圾分类在全国范围的迅速推进,对于希望从中“掘金”的文创从业者来说可谓正逢其时。基于垃圾创作的艺术作品、创意产品,无论最终呈现何种形态,归根结底都是以垃圾的系统分类为起点。有了前期的系统分类、收集和处置。为后期的循环利用、创意再造解决了材料来源问题。

在这场垃圾分类的“环保革命”中,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全国46个推行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将针对垃圾分类的“考卷”下一番功夫进行作答。发掘产业的“新蓝海”,不仅仅是为了贡献“绿色GDP”,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全民共识正在形成,社会实践付之行动,后续环节的产业支撑也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城市更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我给资源分分类
倒垃圾
垃圾也是资源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海上游来垃圾龙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