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2019-12-08刘黎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2

流行色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科儿童设计

刘黎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2)

视觉传达设计一词最早兴起于19世纪中叶欧美的印刷美术设计(Graphic Design),在日本流行并逐渐发展成熟是1960年左右,在我国现代设计发展40年的时间里,先后被译为“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等学科名称。伴随着我国设计学科的不断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角色、价值、方法、工具也随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成熟。从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来说,面对知识网络化时代,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增多,设计作为社会创新的推动力量,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设计学科的重要基本设计能力,如何让这一学科力量更有效地发挥学科使命,我们要探索和发展的学科空间依然很大。

中国美术学院韩绪教授曾提出,相对于其他设计门类,视觉传达设计师不以造物为自身设计终点,这种“非终端性”是该设计类别最为独特的,正因为如此视觉传达设计也被认为是不具有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类别。这里的专业知识结构并非否定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性。而恰恰因为它独特的专业性也才能够作为大众学习设计、认识设计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视觉传达教育的研究都是以高等院校设定这门学科为背景进行探讨,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学界对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学术探索,笔者认为,如需解决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发挥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科力量,可从教育过程的整体构架来思考。从视觉传达设计的“非终端性”特征出发,将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纳入基础教育阶段,使新美术教育面向低龄化发展。让大众1更加开放、更加主动地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思想者、传播者、创造者。

在这一背景和研究目的下,笔者从视觉传达的社会属性、教育现状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纳入程度分析了该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并非把现有的学科体系完全纳入到基础教育中,也并非要否定现有学科体系的教育现状,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思路以及对应方式。希望借由这一思考对设计教育体系和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发展提出有力探讨。

一、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中的定位与传播

视觉传达设计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广告、出版、标志、包装等印刷媒体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均属于其专业学科范畴。因为这样的应用广泛性,很多人认为视觉传达设计入门低、上手快,并不具有专业学科体系。商业市场模式中较多制作打印公司承担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工作,他们大多都没有专业的学科背景或是仅接受了不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这类工作大多从软件应用的角度出发。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即其他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制作简单的书籍编排、海报广告等作品时常常寻求网络素材加以套用。以上两种极为普遍且影响较大的现象,使视觉传达设计与学科定位发生了一定的偏移。但同时也说明了视觉传达设计具有较强的社会实用性。

同时,这两种现象也在传播和影响着大众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设计与传统的美术和技术性质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形象。目前,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课程仅仅在大学阶段以及极少数的高中学校开设这类课程。也因此不利于建立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中的定位与传播。再者,从教育的普及性角度来说,社会成员的设计意识和视觉艺术的提高也相应缓慢。

二、视觉传达设计在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改革

高等院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模式,一是注重实践应用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二是传统设计学科按专业进行划分。以上两种模式均无法很好地去兼容视觉传达设计的所有内容,以进行准确全面的教育,因此学生在学习阶段容易走向以形式为主导套用内容的表现方式。庞大的知识量和专业细分让学生很难深入地去学习该学科,进而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可能性也较低。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细化,该领域的从业人员越来越需要具备某个门类的专长。如果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就具备了视觉传达设计需求的基本视觉审美能力和基础专业知识,无疑有助于该专业学科的深入性学习。

三、视觉传达设计在儿童基础教育环境中的表现

1.学科基础知识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度

一直以来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与语、数、外并不等同,然而在低年龄层次阶段进行艺术教育的合理性,已然成为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又以美术绘画符合儿童天性、投入成本低变成很多家长的首选。美术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基础美术教育以贯穿学科知识进行绘画技法传授的模式,和注重儿童创新思维训练的模式为主。无论是以美术技法,还是创新思维的训练重点,都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课程内容相关,很多教育单位也会将高等教育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纳入儿童美术教育中,如色彩培养和构成基础等专业知识。

建立在美术基础上的视觉传达设计以色彩、图形、文字作为基本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对视觉符号元素的掌握运用能力。这一点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接受到大量社会、科技、艺术的儿童来说,是使其综合知识得到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符合儿童具有创造性、表现性的年龄特征。

2.学科认识度与课程体系建设

虽说视觉传达设计的普及运用已达到了一定的比例,但大多数教育单位并没有让儿童建立正确的学科认识度,儿童对这一知识的学习目的也不够清楚。从设计学科的角度来说,艺术性、审美力、科技手段、心理需求等方面均需要综合认识进而用设计的手段进行表达,儿童阶段有其相应的综合认识能力。

这一点正是目前在基础教育中纳入程度较不完善的地方,儿童成长中对数学、逻辑思维等学科的学习,综合知识的掌握接受能力远远也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学科综合交叉性的教育模式不能仅仅出现在专业学习阶段,而是应该随着儿童的成才和自身思考能力的提高,让儿童可以自我探索,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3.通过软硬件建设营造的视觉大环境

儿童在成才过程中感受到的视觉审美被生活环境影响极大,幼儿园的色彩和环境就是一直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具有艺术和视觉审美性的幼儿园不断出现在人们眼中,来自西安迪卡幼儿园设计中心的最新作品“棒棒糖理想园”,坐落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整体造型上具有独特的辨识度,在外观上减少了钢筋水泥的冰冷感,在色彩上借用了黎明时分天空渐变的颜色,这样的造型、材质、色彩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儿童的审美和想象力,他们感知的视觉元素、吸收的信息都需要通过某一种手段去表达。

结语

基于以上三方面,笔者认为设定合适的儿童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并建立完整完善的视觉传达设计基础教育系统,有助于提高社会大众对设计的审美意识;有助于儿童成才中提取信息,表达观点,增强对人、事、物互动理解的多方面能力培养,有助于高校在面对深入教育时学生综合基础薄弱的问题。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相对扎实的文化素养和开放的视野作为基础,这一点应伴随着儿童成长过程中知识累积和看事物的角度变化而提高,使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视觉审美和信息表达能力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能力。

最后,笔者有必要强调一下,让视觉传达设计面向基础教育而走向大众,并非以现有的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去教学,并非要让大众都成为视觉传达设计师,而是要根据儿童的心理、情感、认知而设计较为全面的学科体系,让儿童在基础教育中与各学科进行融汇,使其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学科儿童设计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超学科”来啦
有种设计叫而专
留守儿童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