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边疆高校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9-12-08程希平王妍方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一带

程希平 王妍方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以来,各参与国家在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的前提下,围绕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为高校教育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延续着世界最多留学生生源国的地位,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了新的增长点,赴“一带一路”国家留学人数达到6.61万人,比上年增长15.7%,超过整体出国留学人员增速。[1]另外,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东部11省市来华留学生共计34.19万人,占总数的69.88%。[2]各种数据表明,借助“一带一路”倡议,高校之间的国际合作愈加频繁,并且成果显著。对于处于边疆地区的高校来说,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如何抓住机遇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对策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据此,本文拟通过系统分析边疆高校参与“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及其优劣态势,以明确其发展路径,为边疆高校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化办学提供科学借鉴。

一、边疆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广与深入人心,在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具体实践路径。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内经济发达的地区也逐渐凸显了国际化办学的特色。边疆高校也应该积极融入其中,实现其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与区域社会经济的繁荣。

(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合作共赢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开放交流、合作共赢的教育新途径。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明确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上面相关文件的出台凸显了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支持。作为边疆高校具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位于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最前沿,与其有着某些相近的文化渊源,具有交通的便捷性,在影响力的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虹吸效应,可以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了解认识中国的桥梁。

为了进一步高质量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发展,西安交通大学于2015年发起成立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主要包括31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大学。另外,云南大学专门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并且构建了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来自国内外的103所高校成为联盟成员。此类形式的大学联盟是海内外大学结成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开放性、国际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由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学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在联盟内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文交流等合作,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与文化交流提供平台。[3]

边疆高校通过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推动高校的国际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精诚合作,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五大职能,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拓展我国尤其是边疆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期促进其快速发展。

(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文化繁荣

地方高校尤其是边疆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边疆高校在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方面更加频繁,本地师生出国访学、留学不仅可以将当地的民俗文化传播到沿线国家,扩大本土文化的宣传,增强文化自信,还能够在相关师生回国后,引入国外文化与先进理念,推动文化的交流与民间的互动。另外,来华的相关专家学者以及留学生,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并通过其在本地的生活,刺激消费,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吴亚光在调研内蒙古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时发现,区域经济发展增长1%,内蒙古高校发展将增长1.35%,地方高校的发展虽然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但由于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科研转化、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所积累的作用及效应也会逐步显现,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4]

因此,地方及边疆高校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是高等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对区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模式与思路。另外,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支持。

(三)创新高校办学理念,提高国际竞争

2017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通知要求切实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不仅要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还要实行开放教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交流与开放。近年来,相关高校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推进文化多样性和人文沟通,以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5]

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诸多,既有留学生的互访、中外合作办学,也有科学研究的合作、学术交流等,但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理解国际化的人才。通过国际化教育,培养一批既有较高外语水平,又有扎实功底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并且能够理解并尊重他国国情、了解全球市场经济规律的国际化优秀人才,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边疆高校可通过革新办学理念,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增强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发挥大学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职能,进而推动一流学科及一流大学的建设。

目前,教育国际化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围绕高等教育“五大职能”及其创新驱动发展的共同议题持续开展交流,推进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分享彼此的办学经验,推动人才联合培养,实施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学分互换、学历互认,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联盟内国际认证体系;推进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加强智库交流,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其他科研平台,共同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拓展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才能让边疆高校在深化双边或多边关系的互动平台上适应世界潮流。

二、边疆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边疆高校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既具有地理区位以及文化交融等方面的自身优势,也面临着资源薄弱及办学理念落后等劣势,因此,要全面分析其优劣态势,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高边疆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优势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关于支持高校推进国际化进程的政策文件,对于引导支持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要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宏观政策成为支撑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则强化政策的框架结构,形成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有法可依。截至2018年6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 342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共有1 090个。[6]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同样提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国际一流人才,还要加大教育开放力度,吸引国际学生、学者参与国内高校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的建设。以上的政策文件对于高校提升国际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2.地理区位优越

边疆高校具有“一带一路”建设道路上突出的地缘优势,边疆地区是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开放新平台,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着力点,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六大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的差异,在发展重点上各有不同,体现出相对的独立性。边疆高校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教育及文化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不仅地理区位较近,还具有相近的文化习俗,便于吸引沿线国家留学生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因此,在语言、饮食以及相关习俗等方面更具有包容性与联通性。另外,近年来,我国边疆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国民认知世界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都为“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的交流、留学生互访、科研合作等提供纽带作用。

3.地方特色浓郁

边疆高校基本上处于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融合区域,凭借各自区域的人文优势和历史地缘以及多年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可以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及教育资源优势,促进国际交流,实现边疆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边疆地区不仅有多样的民族节庆活动,还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对于吸引国外留学生前来留学、访问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带一路”前沿的边疆省份,云南通过构建国际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平台、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一方面积极招收南亚、东南亚学生到云南留学,面向国内外培养专业水平高、熟悉中国国情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也鼓励本省学生到南亚、东南亚留学深造,了解国外文化与习俗,以便更好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充分发挥云南区域优势,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劣势分析

1.资源环境薄弱

边疆高校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较为落后,相对来说经济发展也比较滞后,因此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资源稀缺,相关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国际知名度不高,很难形成对国外留学生的吸引。由于教育教学资金紧张,所以也很难在经费上支持并招揽海外留学生。另外,由于拥有海外背景的高校教师相对较少,对理解海外背景文化以及教授海外知识的工作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边疆高校的国际化交流。

2.宣传力度不足

海外高校定期或不定期到我国发达城市举办留学宣讲会,对于吸引主办城市的学生出国留学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而边疆高校由于接触国外留学的信息不足,很难促成本校学生找到出国交流的有效途径。同时,边疆高校由于受到经费以及自身实力的影响,在走出去宣传自己、招募留学生等方面的措施还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边疆高校在学生留学、教师互访、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存在宣传不够、影响力与知名度不高的情况,这也制约了高校的国际化发展。

3.办学思路落后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制约,边疆高校在办学理念上仍旧处于一种循规蹈矩的状态,基本上都采用封闭式办学的模式,因此在向社会开放、向企业开放、向政府开放以及向国际开放方面的对策措施依旧不足。在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应该解放思想,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办学空间与巩固教育成果。边疆高校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办学思想的禁锢,在本位主义、保守文化的熏陶下,思路打不开,信息进不来,眼光提不高,品味上不去。危机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够,学习兴趣不浓,创新精神不佳,包容之心不足等严重制约高校的改革发展,也成为边疆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绊脚石”。

三、边疆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路径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边疆高校要立足自身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其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带动区域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各边疆高校的优势与特色主动作为,积极肩负起边疆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责任。

(一)坚持国家政策引领,创造共同利益

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是实现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重要保障。[7]国家相继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这些政策不仅是教育界顺应文化多样和人文沟通的重要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还是教育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下的有效路径。因此,要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尤其是边疆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就需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还要实行更多的开放、更多的协作,凸显高等教育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通过国家政策的引领,利用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平台,推进教育人文交流,为解决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提供具体的治理方案。目前,人类社会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贸易争端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构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融合开放交流的国际关系,才能很好地应对与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人与对象,应该具有全球的格局、国际的视野,因此通过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全人类思维与国际精神的人才,才是创造人类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策略选择。

(二)着力本土文化传承,引领人文价值

本土文化的传承教育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通过传承本土文化,能够有效加强社会与高校以及实践与理论的联系,提升高校在揭示教育与文化、社会文化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作为边疆高校,由于所处区域为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地带,多元文化特质显著,因此地方高校应处理好多元文化共存问题,传承和创新本土民族文化,调试地方文化本土需求与社会发展国际化趋势,通过理性的教育政策去引导、辅以跨文化比较研究视野去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热爱家乡文化的基础上理解他国国情,培养增进交流的情感。通过本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可以使人获得认知、认同并为此而践行,使得本土文化成为活着的基因、不断的文脉,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另外,21世纪的教育应该追求全球共同利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灌输,通过传承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理解人类的责任与担当,以促进社会公平,树立价值导向,立足于尊重与平等,并引领人类文化的传承。

(三)明确高校办学定位,创新发展模式

高校的办学理念是统领其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是高校快速健康发展的抓手,也是学校群体教育行为的体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首先应该是大学的现代化,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化和物联网的时代,高校不仅要在校容校貌等硬件设施上精心打造,还要在学科水平、师资队伍、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加强建设,这样才能立足于国际高等教育的舞台。因此,高校要确立自身的办学定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科研服务能力,完善国际化教育体系。在国际交流合作与文化传承中,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招生等各项信息,提供科研合作平台,开发英文课程,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强化自身实力与优势特色。同时,坚持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开创一流教育与一流高校的良好局面,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国际化教育的法律体系,完善国际化教育新模式,并加强中外联合实验室共建与中外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四)依托地理区位优势,促进合作交流

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教育国际化分别启动了东盟国家“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促成东盟与中国互派留学生达到10万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也进一步加强了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文化,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的战略合作,以促进互利互惠、合作共赢。随着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开启了与国际对接的新路径,为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

边疆高校可以依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学缘优势和地缘优势,建立国际交流关系渠道,加大合作交流。

互访可以提高师生的学术水平,因为互访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双边科技和学术交流力度,促进师生对各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而且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还可以在引进教材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积极引进相关高校教材,将其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这不仅能够拓宽知识渠道,把握各国专业文化特征,还能够在合作研究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人心,并得到沿线国家的支持与认可,在推动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的同时,对高校尤其是边疆高校促进开放办学、创新办学思路具有积极的影响。边疆高校应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成就的东风,围绕国家政策,着力本土文化传承,依托地缘优势,明确办学定位,争取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发挥积极引领作用,创造共同利益,为区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更多的国际性人才,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一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