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地区南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9-12-10张燕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燕

【内容提要】南乐是广西桂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器乐形式,也是历史积淀深厚,传播范围较为广泛的传统乐种。本文从民族音乐学角度来思考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民间音乐行为——桂林南乐如何在大的社会环境下,以隐蔽的却与人们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方式,持续传承与发展下来,桂林南乐在努力保留自身“小传统”的传承过程中,在政府、学者等外力作用下如何自我调适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桂林南乐 民间乐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发展与保护

南乐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广西桂林地区,以陶制细腰鼓、自制竹笛和小扁鼓等乐器合奏的民间传统器乐形式,常用于傩戏、庙会和丧葬仪式等活动中。根据其使用的场合不同,其名称也有所改变,在傩戏和庙会等活动中民间艺人称之为“南乐”,丧葬仪式中又称为“阴鼓”或“阴笛”。桂林南乐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2011年5月,桂林南乐以其独特的乐器制作技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关于桂林南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甚少,值得进一步挖掘。

一、田野调查

笔者曾通过随机问卷式调查和住居式调查等方式,对30多位桂林职业、半职业南乐艺人的从艺情况、职业、个人经济收入来源等方面做过深入了解。以桂林市叠彩区、永福县、阳朔县三地的南乐艺人生存现状和现存曲目情况为例,桂林南乐目前大致呈现出“濒临灭绝一衰退一兴盛”三种不同的生存现状。

(一)叠彩区上窑村南乐艺人调查

叠彩区上窑村南乐目前已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据上窑村85岁的南乐老艺人陶满发介绍,上窑南乐乐班成员为上窑傩戏队的原班人马,每次活动多则二十几人,少则十几人。目前上窑南乐乐班成员共10人:陶满发、陶永生(陶满发儿子)、陶贵生(陶满发侄子)、陶辙养、汤秋宝、李闰桥、伍福长、李福生、李晓旺、王四六(88岁左右,是陶满发同一班的学徒)。除了老艺人陶满发以外,其余的南乐师傅现在多在外地打工,平日里有主要的谋求生计的工作。

与傩戏相同,上窑南乐的传承特点为只传男不传女,传授形式主要为代际传承,由师傅口耳相传给徒弟。上窑村的南乐师傅多半是前辈祖师爷的儿孙,极少数是街坊邻居。乐班成员年龄一般在40-80岁左右,文化程度基本上为小学或初中水平。上窑南乐师傅收纳学徒不排斥他姓。学徒学习演奏南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个人兴趣爱好;二是老一辈南乐师傅的子孙为哄老人欢心,孝敬老人而学习南乐。

(二)永福县堡里乡南乐艺人调查

永福县南乐目前仍时常有活动举行,但场次不多,流行范围也比较狭小,主要局限在堡里乡一带。随着当地庙会、打大醮等活动的减少,南乐目前在永福主要在丧葬仪式中使用。永福县堡里乡南乐的演奏人数一般为5人,因此有“五师傅”之称。大致配器有自制七孔竹笛1-3只,细腰鼓1只和自制小扁鼓1面。竹笛吹奏主旋律,小扁鼓掌握节奏,细腰鼓作为乐队的标志性乐器在重音时演奏。

本地南乐大约共有三个班社,其中堡里街附近乐班有8人,乐班成员几乎全部师承已故的韦经玉师傅。堡里乡南乐演奏分工较为明确,艺人的基本情况大致如表一。

(三)阳朔县福利镇南乐艺人调查

阳朔县福利镇南乐,是桂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一支。相较前两个地方的濒危和衰落,该地南乐却一反常态,呈现出一种如火如茶的发展态势。这大概也与本地多山多水的自然环境与浓郁的风俗文化难以分开。阳朔县南乐艺人较多,大约有5-6个乐班,基本上每个村落都有分布。本地南乐学徒拜师学艺亦不排斥他姓,招收徒弟以自愿为原则。南乐艺人平时多以务农为主,只在仪式上才转换角色,艺人们掌握着每个乡村礼俗的演奏曲目,无论是在“调神”、打大醮还是丧葬仪式活动中,只要有需要,他们就会根据需求演奏合适的曲子。现以福利镇的一个南乐乐班为例,艺人们的情况可以通过表二大致反映出来。

(四)南乐艺人整体概况

通过以上三地南乐的调查和可知,桂林南乐艺人群体大致呈现出以下特征:

南乐艺人性别均为男性。桂林南乐本着“传男不传女”等约定俗成的传承规范,只收男性学徒。据叠彩区上窑村南乐老艺人陶满发介绍,这种“默认”的行业规范主要为了防止女性在出嫁时将技艺带到婆家去,造成乐班传统技艺流失,与当地“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的婚姻观念有关。

桂林南乐艺人均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文盲较少。桂林南乐当前的传承方式主要以“简谱”或工尺谱记谱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艺人的文化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上文可知,目前几乎所有的南乐艺人都接受过五年义务教育。

师承方式多样化。桂林南乐在传承方式上一方面遵循严格的“代际相传”、“口耳相传”原则;另一方面也包括“自学成才”等方式。前者较为封闭,保证了南乐曲目和演奏技巧的规范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播慢、学徒难寻、传承困难的现状;后者较为开放,在吸收大量学员的同时,也造成了演奏技艺不精、高难度曲目慢慢流失等问题。

一人多能,职业多样化现象较为明显。专职的南乐艺人很少,他们大多数是从事各种行业的兼职艺人。在同一场仪式中,有的艺人既在南乐乐班中充当鼓手,又在“道场”中扮演道公。没有仪式可做时,他们褪去艺人身份,转而成为专业的水稻种植户、生意人,甚至风水先生等等。据一些社员介绍,南乐的收入在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南乐乐手的家庭年收入中仅仅只占5%-10%,他们多是出于对桂林南乐的爱好才自愿学习南乐演奏和参加南乐活动。

中老年艺人偏多,年经艺人较少。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南乐艺人年龄在40岁以上的约占南乐艺人总人数的96%。当然,这也不能说明桂林南乐后继无人,只是本地30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他们打工的收入往往远远超过南乐的收入,所以仅仅从收益上看,经济收入对南乐艺人吸引较小。

二、桂林南樂的保护与传承

桂林南乐的传承人主要为两种类型,一是,有着或多或少血缘关系的宗族内部传承人;二是,本村或相邻村落的外姓人员。一般来说,外姓人员学习南乐要走传统的拜师学艺程序,有着或多或少血缘关系的内部传承人,学习南乐的方式则主要依靠观看父辈们演出、排练等耳濡目染的“口头”传授为主。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