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国强:厚积薄发

2019-12-10本刊独家报道张琳

北广人物 2019年38期
关键词:毛主席长征笔者

本刊独家报道 □记者夯石(张琳)

【档案】

本刊2016 年第4 期曾报道唐国强

笔者曾多次采访过唐国强老师。2002 年,笔者赴深圳《绝对权力》剧组采访时,唐国强曾对演员这个职业下过一番精彩的定义,他说:“演员是什么,或者说演员的本质和本职是什么?一个字,就是演。无论是什么人物和角色,你都要演出来。作为职业演员,你总要选择一些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拓宽表演空间的角色。这部戏本来一开始要我演刘重天,后来我还是选择了齐全盛。当年演《雍正王朝》,让我扮八爷,我就跟导演说能不能让我演四爷?演员一旦提出想要扮演某个角色,肯定会有一些想法,会和以往的角色不同,观众和作者一般会有些疑问:到底行不行啊?这对演员来说是机会、挑战,也是动力,成功的突破往往由此产生。”

1996 年,在电影《长征》中,唐国强第一次饰演毛主席。他直言当时是非常有压力的,因为演过毛主席的演员太多了,而且许多人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欢。而他作为一个后来者,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观众一定不会认可的。他形容自己从一开始“心理上就矮了三分”,但最后他还是下决心试一把,希望把机会、挑战、质疑全部化作动力,成功地突破以往的形象。唐国强说自己的优势是表演,尤其是在经过辉煌、沉寂、复出的人生和表演历练之后,他可能比一般演员多了一些从容和自信,他决定从戏上和表演上下功夫,“我从第一次扮演毛主席开始,就说普通话。另外,我干脆就撇开这个角度像、那个角度不像的问题,更多地去接近人物,追求神似。我觉得这是走了一条比较艰难的路,但它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之路,而不是图一个近、贪一个巧。”

唐国强说电视剧《长征》的拍摄、播出等于又给了他宝贵的时间和机会,一步步引领观众由跟着形象、跟着人物的思想性格走,转而跟着剧情、跟着人物的表演细节走,最终,他成功了。唐国强说:“我确信自己演毛主席上了瘾,就是到了70 岁我也演不够,因为毛主席太伟大了,需要一个演员用一生的功力去塑造!”《长征》之后,唐国强又相继在《开国领袖毛泽东》、《解放》、《延安颂》、《东方》、《中国1945重庆风云》、《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格局》、《建国大业》等众多影视剧中饰演毛主席的形象。

唐国强曾多次同笔者谈到演员的功课和修养问题,他说自己只是一个身为演员的普通人,绝不敢以浅薄达伟岸,“这么多年来饰演毛主席,我认为毛主席就像宽阔的海洋一样,那种心胸,那种睿智,那种豁达的境界,我们演员如何能够感受得到?如何能够把他身上的豪气、书卷气,把领袖的胸襟、质朴的情感,都恰如其分地在每一个细节中表现出来,这些都是我永远努力的课题。”

《长征》之后,唐国强拒绝了不少请他做导演的邀约,他说:“毕竟从1970 年到现在也搞了四十多年表演,拍《长征》我有体会,从前期筹备、看剧本、选演员到后期剪辑完成就得一年时间,作为演员,这一年我可以演两部戏。另外拍戏当中,2/3 的精力放在总体考虑和看别人表演上,1/3 的精力看看剧本就赶紧上场,这样我总觉得愧对表演。最好是集中精力干好演员这一件事情。每个演员都有局限性,在自己有限的条件内尽量拓宽自己的戏路,更重要的是走深,因为观众需要的是文化和哲理性的思考。演员演到最后还是要靠文化和思想的积淀,因为感觉、感性的东西代替不了理性思考。”

近几年,笔者多次在公益朗诵活动中见到唐国强在后台抓紧时间用功,不是在记笔记,就是研读剧本,或者阅读随身携带的书籍,很少见他聊天或高谈阔论,衣着也非常朴素,总是行色匆匆的样子。对于影视圈的浮躁之风以及演员自我修养问题,担任多年相关协会领导工作的唐国强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他说:演员只有积累得多才能付出得多,“再肥沃的地,要是种了收收了种,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早晚也得贫瘠掉,养护草原的办法也是让它喘口气。喘气的工夫就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得多才能付出得多,才有的可挖掘。演员有时就像登山运动员,越爬到最后越难,往往会有遗憾,因此怎么改变,改变多少,有时很难把握。”

猜你喜欢

毛主席长征笔者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