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州市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9-12-08杨莉

中国动物保健 2019年8期
关键词:贺州市畜牧业畜禽

杨莉

(贺州市草地监理监测站广西贺州542899)

近年来,贺州市充分发挥其地处桂、粤、湘三省(区)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加大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有效的优化畜禽养殖环境和促进畜牧业发展,生态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贺州市畜牧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1 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畜牧业发展现状

全市拥有养殖企业882 家,拥有各级龙头企业13 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8 家,有养殖专业合作组织243 家,养殖协会5个,规模养殖场(户)3,916 个,其中规模养殖场达1,232 个。

2018 年全市出栏生猪173.69 万头,同比增长5.4%,全市肉类总产量17.53 万吨,同比增长3.82%,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4%,全市畜牧业生产平稳健康发展。

1.2 畜牧业发展特点

随着贺州市畜牧业不断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生态养殖日益广泛。2016—2018 年,全市共有1,027 家规模养殖场通过自治区星级生态养殖场认证,占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的83.3%,做到在整个养殖过程全部使用微生物,在饲料中、饮水、环境消毒、畜禽粪污使用微生物,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化学消毒药的使用,减少抗生素使用,保障畜产品质量,并生产成无害、高效的生物有机肥。

2)养殖模式不断创新。随着养殖技术不断发展,养殖模式不断创新,新建或改扩建高架网床、单层或多层密闭式自动刮粪栏舍。截至2018 年,共建设高架网床栏舍22 栋,共1.28 万m2;建设密闭式自动刮粪栏舍480 栋,共45.9 万m2;异位发酵床824 个,共15.6 万m2,开创养殖新模式,促进畜牧业集约化养殖新模式。

3)养殖日益标准化。全市通过畜禽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养殖场9 家,自治区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 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 个。制定实施畜禽养殖档案、畜禽免疫标识、食用养殖产品产地准出等制度,建立了畜禽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饲养管理到屠宰监控的质量可追溯体系。

4)产品不断品牌化。为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树立产品品牌形象,贺州市积极推广新型无抗饲料的生产和使用,创建了广西第一家无抗生猪养殖基地-广西正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钟欢无抗生态养殖基地,并示范带动打造一批无抗养殖基地,无抗猪肉食品体验店在贺州、桂林首试成功,打造出了"贺贺有名"猪肉品牌。

2 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贺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畜牧养殖规模化发展迅猛,畜牧用地、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养殖业产业化发展。

1)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养殖场尤其是专业户和散户生态养殖意识不强,养殖设施简陋,资金不足,难以进行对栏舍和设施改造或加建离舍发酵床、新建粪污综合利用设施,引发环境污染、群众矛盾问题,严重影响畜牧业形象。

2)产业化程度低。目前,贺州市产业链短,加工滞后,缺乏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不完善,功能作用没有凸显。

3)用地限制。虽然各级政府规划中有划定宜养区,但是受到环境、土地性质,以及租赁土地或土地流转难度大等问题的影响,使畜牧业用地受到制约,发展受到极大地限制。

4)有机肥推广使用难度大。①农民追求产量,使用化肥的习惯难以转变;②与等量化肥养分相比,有机肥的量要大得多,加大运输成本,价格也比化肥高,导致有机肥市场竞争力弱;③使用有机肥生产种植出来的农产品体现不出经济优势,市场未形成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效应。

3 对策建议

1)提高生态养殖意识水平和技术。专业户和散户养殖设施不完善、养殖水平较低,应加大对养殖场环保设施投入补贴,加大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使他们更好地指导当地养殖场(户)、散养户实施生态养殖。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着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的支持力度,定期举办规范培训和行业交流,提高其组织建设和功能作用,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农村承包土地流转行为,有效解决畜牧养殖用地、租地困难等问题。

4)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加大有机肥生产企业用地用电、加工运输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补助的形式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

猜你喜欢

贺州市畜牧业畜禽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长征
贺州:探讨学前教育“东融”新思路
健康传播在畜牧业领域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