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铝加工产业升级思考

2019-12-09陈丁文

有色金属加工 2019年2期
关键词:铝加工生产产品

陈丁文

(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31)

近年来,中国铝加工行业迅猛发展,产能产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在快速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体系的同时,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企业的计划管理、物流管理、工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还处于纸质表单、人工管理的较落后状态,效率低下,成本高企不下;企业外部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是行业目前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1 行业现状分析

1.1 产能、产量

目前,国内铝加工生产企业遍布全国,并形成了以河南、山东、重庆、广西为代表的区域铝加工集群和较完善的加工体系。截至2018年,国内铝加工材产能约5800万t,产量约4000万t,分别占全球产能、产量总量的60%和50%左右,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铝材生产大国。但我国铝加工企业众多,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规模以上铝加工企业数量2000多家,平均每家产量不足2万t,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

1.2 产品

在产品方面,挤压铝材是我国的优势产品,在全球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如忠旺在挤压铝材方面,无论是在产量、产品规格、质量等方面,都是行业的领跑者。在板带箔材方面,国内个别企业在细分市场表现优异,如华峰铝业、无锡银邦在复合材料方面;夏顺铝箔在食品、医药包装箔方面;新疆众和、东阳光在电子箔方面,常铝股份在空调箔方面等。但就行业整体来说,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仍然是行业板带箔产品的主要特征。一些跨国铝业公司纷纷进入中国铝板带箔行业,主攻汽车、航空铝板带市场,抢占中国铝加工企业在高端铝产品方面的市场份额。

最近几年以来,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市政、建筑等铝材新应用得到社会和行业的关注,如轨道交通车厢、铝制别墅、绿色全铝家具、建筑铝模板等,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3 市场需求

中国铝加工产品消费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铝消费增长强劲。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铝消费总量达到 3250 万t,同比增长7.9%;2017年我国铝消费总量达到 3545万t,同比增长9.1%;2018年铝消费总量约3730万t,同比增长5.3%;预测2019年铝消费总量增长约为3.5%,约3860万t。

基于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大背景,预测未来国内铝消费总量仍将呈现缓慢攀升但增幅减弱的整体趋势。

1.4 技术装备

在技术装备方面,国内有色金属加工装备保有量众多,总体估值在1万亿元以上。在挤压装备方面,国内大于45MN的挤压机约有150台,约占全球大型挤压机总数的70%;国内拥有200MN的挤压机3台,各类规格挤压机近3000台,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压延设备方面,国内铝加工企业拥有全球最先进、最大规格装备,如4300mm热轧机、3950mm热轧机、2800mm热连轧,2800mm 6辊冷轧、2800mm连续热处理生产线等,同时仍留存有少量的“二人转”式落后设备,以及数量众多的介于二者之间的加工装备,这些装备少部分是早期进口的,大部分是国内自主制造的,仍是国内铝板带加工的主力装备。

因而,国内有色金属加工技术装备具有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量最多、规格最全、装机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

1.5 效能管理

国内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效能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少数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生产方面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在挤压型材加工方面,中铝萨帕特种铝型材(重庆)有限公司圆铸锭采用立体仓储、智能天车,信息化系统实现智能化,挤压前圆棒流转实现无人化;物料管理、生产计划、工艺管理、质量管理、工具管理等采用ERP、MES系统等,实现车间生产智能化、自动化;质检采用离线光学质检和人工抽检相结合,成品采用信息化平面库模式管理等,解决了铝型材生产效率中的瓶颈环节。单台120MN挤压生产线每年可生产成品15000t,生产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在板带箔材加工方面,中铝瑞闽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管理提升、系统优化,基本实现了物流、生产过程、信息跟踪传递的有机统一。从热轧板坯开始,加热、热轧、进平面库,全部由设备自动衔接完成;经平面库进高架立体库,平面库和高架立体库通过智能天车、全自动堆垛机和信息化库房管理系统实现无人值守;全自动储运辊道将高架库和冷轧设备无缝对接,实现出入库管理、冷轧生产和企业排产计划智能匹配;同时,精整车间的全自动储运辊道将高架库和各个精整设备连接、串联起来,最大限度实现物流、信息流的自动跟踪管理。

与此同时,国内多数企业仍处于物流低效、可视化不足、人机物与产品关系追溯困难、缺乏基于信息化生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等低水平运行状态。物料流转过程,在运输链、仓库、中转区等环节,大多采用人工操作、人工驾驶运输车、人工驾驶天车等,大部分的物料流转信息,不能进行自动化、信息化的采集和处理,物料状态在智能工厂、信息化管控系统中不能得到及时更新,造成物料信息缺失和混乱,效能提升空间较大。

1.6 企业效益

在效益方面,中国的铝加工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均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生存压力。国内,在人工成本、用电成本、融资成本、环保压力等日益增高的同时,国家经济发展结构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变,市场需求减缓和行业产能逐渐释放同时发力,造成产品价格下滑,压缩利润空间的剪刀叉已经形成。国际方面,外需持续低迷,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升级,严重影响着行业的出口状况,再次对行业的赢利能力形成冲击。在此背景下,行业整体利润小于5%,企业扩大再生产基础羸弱。

2 产业升级思考

铝加工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 产能增长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成本上升速度快于价格上升速度,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上稳健、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值得整个行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2.1 新材料、新产品研发

我国是全球铝材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家,但在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如我国铝材生产和消费最大应用领域是建筑业,占比约30%,而美国是交通运输,占比约40%;存在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目前,国内航空级铝厚板、汽车车身用铝板带、高压阳极电子箔等高端铝板带、箔产品需求增速较快;在家具、市政、户外等领域应用逐步扩大,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在高端产品方向和铝材新应用方向上加大研发投入,在专业化、差异化方面下功夫,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

2.2 车间信息化升级

企业工厂信息化落后造成物料积压、生产效能不高,隐形浪费巨大,企业要实现高效管理就应加快企业车间信息化升级进程。

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艺卡片、质检记录、计划调度、设备信息、质量信息的电子化,实现信息、指令自动传递、跟踪、预警,提高订单管理、计划管理的可操作性,缩短物料的周转时间,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生产等,全面提升工厂的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

2.3 车间智能化建设

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是典型的离散性制造模式,车间智能化建设旨在打通企业生产全部流程,建立从订单到计划、到物流、到产品,从设备到质量、到工艺、到控制等高度集成的集智能物流、智能生产、智能装备、智能维保等为一体的生产管控体系。

目前,国内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智能化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鉴于智能化工厂在信息传递、生产计划及物流跟踪、设备效能、生产控制、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国内有色金属加工企业之间在生产精益化管理水平、生产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将逐步拉大。建议行业内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在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用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2.4 高效节能技术应用

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对一个企业的效能影响重大,需引起企业决策者的高度重视。目前,有色金属加工行业采用的高效节能技术主要有电解铝连铸、热连轧、冷连轧等生产装备技术,宽幅、大卷径、大卷重生产模式等。以2机架冷连轧为例,相对于2台独立轧机,设备投资可节省20%~30%,人工成本节省约50%,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可下降10%以上,生产效率可提升约100%。在绿色环保技术方面,废乳液、废水、铝渣、轧制油的回收循环利用不仅减少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同时也可以为企业降低生产运行成本。

2.5 适时推进兼并重组

国内铝产品加工经过短短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从产能不足、供不应求转变为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从全行业盈利局面转变为大多数企业盈利困难,行业背景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产发展压力增大。与此同时,行业多数企业规模小,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后继乏力,从企业生存发展和资本投入收益的角度来看,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适时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企业生产规模,分摊运营管理成本,实现企业规模化运行管理。

3 结语

中国铝加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产能与需求的剪刀叉和价格与成本的剪刀叉,即需求跟不上产能,成本逼近价格;同时还存在产品高端不足低端有余,同质化严重,企业布局分散,集约度低、管理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面临着竞争加剧、利润下滑的不利局面,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下去,需要业内同行进行深刻反思。笔者建议各家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地域优势、发展阶段,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升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适时推进产业升级进程,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铝加工生产产品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铝加工》杂志简介
《铝加工》杂志简介
《铝加工》杂志简介
《铝加工》杂志简介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