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首关于对话失败的对话诗

2019-12-06成祥军代奎华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失败弗罗斯特风格

成祥军 代奎华

摘要: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对话叙事诗《家葬》既完美体现了诗人叙事诗的创作风格,又体现了诗人创作中常常涉及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这一重要主题。在诗人看来,交流是人们走出孤独和绝望的唯一出路。本文通过分析《家葬》中的空间隐喻以及夫妻间交流障碍及其不同的生死观,探讨诗人对话叙事诗风格,并指出本诗的主旨:诗中儿子的悲剧死亡只是夫妻两人关系紧张、婚姻破裂的催化剂和导火索;他们对待生与死的态度的差异而导致的交流失败,才是使他们的婚姻走向坟墓的真正原因。《家葬》实是一首关于夫妻间一场失败的对话诗。

关键词:弗罗斯特;对话诗;风格;交流;失败

二十世纪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被誉为美国“不戴桂冠的桂冠诗人”,一生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出版了好几部特色各异的诗集。其抒情诗重在大自然、尤其是其家乡新英格兰景色的描述,如《修墙》、《雪夜林边驻脚》和《白桦树》。其叙事诗形式主要为独白或对话,用口语和方言娓娓道来,戏剧效果突出。如《仆人们的仆人》、《家》、《西去的溪流》等是此类诗中的翘楚。

一、弗罗斯特对话叙述诗的创作风格

尽管生活在二十世纪,诗人弗罗斯特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诗人,他走的是一条迥异于同时期多数其他诗人的创作之路。他无意在诗歌形式上进行改革,而是致力于用传统的诗歌形式表达新的内容,所谓旧瓶装新酒。其诗一般都遵从传统的韵律形式。他曾说过,诗歌如不讲韵律,就像打网球不设拦网一样。一九一四年出版的第二本诗集《波士顿以北》被认为真正展示了其才华,写作风格也趋于完善。受勃朗宁的影响,《波士顿以北》主要采用内心独白和对话的主要形式。在戏剧性的对白(或独白)与魔幻的语言(足够生活化的)环境里,弗罗斯特展现了他惊人的语言才赋和丰富的想像力,其内容平淡,诗句朴实,融深刻的思考和睿智的哲理于一体。

出自本诗集的《家葬》是他最动人也最骇人的戏剧诗中的一首。诗歌背景是新英格兰偏远的农村地区,一对悲伤的夫妻,迟迟未走出因儿子夭亡带来的痛苦。雪上加霜的是,夫妻俩对待死亡所持有的观念截然不同,终于导致交流失败,两个人渐行渐远,家葬最终演化成了两个人感情、乃至婚姻的“家葬”。

这首诗作为弗洛斯特叙事诗的代表完美体现了他的创作观:以生活中细微的一段生活插曲开场,最终导向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揭示诗中人物所面临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困境。诗人曾称自己是一个“提喻主义者”。提喻作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即指以局部代替整体,以个别表现一般,以小见大,以近寓远。诗人在1946年的一个诗集自序中就提到诗是由比喻构成;每一首诗实际上就是一个比喻,否则就不成其为诗。诗人推崇含而不露的创作原则,强调好诗应该是“始于乐趣,终于智慧”,诗应该让读者在享受美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启迪。

二、《家葬》中空间隐喻的使用

《家葬》这首诗可从多层面解读。一方面,它是一个剧情紧张的“迷你剧”。剧中一对关系紧张的夫妻从相互疏远冷漠,到争执不休,最后分道扬镳。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首具有丰富内涵的有关人类情感因缺乏足够的表达而最终导致交流失败的寓言。再一个方面,它又是一篇故事,描述了夫妻二人在处理丧子之痛时因对死亡不同的理解而造成的悲伤痛苦、令人室息的愤怒和挫败感。

诗歌在表达两人的疏离关系时策略性地使用了一系列空间隐喻。诗歌开篇就告诉读者妻子正走下楼梯,并没有注意到此时丈夫就在楼梯下注视着她。就这样夫妻俩在楼梯的上下两极开始了一场貌似平静,但实际冷漠而压抑的“对话”。这场对话先由丈夫发起,但丈夫问话中使用的措辞和勉强抑制的不满预示了两人的冲突和冷漠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我想知道,你总是在楼梯上看什么?“總是”预示了对话的无效,而这场对话只是对最近的一次夫妻间悬而未决的争论的延续罢了,妻子以前不会告诉丈夫她在楼梯那儿看到了什么,这一次也不会,因为她听到丈夫的问话后脸色从开始注视窗外的恐惧变为了暗淡。接着丈夫爬上楼梯,妻子坐在原地,僵硬地扭着身子,不声不响地拒绝了他的搀扶。诗人的用词“不声不响”和“拒绝”多么恰当地表达了诗中妻子和丈夫之间的隔阂!

现在丈夫到了妻子所在的地方,试图了解吸引妻子的到底是什么。这时诗人把本来应该是一个诗行的句子拆分成了两行。这一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妻子的问话咄咄逼人,丈夫的回答也生硬无比。至此,两人的冲突与差异似乎已经没有协调的余地。

当然这一悲剧的导火索就是孩子的夭折。妻子站在楼梯顶上从窗户那儿注视着孩子的墓地,现在当丈夫最终意识到了这一点时,妻子却走下了楼梯。她不仅身体上还是情感上此时已离开了丈夫。两人情感交流的不合拍此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妻子觉得丈夫虽然现在看见了她所“看见”的,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她因丧子而承受的深切的痛苦,所以愤然走下楼梯。此时语言的无能显而易见,妨碍他们理解彼此痛苦的鸿沟也越来越深,竟使丈夫情急之下两次喊出:“难道一个男人就不能提及他自己的孩子吗?”丈夫此时的情绪反应达到高潮,既因为孩子死亡同样带给他的痛苦,又因为妻子对他所说的话的误解和决绝的态度。

诗中丈夫一直在做着努力,努力用缓和的语调,希望妻子理解他并与他沟通。但妻子没有应有的配合,断然回道“你根本不知道怎么说”,丈夫接着道“那就帮帮我啊”,但换来的却是妻子的淡然拒绝。至此,夫妻间交流的可能已然变为乌有。

诗歌的后半部分出现了妻子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如“我得离开这儿,我想呼吸空气,我得走,”一直到诗歌结束时她把门打开。这些语言和动作如同电影中快速的镜头变换,创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场景,令读者如临其境,真切体会到这对夫妻最后婚烟的破裂。交流的缺失最终使这对夫妻间的爱情与婚烟走向了坟墓。

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鲜明的空间用语让读者从开篇就清楚夫妻之间的对话是在不同的高度进行的一场不对等或者说无意义的会话。这一交流模式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越发明了,到结束时仍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变化。叙述开始,妻子立在楼梯顶端而丈夫在楼梯底端,到故事中间阶段丈夫爬上楼梯,然而妻子却固执地从丈夫身边逃离,下了楼梯,最后把家里的大门打开,做出了逃离家庭的准备。所以,整首诗就如同一个环,夫妻间的关系在诗歌开始时所处的状态也是诗歌结束时存在的状态,仍是丈夫的祈求和妻子那逃避的欲望,然而这两种力量是处在相反方向的,因此这对夫妻之间的交流是徒劳的。而事实上,这种交流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交流,只是一场充满了误会与争吵的对话。

三、《家葬》中夫妻间的交流障碍和不同的生死观

《家葬》除了在形式上大量运用空间词语展现故事中夫妻之间的对立冲突外,还在两人的对话中明确记叙了两人之所以产生对立冲突的原因源于夫妻间不同的生死观。

诗歌开始,妻子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不能自拔,或许她根本无意从这一情绪中解脱出来。在故事的一步步推进中,读者发现夫妻两人在处理悲伤以及死亡的方式上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妻子的悲伤已经化为她身体的一部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有所淡化。妻子谈到多数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时说道朋友们会到墓地来,但很快他们的思绪就会关注别处,而不是将要躺在坟墓中的那个死者。而她是绝不会接受这种观点的,因为如果接受的话,就意味着她接受了死亡。相反地,丈夫已经接受了孩子的死亡。时间流逝他很可能会说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妻子认为的“世界是邪恶的。”身为父亲,他身心经历的痛苦可想而知,但他痛苦的外在表现与他妻子的截然不同。诗人通过妻子之口说,丈夫投入到一种可怕的体力劳动中——亲自挖掘自己孩子的坟墓。这个行为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父亲对待生死的看法。

也许会有人说,如果由于自己的亲人去世而固执地认为世界就是邪恶堕落的观点未免太不健康,但有人也许会问,亲人去世却从不谈及自己的悲恸是否既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但《家葬》这首诗的目的并非探讨表达悲恸的所谓“正确”方式,而是揭示诗歌中夫妻双方在情感共鸣和交流上的失败。不管是丈夫还是妻子,都没能理解一下对方的痛苦,双方互不信任,既不允许对方采取的对待悲恸和死亡的方式,也没有耐心理解和包容对方。他们甚至没能为了出于对对方的考虑而哪怕对自己的方式有一丝改变。这也正是这对夫妻关系矛盾的根源。贯穿全诗的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夫妻间的对话,但不幸的是夫妻二人既没能“看见”对方,也没能“聆听”对方,对话一直处在两条平行线上进行。

现在来看一下妻子对丈夫行为的误解。对她来说,丈夫亲自挖坟埋葬自己的孩子表现的是他的极度冷漠的心肠,但对丈夫而言,却意味着要忍受极度的痛苦。通过这一行为,他试图让自己相信(盡管很难)这就是自然规律,或者说是一种自我惩罚,一种苦修,是一种让自己从可怕的失去孩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方式。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另外,妻子也完全没能理解丈夫所表达的对死亡的看法,妻子的反应是愤怒与不解,完全照字面理解,与丈夫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大相径庭。实际上,丈夫是在向妻子谈论死亡,谈论人类的努力在死亡面前的徒劳,谈论幸与不幸,谈论命运与自然的不公。

而丈夫也有应该被责备之处。如果他知道如何与妻子交流的话,就不会把他自己的想法深埋心底。他也许会对妻子的需求做些让步,或者直接为自己辩解说:“你误会我的意思了,”但他没能做到这一点。他任由妻子对他横加指责而不反驳,把他妻子的反应当成歇斯底里不值得反驳的行为。这一点恰恰说明了他与妻子之间既没有任何的情感共鸣,也没有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而这一问题也同样在他妻子身上存在)。当妻子说到丈夫挖坟幕这一冷酷无情、没心没肺的行为时,丈夫带有讥讽语气的回话反而使妻子以为他认可了她的指责。当妻子需要他承认自己的痛苦时,他却不合时宜地反其道而行之,也难怪引来妻子深深的误解!夫妻间的对话南北撤,妻子需要丈夫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丈夫讥讽的不严肃的语气却更加重了两人的误会,激化了矛盾。最后,当妻子坚持自己的痛苦,不想改变自己观点的时候,丈夫却认为妻子过于夸张了自己的痛苦。还有什么比这句话对正处于深深痛苦中的丧子的母亲伤害更严重的?最后妻子终于打开家门而逃。

从以上对《家葬》的分析可看出,诗人通过在诗歌形式上运用空间隐喻和在内容上对主人公之间对话的冲突两方面,表达了对夫妻间,乃至在更广的意义上,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令诗人忧虑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淡漠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是奢侈的可望不可即的,即便是亲密的夫妻间也不例外。诗人在这首诗中对世人的警告让人深思。另外诗人的睿智还表现在他从另一个角度对世人的一个提醒,即重视交流,把自己的内心向自己的亲人敞开,也许彼此间意见、观念不同,但只要包容对方,就一定会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弗罗斯特著,曹明伦译,弗罗斯特集: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罗景凤.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家葬》的回话含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

[3] Jon C Stott.An Outline of 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M).Forum House Publishing Company,1972.

[4] 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Ed Lawrence J.Trudeau.Volume 236,P107-153.

[5] Marcus M.The Poems of Robert Frost:an Explication M.Boston,Mass:G K Hall Co,1991.

猜你喜欢

失败弗罗斯特风格
一片云彩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