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地农民养老“三三制”服务培训模式初探
——基于扬州市翠月嘉苑社区的调查分析

2019-12-09平步青朱平健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社区

邱 萌, 平步青, 朱平健

(1.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2.扬州安康职业培训学校, 江苏 扬州 225000)

自我国大陆实行城镇化的政策以来,已经约有7800万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骤然间变身为各级城镇的居民[1],且随着城镇化迅速推进,它还将以每年300万人数递增,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1亿人之多[2]。

在从村落向城镇的社会结构转型中,必然会给失地农民带来许多新的生活需求和社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他们的就业、医疗和养老问题。统筹解决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全民就业、医疗和养老问题,已被国家纳入“十三五”规划。为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所确立的养老目标,教育部等九部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意见》。在该意见中,有两点最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到2020年,要建立起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人才培训体系,相关院校要有计划地增设老年护理专业;二是建立健全“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使养老从生活照料向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拓展。作为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中与“医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专业,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有所作为,做出贡献。为此,本课题组以失地农民聚居的扬州翠月嘉苑社区为试点,从2016年3月起围绕失地农民如何养老这一专题展开了两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

1 失地农民进城后的生活状况及问题

根据全国老龄办提供的统计数据,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人约占总人口的15%。而失地农民老龄化的程度尤为严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翠月嘉苑社区为例,该区共有居民9678人,即使把老龄的标准提高5岁,65周岁以上的老人也有3376人,老龄化率竟高达35%。这些老人进城后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 对城镇生活处处感到不适应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身份转换得太快,思想上毫无准备,自然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之前是在广阔天地里自由耕种,而今被关进局促的楼房里无所事事,倍感无聊;之前多是大家庭,子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而今的小家多成空巢,很难得到子女们的关心照顾,倍感无助;之前“从土里刨食”,虽不十分富有,倒也衣食无忧,而今只靠失地补偿金生活,生活必需品要花钱去买,常有“坐吃山空”的担忧。这些平时节俭惯了的老农面对城市富裕阶层愈演愈烈的奢华之风,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住房虽比过去的高了,但幸福感却比过去少了!总之,要让他们融入城市文化远非一日之功。

1.2 文化、技能水平偏低,就业困难

较之城镇居民,失地农民的文化、技能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且又受过专门技能训练的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在教学水平相对不高的农村学校上过初中或小学;更有相当一部分老龄农民至今仍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仍以翠月嘉苑为例,高中文化水平者仅925人,不到10%;初中文化水平者4759人,接近50%;小学文化水平者2847人,约占30%;其余1147人均为文盲或半文盲,超过10%。之前,仅有少部分人利用农忙空隙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副业活动,如瓦木建筑、手工制作等等。进城后,他们热爱劳动的热情不减,总想干些有报酬的营生贴补家用。但现实情况是,他们“欲种无田、就业无技、创业无钱”,充其量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报酬又不高的临时性工作。但即使如此降低要求,该社区常年仍有20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人赋闲在家。就全国而言,情况也大抵如此,目前约7800万的失地农民中约5000万失去土地的同时就处于失业状态[3]。今后,随着城镇化迅速推进,全国失地待业的农民还会逐年增加。

1.3 独居空巢家庭增加,养老难度加大

失地农民进城后,他们的子女大多不愿再与父母同住,因此家庭平均人口数锐减,出现了不少独居、空巢家庭。在翠月嘉苑的3376名65周岁以上的老人中,家庭的平均人口不足2.6人。问卷调查显示,85%以上的老人常年得不到或较少得到子女的关心照料;近55%的老人因患各种疾病而在生活上不能自理或仅能半自理;还有极少数老人因常年遭受病残折磨,加之得不到子女的照顾和陪伴,而极度悲观失望,常常产生轻生念头。

1.4 社区设施落后,服务人才匮乏

目前各地为失地农民建造的小区,多处在郊区,除住房条件尚能满足要求外,其他如交通、医疗以及内部各种设施都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养老服务人才严重匮乏。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数量不足且极不稳定,他们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上岗资格证书,少数虽参加过培训,但也有“走过场”之嫌,真正符合要求的人才少之又少,根本不可能为实现“医养结合”目标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2 养老“三三制”服务培训模式初探

通过对翠月嘉苑社区居民养老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针对当前失地农民进城后的生活状况,本课题组和社区有关工作人员提出共同创建一套运用于失地农民养老服务体系的“三层培训、三级服务”工作模式(简称为“三三制”)。所谓“三层培训”是指对社区的管理服务人员按管理干部、服务人员和社区居民这三个层次,分别给予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培训;所谓“三级护理”是指对服务对象按自理、半自理和失能这三种状况,分别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服务。

2.1 对社区管理、服务等人员实施“三层培训”

根据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早在2015年全国就至少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2016年起国家开始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9年扬州已经成为试点城市,无疑,这将需要大量具有养老护理执业资质的养老护理人员。如此庞大的队伍哪里来?如下两条是有效途径:一是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进入职业院校系统培养,使之成为合格的中、高级养老护理人才[4];二是招收适龄的待业人员和在职的养老护理员进行短期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中、初级养老护理人才。目前,当务之急是先办好各类短期培训,以缓解养老服务人员严重匮乏的局面。各级政府为促进养老事业顺利发展为之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我们的职责是协助政府努力做好各类培训的组织、策划、教学和考评工作。我们在翠月嘉苑社区做了以下尝试。

2.1.1 第一层次为对管理干部的培训

目前,失地农民所在的社区管理人员大多仍是原来的村委会干部[5],他们仍习惯于沿用管理农村的方式来管理社区,养老工作难免处处受阻。翠月嘉苑社区情况也大抵如此,首先,要通过培训来改变这些“乡村精英”的管理理念,促使他们带动本社区居民尽快融入现代城市文化[6]。其次,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熟悉社区管理业务。我们曾组织社区管理人员学习政府关于养老政策以及失地农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提高政策水平,保证社区失地居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政策福利,能为他们特别是困难户提供更多的方便;经过培训的干部能够拓展便民服务范围,如测血压、健康咨询、联系就医等;为了丰富社区老人精神生活,协助有关管理人员提高组织能力,积极开展了文化娱乐活动,使社区每位老人都能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1.2 第二层次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

养老护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国家有明文规定,养老护理员应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正规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才能上岗[7]。为吸引更多的合格人才投身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各地都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某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如南通,居家护理待遇的补贴可达2100元/月[8];扬州市政府也曾规定,凡经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市财政给予1000至2000元不等的培训补贴;凡自愿从事专职养老护理者可获得5000元的岗位补贴。正是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鼓励下,我们在翠月嘉苑社区培训了近245人次,均获得养老职业技能证书,其中不少学员表示将加入到养老护理队伍中来。养老护理所学习的内容相应很多,要求也相应提高,除关于老年人的一般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外,还将包括关于老人的心理、沟通、临终关怀以及各种家政服务的操作技能。今后我们将根据市场的需要,培训更多的养老服务人员。

2.1.3 第三层次为对社区居民的培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将“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实施,为养老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养老工作应该从“保失能”向“保健康”转变, 而健康理念及生活方式需要宣传教育和干预指导,日本在此方面有了大量实践研究,他们实施效果显示:寿命增长了15年、失能发生率下降了5%[9]。我们通过老人学堂、专题讲座、健康咨询、免费义诊等,重点进行“生活习惯病”“身体机能低下”的预防和教育,让更多的老人做到自我养老、积极养老、健康养老。这种通过公共教育培训而实现养老的形式,相较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一种更理想的自我养老的方式。

2.2 对社区老人实施“三级服务”

通过体检和调查走访,对社区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排查,依据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将其分为自理、半自理和失能三种状况,分别给予三个级别的护理服务。

2.2.1 一级养老护理服务

在翠月嘉苑失地农民老人中,身心俱健生活能完全自理者占绝大多数。调查发现,他们的老年生活有两大特点:一是体格健壮、耐受力强,虽有各种因不良生活习惯而导致的疾患,但多不放在心上;二是进城后无田可种,又无其他兴趣爱好,大多靠看电视剧、打麻将消磨时光。针对上述特点,对他们的所谓“一级护理服务”往往不是某些具体的服务,更多的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中进行组织和引导:

其一,充分发挥社区老人中的积极分子和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变“消极养老”为“积极养老”,使他们在娱乐自己的同时也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其二,借助学校和社区医疗资源,定期走访巡查,建立档案,对危害老年健康的常见病、突发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保障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期限得到最大限度的延长。其三,为社区老人免费提供自我养老的培训,一为增强老人的自护能力,二为开展互助护理提供机会和条件。号召更多的健康老人参与到互助护理队伍中来,既鼓励那些精力充沛的健康老人为他人提供无偿服务,也支持他们收取合理的报酬或转化劳动储备以供自己失能时使用。社区互联网要把此类服务切实管理起来。其四,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努力开拓养老资源。仅就“以房养老”一项来说,失地农民就有绝对的优势。因政府对他们住房的补偿十分优惠,几乎家家都有闲置的空房,完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其转化为养老资源,或抵押,或出租,或以租金换服务,或交由社区和旅游公司统一经营,和异地社区合作,开展“候鸟式”养老,满足部分老人“异地养老”的需求。

2.2.2 二级养老护理服务

在翠月嘉苑社区的失地农民中,生活仅能半自理的老人是少数,不超过10%。但他们需要的护理服务项目却很多,要求也较高。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生活护理服务。这类服务的范围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居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的时间有全天候的、白天的、夜间的、钟点的等;服务费的收取视老人的经济状况而定,或全收、或打折或全免。其二,医疗护理服务。社区医疗机构对他们要定期巡查、走访,除对各项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记录外,对病情严重的老人要重点监护,保证救护热线畅通,一旦出现特殊情况能即时获得救治。其三,精神护理服务。这类老人行动不便,出门困难,长时间的居家或卧床,倍感寂寞。对他们应注重精神上的抚慰,如平时的嘘寒问暖、服务提醒、生日时的祝福、节假日前的慰问等等。

2.2.3 三级养老护理服务

在翠月嘉苑失地农民老人中,因病残而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者虽是极少数,但他们给其家人和社会造成的负担却十分沉重,对他们需要给予医护康复和养老一体化的服务。当前比较可行的是以下两种方式:其一,开办“社区养老之家”,配备一定数量的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为他们提供防治、康复、护理和精神抚慰等全方位的服务。其二,配合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居家养老的患者设立家庭病床,由医护人员上门提供各种必要的医疗护理服务。

3 “三三制”养老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现阶段,我国失地农民还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如何妥善安排他们的老年生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借助“三三制”模式,加强学校与社区间的协作,共同构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解决失地农民养老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全面推广这一模式,于国家、社区、学校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减轻了国家财政和社保基金的压力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虽连年稳步高速增长,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整体社会福利保障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广大基层民众特别是失地农民还支付不起稍上档次养老机构高昂的服务费用。传统的养老理念以及有限的养老资本,只允许选择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的老年生活方式。而通过“三三制”模式的运作,所构建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能把医疗机构、家政服务和志愿者等多重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为社区建立起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服务平台,既减轻了国家负担,又方便了社区民众。

3.2 为“居家养老”者消除了后顾之忧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一旦建成并逐步得以完善后,不论处于哪个年龄段的老人的权益都有了切实可靠的保障,不仅在身心健康时能够自由自在颐养天年,享受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而且在罹患疾病时也能得到妥善的医疗护理服务,甚至在生命行将结束前,也能享受到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

3.3 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我国,养老服务业还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它将在第三产业中占有巨大的份额,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人才需求。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应抓住这一机遇发展壮大自己。美国养老产业相对完善,其中近百家是以高校为依托的养老社区[10,11],高校可参考美国较为成熟的形式,充分利用学校完备的设施和丰富的师资,使相关教师可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为社区管理人员、老人授课。而学校学生也可以到社区实习,为老年人服务,这为老年相关学科提供了很好的产学研基地,也为毕业生提供理想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市场。再则,医学院校设有附属医院,也可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从而扩大了服务范围。

“三三制”服务培训模式只是我们在“校社”合作养老工作中的一点探索,今后我们的工作是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尽快开办与此相关的专业;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农民社区的合作,共建养老服务示范社区,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促进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养老社区
养老生活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山东淄博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
养老更无忧了
论失地农民职业化的问题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